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犇 易 峰 張 平
(1上海光明長江現(xiàn)代農業(yè)有限公司,上海 202078;2光明米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農業(yè)技術中心,上海 202171;3光明米業(yè)(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233)
稻飛虱(主要為白背飛虱和褐飛虱)是上海市崇明區(qū)水稻生產上的主要遷飛性害蟲,其中褐飛虱是當?shù)厮旧L后期的防治重點。同時,近年來,崇明區(qū)褐飛虱呈現(xiàn)出遷飛時間提前、前期遷入量增多的趨勢,這給稻飛虱的后期防控帶來了一定難度。另外,目前上海市及其周邊地區(qū)水稻上的褐飛虱對部分推廣藥劑的抗性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導致可供選擇的高效防治藥劑有限。在此背景下,為配合水稻生產上的“雙減”目標,結合高效、低毒藥劑的植保新理念,筆者進行了4種藥劑對稻飛虱的防治效果比較試驗。現(xiàn)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供試藥劑為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劑[先正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2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江蘇東寶農化股份有限公司)、20%噻蟲胺懸浮劑(河北威遠生物化工有限公司)、50%烯啶蟲胺可溶粒劑(南通江山農樂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試驗于2020年9月8日在崇明區(qū)躍進農場二隊進行,試驗田肥水管理一致,水稻長勢均勻。供試水稻品種為“銀香38”,試驗期間水稻處于灌漿期,時值稻飛虱盛發(fā)期,其中低齡若蟲占比為85.3%、成蟲占比為14.7%。
試驗設處理(藥劑每667 m2商品用量):(1)50%烯啶蟲胺可溶粒劑8 g(CK),(2)2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25 mL,(3)20%噻蟲胺懸浮劑50 mL,(4)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劑10 mL,(5)50%烯啶蟲胺可溶粒劑8 g+20%呋蟲胺水分散粒劑25 mL,(6)50%烯啶蟲胺可溶粒劑8 g+20%噻蟲胺懸浮劑50 mL,(7)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劑10 mL。每處理區(qū)面積為667 m2,不設重復,隨機排列。
施藥時間為9月8日,預計田間稻飛虱卵塊孵化高峰期為9月10日—12日。施藥時,各藥劑每667 m2兌水40 kg,處理(1)—處理(6)使用工農36型噴霧器施藥,處理(7)使用無人機施藥,采用無人機防治時,其飛行高度為距離稻穗頂部1.5 m,速度為6 m/s,每667 m2用水量為1.2 L。
調查采用3點取樣法,每點拍查0.1 m,分別于施藥前和施藥后6 d、9 d、13 d調查稻飛虱蟲量,計算校正減退率和校正防效。計算公式為:蟲口減退率(%)=[(防治前蟲量-防治后蟲量)÷防治前蟲量]×100;校正防效(%)=[(防治區(qū)蟲口減退率-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1-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100。同時,對各處理區(qū)進行藥劑安全性調查。
施藥當天(9月8日)天氣晴,南風3~4級,白天最高氣溫33 ℃,施藥時氣溫31.2 ℃,氣候條件適宜藥效正常發(fā)揮。
經施藥后多次觀察,各處理區(qū)水稻生長良好,植株和長勢均未出現(xiàn)異常現(xiàn)象,且藥劑對非靶標生物也無明顯影響。表明供試藥劑在本試驗條件下的安全性較好。
由表1可見,施藥后6 d,各藥劑處理間對稻飛虱的校正防效差異達顯著水平,其中處理(4)、處理(5)、處理(6)對稻飛虱的防效較好,校正防效分別為84.85%、75.48%、75.72%,表明這3個藥劑處理對稻飛虱的速效性較好。施藥后9 d,各藥劑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處理(2)、處理(4)、處理(5)對稻飛虱的校正防效分別為46.45%、64.52%、48.39%。施藥后13 d,處理(4)、處理(5)、處理(6)、處理(7)對稻飛虱的校正防效分別為75.81%、59.30%、59.07%、66.28%。比較處理(4)與處理(7)對稻飛虱的防效可知,采用無人機飛防稻飛虱的效果差于采用工農36型噴霧器等大水量噴施器械。

表1 各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各處理的水稻產量與各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之間呈正相關關系。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5)、處理(6)、處理(7)較CK分別增產2.15%、0.74%、5.99%、4.15%、4.46%、3.20%。按目前優(yōu)質粳稻市場價4.2元/kg計算,在不考慮其他生產成本的前提下,扣除藥劑成本和施藥用工成本(600.0元/hm2)后,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5)、處理(6)、處理(7)較CK分別增收803.7、293.4、1 999.8、1 474.5、1 587.9、985.5元。

表2 各處理經濟效益比較
試驗結果表明,每667 m2施用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劑10 mL或50%烯啶蟲胺可溶粒劑8 g+20%噻蟲胺懸浮劑50 mL對稻飛虱的防效較好。其中,每667 m2施用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劑10 mL對稻飛虱的防效尤為突出,但考慮到該藥劑的生產成本,可每667 m2選用50%烯啶蟲胺可溶粒劑8 g+20%噻蟲胺懸浮劑50 mL,且采用工農36型噴霧器等大水量噴施器械施藥。
在水稻生產上,防治稻飛虱要貫徹“前期防治,后期控制”的策略,且防治時應在稻飛虱幼蟲低齡高峰期用藥。同時,在水稻生長后期由于群體較大,且無人機載水量有限,使飛防時噴施霧花的穿透力降低,導致飛防效果大大降低,故不建議在稻飛虱高蟲量時使用無人機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