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傳穎
美國聯邦調查局近日會同美國商務部以虛假信息行動為名,關停多家與伊朗官方相關的網站。這次行動引起強烈關注,主要原因在于美國政府關停網站的動機不純,存在公器私用的情況。
美國是如何“關停”多家伊朗網站的呢?從技術層面來說,美國政府向負責全球通用頂級域名.com域名解析服務的威瑞信公司發出指令,要求其對相關域名解析信息進行單邊篡改進而實施訪問劫持。比如用戶在輸入伊朗英語新聞電視臺的網址時就會自動跳轉到美國政府提供的新地址。這再次反映出美國在數字空間中的霸權地位和霸道做法。
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次事件只是一個法律問題。由于這些伊朗網站通過威瑞信注冊和運營,而威瑞信作為一家美國企業,自然要受到美國法律的管轄。但是,由于.com和.net這類通用頂級域名在全球有廣泛用戶,威瑞信是負責這類域名解析的唯一權威服務器。這也就意味著美國政府通過威瑞信可以實現控制這些分布在全球的域名以及域名背后網站的訪問權。過去美國政府相對尊重技術社群和商業機構在互聯網治理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只有在涉及犯罪和反恐等明確違反美國法律的情況下,美國政府才會干預域名解析服務。基于互聯網是美國發明的緣故,國際社會也默認了美國一家壟斷通用頂級域名的現實。
這次事件實質上是用法律武器包裝起來的政治問題,是典型的公器私用,美國政府借助企業在域名解析領域的壟斷地位來達到制裁伊朗政府的目的。聯系到美國政府之前要求推特等社交媒體平臺封殺其他國家官方機構賬號等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美國政府不斷以政治和泛國家安全化理由來干涉互聯網治理,已經成為互聯網秩序最大的破壞者。
這次事件不僅讓世人看清美國的數字霸權,更是讓國際社會看到美國政府的偽善。美國身處數字空間的中樞地位,相較其他國家而言,它享受著數字空間帶來的大量福利。但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美國不斷指責其他國家對美國開展虛假信息行動或者網絡攻擊,把自己包裝成數字空間的最大受害者,以此轉移視線,掩蓋自己的數字霸權。
對于美國政府的這種行為,國際社會有必要認真思考從國際規則層面加以約束,杜絕美國政府公器私用的行為。如果這條道路走不通,國際社會可以考慮聯合起來重新分配未來數字空間的權力,打破美國對互聯網關鍵資源的壟斷,也可以考慮讓更有公信力和獨立性的機構負責全球互聯網關鍵資源的治理。
對其他國家來說,這次事件是一次預警。誰也不能保證類似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因此,相關企業和機構要更加重視通用頂級域名的風險,要確保域名注冊商和托管服務商必須是在本國運營的。最佳策略是將這些域名轉移到本國自主可控的域名體系中,這將會極大減少域名解析服務過程中面臨的風險。
此事也再次提醒人們網絡主權的重要性。在網絡空間,如果一個國家不重視自己的網絡主權,不采取措施維護自己的網絡主權,就會在關鍵時刻被卡脖子。域名劫持只是冰山一角,網絡空間還存在大量侵犯網絡主權的現象。很長一段時間里,國際社會都忽視了網絡主權的重要性,甚至反對國家維護網絡主權。因此,既要看到數字空間帶來的便利和福祉,也要看到主權和安全方面存在的風險,開放與主權、安全與發展缺一不可。▲(作者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1-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