羅海英
(上海市崇明區新海鎮農業綜合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上海 202172)
稻飛虱屬半翅目飛虱科害蟲,俗名火蠓蟲,是一種遷飛性、爆發性害蟲[1],是上海市崇明區水稻生產上危害嚴重的三大害蟲之一。其中,灰飛虱是崇明區本地越冬蟲源,白背飛虱和褐飛虱在崇明區不能越冬,為遷入蟲源,且三種稻飛虱均具有隨季風氣流遠距離遷飛的特性[2]。每年稻飛虱于5月中下旬開始遷入崇明區,開始長達5個月左右的繁殖為害。2020年崇明區稻飛虱的發生程度達到大發生,個別田塊甚至出現了“冒穿”現象,嚴重影響了水稻的正常抽穗和結實,對水稻生產造成了減產甚至失收。現筆者擬對崇明區2020年的稻飛虱發生特點及大發生的主要成因進行分析,并根據多年防治經驗,提出相關防治對策,以期為今后稻飛虱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2020年崇明區白背飛虱和灰飛虱均于5月下旬遷入,其中,白背飛虱有兩個明顯的遷入高峰,分別為6月13日(單燈平均蟲量為35.9頭)和6月23日(單燈平均蟲量為26.5頭);灰飛虱也有兩個明顯的發生高峰,分別為5月31日—6月6日和6月10日—14日(6月12日田間調查發現,平均每667 m2蟲量為5.96萬頭,以成蟲和低齡蟲為主;平均每667 m2卵量為34.0萬粒,以1級卵為主)。稻飛虱在7月上旬還會出現一個明顯的成蟲發生高峰,以白背飛虱為主,7月10日白背飛虱平均每667 m2蟲量為6.96萬頭(最高為16.15萬頭),其中低齡蟲占85.2%,平均每667 m2卵量為18.31萬粒(最高為127.5萬粒)。同時,7月4日崇明區部分鄉鎮燈下誘到褐飛虱,單燈平均蟲量為13.5頭(最高為60頭);據燈下監測數據顯示,褐飛虱在8月上旬出現一個明顯的成蟲發生高峰,最高日(8月6日)單燈平均蟲量為189.9頭(最高為1 404頭);褐飛虱在8月9日、8月20日的平均單燈累計蟲量皆為前五年同期的數倍甚至近千倍以上,見表1。

表1 2015—2020年褐飛虱燈下累計蟲量比較
崇明區在2020年5月至8月中旬以發生白背飛虱為主,8月上旬褐飛虱比例逐漸增多,8月下旬以后以發生褐飛虱為主。據8月10日—11日調查數據顯示,平均每667 m2蟲量為7.74萬頭(最高田塊每667 m2為30萬頭),以白背飛虱發生為主,褐飛虱僅占12.14%;平均每667 m2卵量為25.16萬粒(最高卵量為105萬粒),其中褐飛虱的每667 m2卵量為為13.48萬粒。在8月下旬至9月初,褐飛虱出現了兩個明顯的遷入高峰,8月28日單燈下平均蟲量為230.3頭(最高蟲量為1 384頭),至9月3日累計單燈蟲量達到1 207.1頭,為近十年最高。
崇明區自2020年8月28日以來,三代褐飛虱成蟲持續遷入,至9月12日累計單燈平均蟲量為1 811.3頭,是近十年同期平均的9.8倍,且與本地蟲源形成疊加。同時,田間短翅型成蟲占比較高,田間卵量也急劇上升,見表2。

