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國 吳惠秋 李愛國 張海燕 劉曉娜 許 莉 徐小蘭 張銀貴
(泰州市姜堰區植保植檢站,泰州 225529)
小麥紋枯病[1]是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小麥生產上常發的病害之一,在小麥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小麥受紋枯病病原菌侵染后,會出現爛芽、病苗枯死、花稈爛莖、枯白穗等癥狀,從而造成小麥減產、品質下降。目前,姜堰區因抗(耐)紋枯病的小麥品種缺乏、栽培技術難以精確掌控、氣候因素變化無常、紋枯病防治手段單一、春防到位率低等,導致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效不夠理想,且出現了病原菌產生抗藥性、農藥殘留和環境污染等問題[2-3]。在此背景下,2020年泰州市姜堰區植保植檢站進行了小麥紋枯病綜合防控技術初步研究,旨在提高當地小麥紋枯病防控水平。現將相關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供試小麥品種為“揚麥25”“揚麥27”“揚麥28”“揚麥29”“揚麥30”“揚輻麥9號”“揚15G7”“農麥88”“農麥156”“農麥161”“寧麥13”“寧麥26”“寧麥資126”“鎮麥13”“鎮麥15”“金單麥1號”“瑞華麥590”“姜豐麥1號”“姜豐麥2號”,共19個品種。
試驗藥劑為23%咯·嘧菌·噻蟲嗪FS、36%噻呋·嘧菌酯SC(均為江蘇邦盛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產品)和75%肟菌·戊唑醇WG(市售)。
試驗區內小麥長勢均勻,土壤類型相同,土壤肥力中等,試驗前后的田間管理措施一致。
1.2.1 不同品種對小麥紋枯病的抗(耐)性
對19個小麥品種不進行任何藥劑處理,在同一播期下(2019年11月5日),對各品種的小麥紋枯病自然發病情況進行調查。
1.2.2 化學防控
于播前(11月1日)進行種子處理,11月5日播種,播種量均為150 kg/hm2。于2020年3月11日采用手持式噴霧器進行藥劑噴霧,每667 m2噴霧藥液量為20 L,具體處理方案見表1。施藥當天天氣晴朗,微風,氣溫6~16 ℃,田間小麥處于拔節初期。

表1 化學防控小麥紋枯病的方案
具體為:(1)調查不同小麥品種對紋枯病的抗性,即在自然條件下,調查這19個小麥品種的最終發病情況,計算病穗率。(2)調查藥劑拌種處理對小麥出苗的影響。(3)調查不同化學防控處理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治效果,每小區采用5點取樣法,每點調查500穗,記載病穗數和發病程度,計算病穗率及病指防效,采用鄧肯氏單因素方差分析法進行數據分析。
病穗率(%)=(病穗數÷調查總穗數)×100;病指=[∑(各級病株數×相應病級÷(調查總株數×5)] ×100。
由表2可知,在同一播期下,19個品種對小麥紋枯病的抗(耐)性表現不同,其中,“農麥156”“揚麥27”對小麥紋枯病的抗(耐)性較好,“揚麥29”“揚麥28”“姜豐麥2號”“鎮麥15”等品種對小麥紋枯病的抗(耐)性一般,“寧麥26”“揚麥30”“鎮麥13”等品種對小麥紋枯病的抗(耐)性較弱,表現為高感。

表2 19個品種對小麥紋枯病的抗(耐)性比較
由表3可知,除根長外,拌種處理[處理(3)、處理(4)]的麥苗平均株高為18.20 cm、綠葉數為7.00張、分蘗數為2.20個、莖粗為7.83 mm、根數為7.02根、單株鮮重為0.81 kg,均優于不拌種處理[處理(1)、處理(2)],表明采用23%咯·嘧菌·噻蟲嗪FS種衣劑拌種對小麥出苗安全,且對植株生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表3 拌種處理與不拌種處理的小麥苗情比較
由表4可知,處理(4)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治效果較好,其病穗率為2.60%±1.07%,防效為74.91%±13.62%;處理(2)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效次之,病穗率為2.20%±0.75%,防效為72.13%±12.12%;處理(1)和處理(3)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治效果略差,防效均在65%以下。

表4 不同化學防控方案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治效果
試驗結果表明,在同一播期下,19個小麥品種對紋枯病的抗(耐)性表現不同,其中“農麥156”“揚麥27”對小麥紋枯病的抗(耐)性較好,可在生產中推廣種植,并注意加強對小麥紋枯病的監測與防控。在各化學防控方案中,拌種處理對小麥出苗無不良影響,且能壯苗綠葉;以使用23%咯·嘧菌·噻蟲嗪FS拌種、早春用36%噻呋·嘧菌酯SC噴霧對小麥紋枯病的防效較好,其病穗率為2.60%±1.07%,防效為74.91%±13.62%。因此,使用23%咯·嘧菌·噻蟲嗪FS拌種、早春用36%噻呋·嘧菌酯SC噴霧防治,是化學防控小麥紋枯病的理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