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露萍 褚紅燕 趙憶寧 朱 鳳
(1江蘇省宜興市植保植檢站,宜興 214206;2江蘇省宜興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宜興 214206;3江蘇省植保植檢站,南京 210036)
蕓苔素內酯(Brassinolide)于1970年被美國農學家Mitchell等[1]發現,是一種能顯著促進植物生長的化合物。目前,關于蕓苔素內酯生理活性的研究已較充分,其對植物生長的作用主要表現為促進細胞伸長和分裂,促進光合作用,影響植物花粉發育和生殖過程,提高植物抗逆性等[2]。為驗證蕓苔素內酯在水稻生產上的農藥減量和水稻增產效果,筆者采用0.01%蕓苔素內酯可溶液劑(蕓天力)與用量減少20%的當地常用藥劑混合,在粳稻生產上進行了相關田間藥效試驗,以期為該生長調節劑在水稻生產上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在江蘇省宜興市芳橋鎮金蘭村進行,供試田塊土質為黃泥土,土壤有機質含量中等,地力中等偏上,前茬作物為小麥。供試水稻品種為“武運粳31號”,于2017年6月5日機插。各處理水稻種植密度、施肥量、土壤pH、灌溉情況等基本一致。
供試藥劑為蕓天力(0.01%蕓苔素內酯SL,上海綠澤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提供)、24%井岡霉素A水劑(AS,武漢科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售)+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WP,江蘇豐登農藥有限公司,市售)、蕓樂收[0.01%蕓苔素內酯SL+25%吡唑醚菌酯乳油(EC)+助劑,上海綠澤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提供]。
試驗共設4個處理,具體試驗設計見表1。不設重復,處理(1)、處理(2)的面積均為1 467 m2,處理(3)的面積為867 m2,處理(4)(清水對照)的面積為333 m2。

表1 試驗處理設計
按照試驗設計施藥2次,第1次于2017年8月29日(水稻破口期)用藥,第2次于9月13日(水稻揚花期)用藥,均采用衛士牌WS-16型背式手動噴霧器進行均勻噴霧,噴液量為450 kg/hm2。試驗區均正常施用殺蟲劑。
1.5.1 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調查
于第2次用藥后25 d(10月8日),調查各處理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每處理區調查15個點,每點調查相連5叢水稻,記錄病株數和病級數,并計算防效。
按照以下標準進行病情分級:0級,全株無病;1級,基部各葉葉鞘或葉片發病;2級,倒三葉以下各葉葉鞘或葉片發病;3級,倒二葉以下各葉葉鞘或葉片發病;4級,劍葉以下葉鞘或葉片發病;5級,全株發病枯死。
計算公式:病情指數=[∑(各級病葉數×各級代表值)÷(調查總數×5)]×100;病株或病指防效(%)=[(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株率或病指-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病株率或病指)÷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株率或病指]×100。
1.5.2 對水稻葉瘟病的防效調查
于第2次用藥后25 d(10月8日),調查各處理對水稻葉瘟病的防效,每處理區調查15個點,每點調查20叢水稻,記錄病株數、病葉數和病情指數,并計算防效。
按照以下標準進行病情分級:1級,零星發生,仔細調查方可見病;2級,發病稍多,病葉集中在稻株下部;3級,發病普遍,病葉集中在稻株中下部;4級,發病較重,病葉集中在稻株中上部,出現少量“落塘”現象;5級,發病嚴重,有明顯的“落塘”現象。
計算公式:病情指數= [∑(各級病葉數×各級代表值)÷(調查總數×5)]×100;防效(%)=[(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100。
1.5.3 對水稻穗瘟病的防效調查
于第2次用藥后40 d(10月23日,水稻蠟熟期),調查各處理對水稻穗瘟病的防效,每處理區調查15個點,每點調查50穗,分別記錄病穗數、各穗發病嚴重度,并計算病穗率、病情指數和防效。
按照以下標準進行病情分級:1級,個別枝梗發病,每穗損失5%以下;2級,1/3枝梗發病,每穗損失20%左右;3級,穗頸或主軸發病,谷粒半飽,每穗損失50%左右;4級,穗頸發病,癟谷多,每穗損失70%左右;5級,穗頸發病成白穗,每穗損失90%左右。
計算公式:病情指數= [∑(各級病穗數×各級代表值)÷(調查總數×5)]×100;防效(%)=[(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100。
1.5.4 對稻曲病的防效調查
于第2次用藥后40 d(10月23日,水稻蠟熟期),調查各處理對稻曲病的防效,每處理區調查15個點,每點調查50穗,計數病穗數、病粒數,并計算病穗率、病粒率、病穗防效和病粒防效。
計算公式:病穗率(%)=(病穗數÷總穗數)×100;病粒率(%)=(病粒數÷總粒數)×100;病穗率防效(%)=[(空白對照區病穗率-藥劑處理區病穗率)÷空白對照區病穗率]×100;病粒率防效(%)=[(空白對照區病粒率-藥劑處理區病粒率)÷空白對照區病粒率]×100。
1.5.5 對水稻穗腐病的防效調查
于第2次用藥后40 d(10月23日,水稻蠟熟期),調查各處理對水稻穗腐病的防效,每處理區調查15個點,每點調查50穗,分別記錄病穗數,并計算病穗率和防效。
計算公式:病穗率(%)=(病穗數÷調查總穗數)×100;病穗率防效(%)=[(空白對照區病穗率-藥劑處理區病穗率)÷空白對照區病穗率]×100。
1.5.6 對水稻產量及其構成的調查
于第2次用藥后40 d(10月23日),調查各處理水稻的成穗數,每處理區調查9個點,每點取5穴,統計45穴成穗數,再折算5穴水稻成穗數;同時,每處理區調查9個點,每點調查20穗稻穗,測量穗長,晾曬至11月5日在室內測算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千粒重,并折算理論產量。水稻收獲時(11月6日),進行實收測產,每處理區實收333 m2,單收單曬,脫粒晾干至稻谷含水率低于12%,稱重,計算實際產量。
由表2可知,第2次用藥后25 d(10月8日),處理(2)、處理(3)較處理(1)和CK的水稻植株葉色表現青綠,CK的水稻紋枯病發生嚴重,病株率為55.10%,病情指數為27.44,枯白穗率為0.63%。處理(3)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最佳,病株率為18.96%,病株防效為65.50%,病情指數為8.63,病指防效為68.56%;其次為處理(1),病株率為24.17%,病株防效為55.84%,病情指數為10.90,病指防效為60.09%;處理(2)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較差,病株率為25.00%,病株防效為54.59%,病情指數為11.65,病指防效為57.56%;處理(1)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略優于處理(2),但這兩個處理間防效差異不明顯。由此可見,蕓天力與用量減少20%的常用藥劑混合施用,并不影響藥劑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