表2 2020年田間褐飛虱蟲量、卵量及短翅型成蟲占比
研究表明,蟲源、耕作制度、栽培方式與稻飛虱的發生息息相關[2]。2020年崇明區稻飛虱成蟲燈下始見時間相對較早,6月即出現多個遷入高峰,且數量較大。分析崇明區稻飛虱大發生的原因可能與秸稈還田有關,近年來崇明區在秸稈還田時,對秸稈的破碎細度不夠,使秸稈中的蟲卵、帶菌體等無法被全部殺死,隨秸稈還田留在土壤里,且在秸稈離田利用時,遺留在田間的稻茬也為稻飛虱提供了越冬環境,增加了蟲卵的存活率,再加上暖冬效應,提高了害蟲直接發生或越冬來年發生的概率。同時,由于崇明區水稻栽培方式不同,水稻生育期參差不齊,也為稻飛虱的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
研究表明,稻飛虱喜溫暖濕潤的氣候,適宜生長溫度為20~30 ℃,相對濕度在80%以上[2]。崇明區在2020年6月9日—7月21日經歷了長達42 d的梅雨天氣,梅雨持續時間長,降雨量極大,且溫度一直維持在20~34 ℃之間,為稻飛虱的繁殖提供了非常適宜的溫濕環境。同時,在8月我國先后受臺風“黑格比”和“巴威”及西北氣流影響,使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等單季中稻區的褐飛虱回遷到崇明區,而崇明區于8月溫度持續在25~36 ℃之間,直至9月中旬崇明區溫度依然維持在20~33 ℃之間,有利于稻飛虱短翅型成蟲的大量形成,增大了其產卵量,延長了產卵時期,再加上8月底正值崇明區水稻破口抽穗期,為稻飛虱提供了充足的食源,最終造成第4代褐飛虱在短時間內出現數量激增。這種“盛夏不熱、晚秋不涼、夏秋多雨”的異常氣候,是造成崇明區2020年稻飛虱大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長期單一施用相同化學農藥,不僅殺傷天敵,削弱稻株抗蟲能力,而且易加快稻飛虱對該類藥劑產生抗藥性,從而大大降低了藥劑防效。由表3可知,在崇明區近5年的用藥防治中,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及50%吡蚜酮可濕性粉劑為每年必用、常用藥劑,過分依賴這兩種藥劑,無形中增強了稻飛虱對這兩種藥劑的抗藥性。因此,2020年崇明區在燈下發現稻飛虱以來,即使增加了歷年首選的速效性強、持效性長的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及50%吡蚜酮可濕性粉劑的使用頻次,也沒能遏制住稻飛虱的爆發,然而在三代稻飛虱大發生后,改用已2年未用的60%烯啶蟲胺可濕性粉劑,卻有效改善了稻飛虱的防治效果。

表3 近五年防治稻飛虱藥劑選擇匯總
稻飛虱雖是崇明區水稻生產上的主要害蟲之一,但近五年其發生程度有明顯減弱的趨勢,造成的危害也相對較輕,這難免使種植戶在2020年放松了對預防稻飛虱的警惕,忽視了對稻飛虱的田間觀測。再加上受疫情影響,2020年前期備耕工作人員緊缺,農藥化肥供應不順暢,防治稻飛虱時又遇雷雨頻發等,造成施藥質量差、錯過最佳防治期,最終造成了崇明區2020年稻飛虱大發生。
具體為:(1)消滅越冬蟲源。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崇明區又四面環水,田間地頭、秸稈、雜草叢等都成為了稻飛虱越冬場所的不二選擇。因此,農戶要結合實際,充分利用冬季積肥的方式,鏟除田間地頭的雜草,并細化秸稈粉碎還田,以消滅越冬蟲源[1,3]。(2)選種耐蟲性高的優質水稻品種,培育壯苗,合理密植,加強田間肥水管理,及時露(曬)田,以提高水稻對稻飛虱的抗性。(3)結合生物防治,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護青蛙和寄生天敵,開發稻田養鴨等立體種養模式[2]。
具體為:(1)選用針對性強的藥劑。從燈下監測數據來看,崇明區前中期以白背飛虱發生為主,中、后期以褐飛虱發生為主,不同時期應選用針對性強的藥劑進行防治,從而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2)為降低稻飛虱的抗藥性,應增加藥劑種類的選擇,并采用輪換用藥的方式進行防治。例如,崇明區于2020年在多次施用歷年常用的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及50%吡蚜酮可濕性粉劑,對稻飛虱的防治效果仍不佳的情況下,及時換用已兩年未用的60%烯啶蟲胺可濕性粉劑進行稻飛虱防治,最終防效較好。(3)施藥注意事項。鑒于稻飛虱大多集中在植株基部取食為害,故用藥時必須做到噴細霧,蟲口密度高的田塊應增加用水量,確保藥液能噴至水稻中下部;用藥時田間需保持薄水層3~5 cm,并保水3~5 d;施藥后4 h內若遇陣雨,應及時做好補治工作;水稻生長后期蟲口密度高,應選用高效施藥機械,以保證施藥質量,避免使用小型無人機飛防。
面對2020年稻飛虱大發生的態勢,崇明區各級農業部門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多次召開大會,自上而下各級部門明確職責、形成合力,區、鎮、村三級聯動,進村入戶開展監測普查及防治宣傳工作。區植保站自稻飛虱盛發時開始,安排專業技術骨干,在認真做好系統調查監測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大田普查,做到每天調查或每3天一查,以準確掌握田間蟲情,及時發布病蟲情報。區、鎮兩級農業部門和村級組織全員出動,做到蟲情排摸全覆蓋,在準確掌握稻飛虱發生動態的同時,加強對廣大農民、種糧大戶、水稻種植合作社和專業防治組織的技術指導。各鄉鎮、各有關單位嚴格執行病蟲監測和防控情況日報制度,密切跟蹤防控效果。雖然崇明區2020年稻飛虱大發生,但在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下、技術部門的專業服務下及農戶的全力支持配合下,崇明區最終打贏了“蟲口奪食”保衛戰,這些寶貴的經驗也為今后稻飛虱防治工作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參考,即要高度重視蟲情,強化監測預警,做好分類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