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宣嬌,黎麗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髖關節病變的主要手段[1]。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術后2周便可出院,但置換后的關節需要6~12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恢復,且術后需要注意的事項較多,若患者不能很好地依從健康指導,易導致患者肢體功能障礙,不能達到全髖關節置換的作用[2]。既往主要研究圍術期患者護理干預,關于患者出院后的康復護理報道較少[3]。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微信平臺也逐漸被應用于醫療服務行業中[4]。根據患者具體病情情況制定個性化康復計劃,有利于加快患者康復進程[5]。為此,筆者開展了個性化出院計劃服務結合微信指導護理,觀察其對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恩施州中心醫院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100例,按照簡單隨機法將患者分為2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39.12±1.58)歲,范圍35~45歲;左側手術23例,右側手術27例;疾病類型:股骨頭壞死28例,股骨頭骨折22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39.20±1.62)歲,范圍34~45歲;左側手術26例,右側手術24例;疾病類型:股骨頭壞死26例,股骨頭骨折24例。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患有髖部疾病導致髖關節功能嚴重受限并接受髖關節置換術治療;(2)患者均能夠熟練應用微信平臺接收信息;(3)患者能夠遵從醫護人員的要求,定期參加關節俱樂部活動;(4)溝通能力正常,意識清晰。排除標準:(1)合并肝嚴重肝、腎、心功能障礙者;(2)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者;(3)認知障礙、精神異常,不能積極配合治療;(4)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5)合并凝血功能、免疫功能障礙者。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2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1)出院時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講;(2)告知患者出院后堅持進行功能鍛煉,按時服藥,促進患者關節功能恢復。觀察組:個性化出院計劃結合微信平臺指導護理。個性化出院護理: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1)由主治醫生、護責護士及康復治療師共同參與,針對患者具體情況為患者制定具體的個性化出院計劃;(2)強調照顧者指導和監督患者,告知患者出院后堅持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要求患者參與所有活動,積極掌握康復知識及功能鍛煉內容;(3)針對患者的疑問以及不理解的地方進行講解,指導患者詳細記錄出院后的功能鍛煉計劃、日常飲食、服藥情況以及日常生活活動;(4)術后3個月、6個月對患者進行1次家訪,每次30 min,了解患者功能鍛煉完成情況,健康知識掌握情況,評估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微信指導護理:(1)患者住院期間指導患者或家屬計入骨科專門建立的“骨勵群”,利于護患之間溝通交流;(2)告知患者微信群的使用方法,使患者具備在群內接受、發送文字、圖片、語言以及視頻的能力;(3)責任護士擔任群管理員,每天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疑問進行解答,并通過微信平臺對患者進行個性化指導,連續指導8周;(4)患者每天在微信群內上傳堅持功能鍛煉的視頻、圖片,活動范圍為:起床、上床、步行、上下樓以及穿鞋穿襪等。
1.3 觀察指標 (1)記錄出院時、出院后3個月、6個月健康知識掌握評分、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Barthel指數、疼痛評分以及生活質量評分[6];(2)統計2組患者滿意率及并發癥。健康知識掌握評分:采用科室自制的健康知識問卷進行統計,得分越高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越高。
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疼痛程度、日常活動、行走距離、步態、行走輔助器、畸形、活動范圍等7個維度,分值越高關節功能恢復越好。Barthel指數:包括如廁、洗漱、進食3個維度,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高。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評價患者疼痛情況,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生活質量:采用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評價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共8個維度,分數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采用本院自制滿意讀調查問卷進行統計,滿分100分。滿意:90~100分;較滿意:60~89分;不滿意:59分及以下。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Excel錄入,軟件SPSS 19.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時間點健康知識掌握評分、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出院后3個月、6個月2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評分、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上述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不同時間點健康知識掌握評分、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x±s)
2.2 不同時間點Barthel指數、疼痛評分比較 出院后3個月、6個月2組患者Barthel指數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而疼痛評分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不同時間點Barthel指數、疼痛評分比較(分,x±s)
2.3 出院后6個月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出院后6個月,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出院后6個月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x±s)
2.4 患者滿意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滿意率比較[例(%)]
2.5 并發癥情況 2組患者均未出現切口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或髖關節脫位等并發癥。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關節病、髖部骨折的發病率也隨之增加,全髖節置換術在骨科疾病的應用也隨之增多,逐漸成為治療髖部關節疾病的有效方法[7]。但全髖關節置換術并發癥較多,出院后康復周期較長,且注意事項多,易出現肢體功能障礙[8]。如何在出院后更好地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
有研究表明,院外延續護理在促進患者患肢功能恢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9]。個性化出院計劃服務屬于延遲護理的一個重要部分,要求醫護人員、患者以及家屬共同參與到其中,由院內制定實施到院外隨訪跟蹤,根據患者具體病情情況制定個性化護理服務[10]。以微信平臺為溝通媒介的個性化出院計劃服務有助于提高患者出院后繼續急性康復鍛煉的自覺性,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被認為是髖關節功能評價最有效的系統之一[11]。有學者指出,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不佳很大程度上與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有關,而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高低取決于患者對疾病相關情況的掌握[12]。本研究顯示,個性化出院計劃服務結合微信平臺指導護理后,患者健康知識掌握評分、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明顯高于采用單一個性化出院計劃服務護理患者,表明微信平臺指導與個性化出院計服務結合能夠優勢互補,通過微信平臺發送圖片、視頻等信息,患者參與時目的性非常明確。
Barthel指數是臨床用于評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主要指標。個性化出院計劃服務結合微信平臺能夠滿足患者需求,提高患者肢體功能康復鍛煉的依從性,同時也可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微信平臺信息發布可發揮及時提醒的作用,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將內容直接呈現在患者面前,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到康復訓練中,使康復訓練的知識得到有效傳播[13]。有研究指出,微信平臺的運用使連續性的護理理念得到充分應用,患者在不同場所均可接收到微信平臺發布的信息,確保了患者出院后康復訓練的連續性[14]。本結果顯示,結合護理干預后患者的Barthel指數、疼痛評分均得到改善,且效果優于的單一個性化出院計劃服務護理患者。進一步證實了微信平臺服務護理可確?;颊叱鲈汉罂祻陀柧毜倪B續性,利于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緩解疼痛。
隨著現代醫學護理模式理念的轉變,人們對疾病的治療不僅僅只關注于治療效果,更加注重治療后的生活質量[15]。本結果顯示,個性化護理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和滿意率均明顯高于單一個性化出院計劃服務護理患者,證實個性化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滿意率。分析原因:微信平臺指導是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護理服務,對患者出院后所面臨的康復訓練、居家安全以及日常飲食等方面進行均能滿足,督促患者進行連續性的康復訓練,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個性化出院計劃服務結合微信平臺指導有利于提高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促進患者關節功能恢復,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滿意率,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