表2 各處理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比較
據第2次用藥后40 d(10月23日,水稻蠟熟期)調查,各處理區均未查見稻曲病、葉瘟和典型穗頸瘟病穗,各藥劑處理對水稻稻曲病、葉瘟病、穗瘟病的防效還有待進一步試驗驗證。
水稻穗腐病是宜興市近幾年在水稻乳熟期至蠟熟期顯癥的新發病害,對水稻產量和稻米品質的影響較大,且常規藥劑對水稻穗腐病的防效均不理想。由表3可知,于第2次用藥后40 d(10月23日,水稻蠟熟期),CK的水稻穗腐病發生嚴重,病穗率為14.00%,處理(1)和處理(2)的水稻穗腐病發生相對較輕,病穗率分別為7.07%和5.60%,處理(3)的水稻穗腐病病穗難以查見,說明其對水稻穗腐病的防效極佳(達99.17%)。由此可見,蕓樂收對水稻穗腐病具有較好的防效,但其作用機理還有待進一步試驗研究。

表3 各處理對水稻穗腐病的防效比較
由表4可知,與CK相比,各藥劑處理區的水稻成穗數、穗長、每穗粒數和千粒重均有明顯提高,這可能是因為CK的水稻紋枯病、水稻穗腐病發生嚴重,影響了水稻的穗粒結構和千粒重。處理(1)的千粒重表現優于處理(2)和處理(3),這可能是因為宜興市2017年7月—8月連續晴天、高溫,導致水稻抽穗期較常年延長5~7 d,而處理(3)的水稻稈青葉綠,水稻抽穗灌漿時間更是延長。10月23日取樣調查時發現,與處理(1)和CK相比,處理(2)和處理(3)的水稻葉色青綠,稻穗青籽較多,曬干后室內考種結果顯示,處理(2)和處理(3)的穗長、每穗粒數均好于處理(1),但半癟粒多,導致千粒重低于處理(1)。各用藥處理區的水稻產量明顯高于CK,處理(3)的實產最高,每667 m2為703 kg,較CK增產25.99%;處理(2)的實產次之,每667 m2為648 kg,較CK增產16.13%;處理(1)較CK增產9.68%。由此可見,施用蕓天力對水稻具有明顯的增產作用。

表4 各處理對水稻產量及其構成的影響
據試驗期間觀察,各藥劑處理區的水稻均生長正常,說明各試驗藥劑對水稻生長均安全。
試驗結果表明,蕓天力與用量減少20%的常用藥劑混合施用,并不影響藥劑對水稻病害的防效[對近幾年宜興市水稻生產上新發的病害(水稻穗腐病)有特效],且對水稻有明顯的增產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施用蕓天力后,水稻生長后期稈青葉綠,有成熟期延遲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