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弟 金 穎 郭 斌
(上海市閔行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上海 201109)
葡萄是上海市閔行區主要栽培的果樹品種之一,也是經濟效益較好的果樹品種之一。閔行區現有葡萄種植面積近40 hm2,栽培品種豐富(早中晚熟品種達10個以上),供應周期長(5月至10月底均可采收),總產量350 t,總產值870余萬元。近年來,隨著設施栽培技術的日益成熟,閔行區葡萄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并與鄉村旅游、休閑采摘進行有機結合,且產業融合度高,經濟效益明顯[1]。
通過對閔行區的葡萄種植戶、專業合作社進行調查發現,由于葡萄的種植經濟效益較高,閔行區果農往往一味追求高產量、高效益而大量施用化肥,再加上大部分葡萄園目前仍以傳統栽培方式為主,且長期套種綠葉菜,更是加大了化肥施用量,導致葡萄生產上的肥害現象日趨嚴重[2],出現了土壤鹽堿化[2]、養分流失、葡萄樹體和綠葉菜競爭養分等問題。同時,通過調查還發現,閔行區葡萄生產上施肥時期不合理、施肥方法不當等問題突出,例如,氮、磷肥過量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不施或少施,這不僅會造成肥料浪費嚴重,導致環境污染,還會影響葡萄的品質和口感,進而影響葡萄銷售和農民增收。此外,鑒于葡萄在生長發育的各個階段均會發生多種病蟲害,導致閔行區葡萄種植戶在用藥上比較隨意,且以化學藥劑防治為主,極少采用有效的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手段,影響了葡萄果品的質量安全。在此背景下,為了減少閔行區葡萄生產上化肥、農藥的施用量,提高葡萄的品質和經濟效益,筆者對葡萄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進行了研究集成,并對相關集成技術進行了應用示范,以期提高閔行區葡萄品質,減少農田面源污染和促進葡萄產業綠色發展。現將相關研究及示范結果報道如下。
示范區位于閔行區浦江鎮北徐村陶緣蔬果專業合作社,示范面積為1 hm2,土壤肥力中等,土質為砂壤土,pH為6.7左右。示范葡萄品種為“巨玫瑰”,栽培方式為設施栽培,T型架式,種植密度為4.5 m×4.0 m,每667 m2種植36株。以常規生產為對照。
1.2.1 化肥減量技術
具體為:(1)減少化肥施用量。即示范區葡萄每667 m2氮肥施用量控制在5~10 kg。(2)增施有機肥。即示范區葡萄以施用有機肥和生物肥為主,于9月中旬每667 m2施用有機肥2 000 kg、生物肥250 kg,混合后溝施。(3)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即示范區根據葡萄長勢,以滴灌、噴灌的形式,將肥料噴滴在樹體表面及根部[3],其中,萌芽期、花期重點補充氮元素,同時補充微量元素鋅和硼,一般每次每667 m2施高氮含量水溶肥3~5 kg;座果期每667 m2施平衡型大量元素水溶肥5 kg,滴灌;果實膨大期至轉色期每次每667 m2施高鉀型水溶肥3~5 kg,共施2~3次。
1.2.2 農藥減量技術
具體為:(1)抓好病蟲害發生關鍵時期的綜合防控。即主要在葡萄萌芽前至萌動期、發芽后至花期、幼果期、果實轉色期至成熟期、果實采收后5個防治關鍵時期,合理組合藥劑,達到提高防效、減少用藥次數和藥量的目的。(2)選用生物農藥代替化學農藥。即選用1.5%苦參堿可溶液劑3 000倍液防治蚜蟲、薊馬,每667 m2用2億孢子/g木霉菌250 g和1.5%苦參堿可溶液劑500倍液交替施用防治霜霉病、灰霉病,選用0.3%苦參堿水劑500倍液防治炭疽病,選用29%礦物源石硫合劑9倍液防治白粉病等,同時注意生物農藥與廣譜性殺菌劑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進行組合施用。(3)采用設施栽培。即1月底至2月初覆膜保溫,5月上旬安裝防蟲網。(4)實施物理防治。即4月起,葡萄園每1 hm2安裝殺蟲燈1臺,每667 m2懸掛黃色粘蟲板24張,以誘殺盲蝽象、薊馬、飛蛾、蠅類等。(5)安裝性誘器。4月—9月,葡萄園每667 m2分別安裝盲蝽象誘捕器、透翅蛾誘捕器各6個,每月更換1次誘芯。
由表1可知,為了提高葡萄樹體長勢,示范區增施了有機肥,復合肥從常規施肥的每667 m2施用量15 kg,減少至每667 m2施用量10 kg;同時,采用了水肥一體化技術,花期噴施高鉀型水溶肥和硼砂,幼果期噴施高氮型水溶肥和高鉀型水溶肥各1次,果實著色期噴施磷鉀肥和多種微量元素水溶肥。通過以上措施,示范區大大降低了化肥施用量,化肥每667 m2施用純量從常規施肥的19.47 kg減少至9.92 kg,化肥減量達到49.0%,且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了土壤團粒結構,促進了葡萄根系對養分的吸收[3]。

