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文 顧士光 梅國紅 何毅方 裴義瑋 陸怡然
(1上海市金山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上海 201599)
(2上海金山工業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上海 201506)
水稻褐飛虱是上海市金山區水稻生產上的常發性害蟲,具有遷飛性、群居性、爆發性等特點,發生嚴重時會造成水稻大幅度減產。2020年水稻褐飛虱在金山區大面積爆發,雖經多次針對性防控,有效遏制了該蟲的爆發成災,未出現稻田大面積“冒穿”現象,但仍有部分優質稻品種種植田塊和失防、漏防田塊損失嚴重。現筆者擬對2020年金山區水稻褐飛虱的發生概況、發生特點、重發原因及防治對策等進行總結分析,以期進一步摸清金山區水稻褐飛虱爆發的原因,明確下一年度的防控重點。
2020年金山區水稻種植面積為12 353.33 hm2,病蟲草害總體自然發生程度為大發生,其中,六(4)代和七(5)代水稻褐飛虱達大發生程度,局部達特大發生程度。據觀測圃實產測定,水稻褐飛虱蟲害非防區“冒穿”面積超90%,產量較常規區損失20.2%。全年面上普防水稻褐飛虱4次,適期防治面積達60 000 hm2次,每667 m2挽回產量損失113.8 kg。據初步統計,金山區水稻褐飛虱“冒穿”稻田數31塊,折凈枯死面積136 m2。
2020年金山區燈下水稻褐飛虱于6月5日始見,較2019年、2018年、2017年、2016年、2015年提早6~48 d,與2012年、2014年大發生年份的始見期相近;大田成蟲始見期為7月7日,較2019年、2018年、2017年、2016年、2015年提早11~37 d,與2012年、2013年、2014年大發生年份的始見期相近。見圖1。

圖1 金山區不同年份水稻褐飛虱成蟲燈下及大田始見期比較
2020年金山區水稻褐飛虱日均單燈累計誘蟲量為961.5頭,分別是2019年的141.4倍和近10年平均值的3.8倍,為近10年來最高。2020年金山區稻田燈下出現多個水稻褐飛虱遷入峰,其中金山衛點高空測報燈6月有6 d監測到水稻褐飛虱遷入蟲源,7月開始金山區大部分監測點均能持續監測到水稻褐飛虱成蟲零星遷入,遷入高峰期主要集中在8月26日至9月17日,峰期長達22 d,高峰期金山區日均單燈累計誘蟲量為851.1頭,是2012年大發生年份同期誘蟲量的2.26倍。見圖2。

圖2 金山區2020年7月—9月水稻褐飛虱日均單燈誘蟲量
2020年金山區水稻田間褐飛虱短翅型成蟲于7月27日始見,較常年提早20~25 d,且田間發生普遍,幾次普查中發現,短翅型成蟲的出現比例持續偏高。例如,9月1日—3日金山區調查了52塊田,短翅型成蟲平均每667 m2蟲量達3.7萬頭(最高達34.8萬頭),田塊出現比例達88.5%;9月8日—9日調查了34塊田,短翅型成蟲平均每667 m2蟲量達1.9萬頭(最高達10.8萬頭),田塊出現比例達100%。短翅型成蟲田塊出現比例居高不下、蟲量大,造成了金山區部分田塊稻飛虱蟲卵量一直處于大幅度上升過程,這為后期防控帶來了較大難度。
2020年水稻褐飛虱成蟲遷入期偏早,燈下始見期為6月5日,大田始見期為7月7日,田間發生期較常年提早20~30 d,為近10年來大田發生期偏早的年份。同時,調查中發現,7月下旬金山區水稻田間褐飛虱已普遍發生,見蟲田塊數量占比達76.9%,其中短翅型成蟲發生田塊數量占比高達30.7%,田間發生期提前、發生代次增加,為中后期田間蟲口密度快速增長,創造了有利條件。
據氣象部門統計,金山區2020年6月—8月的月平均氣溫為25.2~29.9 ℃,超35 ℃的高溫日數偏少,降水量特多;9月的月平均氣溫為23.3 ℃,雨水較常年多60%。金山區6月—9月的適溫、多雨氣候條件,對水稻褐飛虱的生長發育非常有利。調查數據也表明,2020年金山區水稻大田中短翅型成蟲的始見期較常年提早20 d以上,田塊成蟲比例始終居高不下,后期卵孵化率、若(成)蟲成活率也均較高。
吡蚜酮作為金山區稻飛虱防控中的主打藥劑,經過多年長期連續使用,水稻褐飛虱對其抗藥性逐年上升。據上海市水稻褐飛虱抗性監測,2019年金山區水稻褐飛虱對吡蚜酮的抗性倍數為155.5倍,已達高抗水平,而2020年的監測結果上升到389倍,是2019年的2.5倍。2020年的水稻褐飛虱防效試驗結果也表明,每667 m2施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0 g,藥后7 d對水稻褐飛虱的防效為33.34%,藥后14 d對水稻褐飛虱的防效為74.3%;每667 m2施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30 g、50%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0 g,藥后14 d對水稻褐飛虱的防效分別為21.4%、55.04%,總體防效均不理想。
據統計,金山區優質稻品種種植面積為3 593.33 hm2,占金山區水稻種植面積的29.1%。而優質稻品種對稻飛虱的抗性普遍較差,有利于前期稻飛虱的遷入和定居繁殖。調查結果也表明,優質稻品種在生長前期的稻飛虱田間蟲卵量顯著高于常規水稻品種,這增加了金山區本地蟲源基數。同時,由于優質稻品種大多以賣稻米為主,部分農戶在病蟲防治過程中存有僥幸心理和惜本思想,對水稻褐飛虱的后期不防、失期防治、不合理用藥(如采用飛防、打藥田不灌水、用水量偏少等)現象屢有發生,造成金山區水稻面上對褐飛虱的防治質量不平衡性較大。
金山區需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水稻重大病蟲害監測體系,采用燈誘、系統調查、面上普查等相結合的方式,對水稻褐飛虱進行動態監測與準確預報。同時,金山區需根據田間蟲情及時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進行會商,科學制定防治策略,發布病蟲情報,積極落實防治措施,組織技術培訓,指導防治工作。
每年年初需制定金山區水稻主要病蟲草害防控預案,主要由區、鎮植保部門根據田間病蟲發生實際情況,會商制定相關防治策略,并由區農資公司統一負責藥劑的采購和發放,根據防治時間節點,對金山區水稻種植面積在2 hm2以上的規模種植戶進行藥劑統配。同時,針對其他水稻重大病蟲害,從8月下旬即開始實施公共植保,統一藥方、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防治時間和統一防治技術標準,以期確保金山區水稻病蟲害的防治面積全覆蓋和總體防效。
在水稻褐飛虱防治關鍵時期,金山區需實行水稻褐飛虱發生和防治動態日報制度,密切跟蹤病蟲發生動態和防控效果;區、鎮植保部門及時組織成立防控聯絡小組,每周2~3次主動下沉到各聯絡鄉鎮開展防治工作的實地督查。
水稻褐飛虱爆發能力強、危害損失大,金山區需在防控過程中充分發揮種植戶的防控主體作用,做好后期的復查補治工作。同時,區、鎮植保部門應加強對水稻褐飛虱防控工作的宣傳指導,通過網絡媒體、告知書、課堂培訓、現場指導等,多途徑宣傳水稻褐飛虱的危害性和防治嚴峻性,營造治蟲救災的濃烈氛圍,切實提高種植戶防病治蟲保產的思想意識。此外,應大力宣傳科學用藥技術,切實提高種植戶的用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