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美仙 陳桂華 顧士光
(1上海市金山區亭林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上海 201505;2上海市金山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上海 201599)
稻飛虱是上海市水稻生產上的主要害蟲,主要包括褐飛虱、白背飛虱和灰飛虱,以成蟲、若蟲群集于稻叢下部刺吸汁液為害,其排泄物常致霉菌滋生,影響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且嚴重發生時,可造成稻株干枯、甚至絕收。近年來,上海市普遍種植的水稻品種對稻飛虱的抗性較差,再加上稻飛虱對常規藥劑的抗性逐年增強,給上海市水稻生產上稻飛虱的防治帶來了較大的壓力。
2020年,由于稻飛虱前期遷入早、遷入量大,以及受氣候、食料等因素的影響,在水稻生長中后期,上海市稻飛虱呈重大發生,遠高于前幾年同期水平,給當地水稻生產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上海市相關部門開展了一場“蟲口奪糧”保豐收大戰,其中加強對防治稻飛虱新型高效低毒藥劑的篩選就顯得尤為重要。鑒于此,筆者于2020年選擇包括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和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劑在內的9種殺蟲劑,進行了不同殺蟲劑對稻飛虱的田間藥效比較試驗,以期篩選出適宜上海市金山區防治稻飛虱的有效藥劑。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在金山區亭林鎮周柵村一水稻種植大戶的成片水稻種植區內進行,試驗田面積為6 000 m2,栽培條件一致。供試田塊土壤為青紫泥,微酸性,有機質含量為3.5%。供試水稻品種為“南粳46”,栽培方式為機穴直播,播種期為 2020 年6月8日,每667 m2水稻種植密度為22萬株。施藥時水稻處于抽穗期,長勢中等偏上。
試驗共設12個處理,見表1,每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面積166.6 m2。于2020年8月28日采用3WBD-18型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全株均勻噴霧防治1次,每667 m2用水量為45 L。所有處理小區的田間管理同常規。

表1 試驗處理設計
藥前(8月28日)調查蟲口基數,施藥后7 d(9 月4日)、14 d(9月11日)、21 d(9月18日)調查施藥后的殘蟲數,即采用平行跳躍式取樣法,用盤拍法每小區拍打7個點,每點調查2次稻株,調查14穴稻株的殘蟲數(包括低齡若蟲、高齡若蟲和成蟲),計算防治效果。計算公式為:防治效果(%)=[1-(空白對照區施藥前蟲口基數×藥劑處理區施藥后殘蟲數)÷(空白對照區施藥后殘蟲數×藥劑處理區施藥前蟲口基數)]×100。同時,施藥后目測觀察各處理區的水稻生長狀況以及是否有藥害癥狀出現。
整個試驗期間無惡劣氣候因素影響試驗結果,具體天氣狀況見表2和表3。

表2 施藥當日天氣狀況

表3 試驗期間氣象情況
經施藥后目測觀察,各處理小區的水稻生長狀況良好,均無藥害癥狀出現,表明在本試驗條件下,各藥劑對水稻生長均安全。
由表4可知,施藥后7 d,處理(8)對稻飛虱的防效較好,為81.50%,其次為處理(7),對稻飛虱的防效為77.67%,說明這兩種藥劑對稻飛虱的速效性較好,其他藥劑對稻飛虱的防效較差,均低于50%。施藥后14 d,處理(8)和處理(7)對稻飛虱的防效均較好,分別為98.49%和98.19%,其他處理對稻飛虱的防效一般,其中,處理(9)和處理(10)對稻飛虱的防效分別為74.33%和57.72%,常規藥劑混合應用的處理(11)對稻飛虱的防效僅為45.13%。施藥后21 d,處理(8)和處理(7)對稻飛虱的防效均達99%以上,說明這兩種藥劑對稻飛虱的持效性也較好,常規對照藥劑處理(9)、處理(10)、處理(11)對稻飛虱的防效已分別降至43.13%、45.78%、29.46%,其他藥劑對稻飛虱的防效也較差,有的甚至已無效。

表4 不同藥劑對稻飛虱的防效比較
試驗結果表明,在本試驗條件下,每667 m2用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16 mL或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劑8 g對稻飛虱的防效較為理想,施藥后 7 d對稻飛虱的防效已達77%以上,施藥后14 d、21 d對稻飛虱的防效均達98%以上,表現出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而其他藥劑對稻飛虱的防效一般,有的甚至無效。鑒于10%三氟苯嘧啶懸浮劑和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劑對稻飛虱的防效較為突出,這兩種藥劑可作為防治稻飛虱的理想藥劑在金山區水稻生產上推廣應用。
在本試驗中,稻飛虱對常規藥劑吡蚜酮和烯啶蟲胺已產生明顯的抗藥性,施藥后 7~21 d對稻飛虱的防效僅在30%~60%之間,故應在防治稻飛虱時盡量不使用這些常規藥劑。同時,常規藥劑各單劑常規用量混合使用對稻飛虱的防效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減小,其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