表1 示范區化肥減量技術應用示范效果對比
由表2可知,示范區通過應用殺蟲燈、黃板、性誘劑、防蟲網等物理防蟲方式,噴施礦物源農藥,增加生物源農藥與植物源農藥的施用等措施。例如,灰霉病防治則采用木霉菌和苦參堿替代之前的撲海因和施佳樂,蟲害防治停用菊酯類殺蟲劑(如殲滅),改用化學農藥噻蟲嗪加植物源殺蟲劑苦參堿防治等,控制了化學農藥的投入,農藥施用量大幅度下降。示范區每667 m2化學農藥純用量降低至15 g(常規防治為每667 m2化學農藥純用量170 g),農藥減量達91.2%,實現了葡萄綠色生產。

表2 示范區農藥減量技術應用示范效果對比
由表3可知,示范區采用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農藥和耗材成本(農藥每667 m2成本為280元,較常規區增加105元;黃板、性誘劑、殺蟲燈、防蟲網等耗材每667 m2成本為220元,較常規區增加220元)、肥料成本(肥料每667 m2成本為530元,較常規區增加345元)有所增加,但人工成本有所降低(勞動力每667 m2成本為5 067元,較常規區減少933元),最終示范區葡萄精品果率達77%(較常規區提高了2%),每667 m2單產達600 kg(較常規區每667 m2增加產量50 kg),每667 m2產值為25 500元(較常規區每667 m2增產值2 400元),每667 m2純收入為19 403元(較常規區每667 m2節本增收2 663元)。綜上,通過應用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改善了示范區的生態環境,增強了葡萄植株的抗病蟲害能力,減輕了葡萄生產的勞動強度,從而有效提高了葡萄產量和品質。

表3 示范區葡萄增產增收效果對比
葡萄是一種經濟效益好、用肥量和用藥量偏大的經濟作物,且適宜上海市栽培的葡萄品種近20個(早、中、晚熟品種均有),而不同品種要求的肥料、農藥施用量及栽培管理技術各有不同。因此,化肥、農藥的施用應根據不同葡萄品種的生長規律進行科學調整,實現精準施肥、綠色防控,以達到綠色生產的目的。本示范結果表明,通過采用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雖然增加了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及物理防控材料的投入成本,但由于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降低了勞動力成本,最終葡萄精品果率和產量均明顯提高。較常規生產而言,示范區葡萄每667 m2產值增加2 400元、純收入增加2 663元。因此,本研究集成的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可在閔行區葡萄生產上推廣應用。
本示范僅在閔行區種植的“巨玫瑰”葡萄品種上進行了技術示范,相關化肥、農藥減施增效集成技術在其他葡萄品種上的應用情況還需進一步試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