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順,胡 彬
中煤第七十一工程處有限責任公司 安徽宿州 234000
采 用房柱式開采的礦井,井下各采掘點采出的礦通過梭車或膠輪車轉運至帶式輸送機,集中運至井下礦倉或地面。1 臺帶式輸送機通常擔負多個采掘面的礦石運輸,由于梭車、膠輪車上的礦不均勻、不連續,經常出現不同采掘面出礦峰值相互疊加,造成撒礦、輸送帶跑偏、過負荷等情況,導致帶式輸送機出現故障,影響整個出礦系統的正常運轉。因此,確定出礦上料裝置的結構形式和參數設計,達到限流均勻出礦、出礦系統正常運轉的目的,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上料裝置安裝在帶式輸送機的縱梁桿上,如圖 1所示。帶式輸送機連桿上固定豎桿,連桿兩側焊接擋板。兩側鋼板底部距離輸送帶 100 mm,內側固定輸送帶與底部運礦輸送帶上表面接實封嚴,防止擋板兩側漏礦,輸送帶后側底部割半徑 50 mm、90°圓角,防止運行中的輸送帶刮接頭處卡扣。在輸送帶運行方向焊接或安裝 6 mm 厚鋼板,封堵上料裝置前部,鋼板底部距離輸送帶 50 mm,防止運行中的輸送帶刮接頭處卡扣,在輸送帶中下部留出適當尺寸的出礦洞口。上料裝置的豎桿及中部支撐桿均采用?80 mm 鋼管焊制。上部篦子距離上料裝置上沿 200 mm,防止撒礦。上料裝置縱向長度要適當,在出礦時,具有一定的儲礦緩沖能力。

圖1 出礦上料裝置結構示意
考慮到上料裝置后方采掘面出礦需要,在上料裝置兩側擋板后部各焊接一塊扇形外展擋板,扇形外展擋板高度為 300 mm,兩側各伸出輸送帶 100 mm 以上,與擋板延伸的水平夾角不大于 45°,確保后方采掘面的出礦全部進入料斗。扇形外展擋板底部距離輸送帶 100 mm,內側固定輸送帶與擋板和底部運礦輸送帶的上表面接實封嚴,防止漏礦、撒礦。
限流均勻出礦上料裝置的設計計算主要考慮 3 個參數,即出礦閘門開口尺寸、上料裝置容積和篦子孔徑。筆者以老撾開元礦業上料裝置為例,說明鉀鹽礦上料裝置的設計過程和各參數的確定方法。老撾開元礦業每天正常生產 16 h,日出礦量最高為 3 672 t,月出礦量最高為 81 425 t,梭車每個循環耗時約 5 min、運礦 20 t。
上料裝置出礦過程中,如果閘門開口過大,帶式輸送機的礦流量就大,不同采掘面出礦峰值相互疊加,將造成撒礦、輸送帶跑偏、過負荷等情況,影響整個出礦系統的正常運轉;如果出礦閘門開口過小,上料裝置的出礦量小,影響采掘面正常生產。因此,在出礦閘門開口尺寸的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生產要求以確定合理的出礦速度。為防止正常生產時大礦塊卡堵出礦閘門影響生產,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出礦閘門開口寬度設計為 300 mm;為保證梭車連續作業,梭車要在下一個循環梭車到來前將礦物全部運完[1]。出礦閘門高度

式中:k 為鉀鹽礦碎脹系數,取 1.5;G1為梭車每個循環的運礦量,取 20 t;d 為閘門寬度,取 0.4 m;v 為帶式輸送機運行速度,取 2 m/s;ρ為鉀鹽礦密度,取1.66 t/m3;t 為梭車每個循環的耗時,取 300 s。
單個連采隊的日產量最高按 3 672 t 計算出礦閘門高度

式中:G2為單個連采隊最高日產量,取 3 672 t;k1為正規循環率,取 85%;t1為每天生產時間,取 16× 3 600 s。
計算出所需閘門高度 h= 0.113 m。為防止大礦塊卡堵出礦閘門,結合采掘隊出礦需要,出礦閘門高度設計為 300 mm,則出礦閘門每天的實際出礦能力

通過以上計算,取 h=d=0.3 m,出礦閘門的通過能力 Q=0.2 t/s,能滿足 2 個連采隊和 3 個掘進隊同時出礦的需要。
上料裝置的容積確定主要考慮 2 個采掘面出礦疊加時,充分利用上料裝置的儲礦緩沖能力,將相互疊加的峰值礦流變為均勻的礦流,從而有效避免撒礦、輸送帶跑偏、帶式輸送機過負荷等情況。以產能最高的 2 個連采隊出礦峰值疊加為例,與梭車配套轉載破碎機的運礦能力為 400 t/h,梭車每個循環運礦 20 t,每個循環梭車運送的礦石全部通過轉載破碎機耗時 3 min。上料裝置的容積[2]

式中:Q1為轉載破碎機的運礦能力,取 400 t/h;t2為每個循環轉載破碎機的運礦耗時,取 180 s。
得出所需上料斗容積為 3.6 m3,從而得出所需上料裝置長度為 2.857 m,取 2.9 m。
為了有效防止大礦塊進入上料裝置,堵塞出礦閘門,影響生產,上料斗篦子孔徑初步設計為 250 mm×250 mm,用?20 mm 螺紋鋼焊接而成。為避免篦子孔徑過小,漏礦速度慢,影響正常出礦。現場先按孔徑 250 mm×250 mm 試用,若出現漏礦、速度慢影響正常出礦的情況,及時調整;將孔徑調整至280 mm×280 mm,若仍出現漏礦、速度慢影響正常出礦的情況,則調整至300 mm×300 mm,焊接固定;若孔徑調整至280 mm×280 mm 后,漏礦速度能滿足正常出礦需要,則最終按照 280 mm×280 mm 焊接固定;若首次按孔徑 250 mm×250 mm 漏礦速度能滿足正常出礦需要,則最終按照 250 mm×250 mm 焊接固定。通過反復試驗,在保證正常出礦的情況下,篦子的孔徑要盡可能小,避免大礦塊堵塞出礦閘門。經過大量試驗,老撾開元礦業出礦上料裝置連采隊最佳篦子孔徑為 260 mm×260 mm,掘進隊最佳篦子孔徑為 280 mm×280 mm。
目前,該限流均勻出礦上料裝置在老撾開元礦業已得到成功應用,在井下 9 個采掘隊的出礦地點使用后,避免了因礦不均勻造成的撒礦、淤礦掩埋帶式輸送機機尾現象,解決了多個采掘隊同時出礦導致帶式輸送機故障頻發、不能正常運轉的難題,減少了工作量,實現了均衡連續生產的目的,礦井原礦產量穩步提高。現場安裝情況如圖 2 所示。篦子距離上料裝置上沿 200 mm,直接嵌入上料裝置,有效避免了篦子受沖擊移位、損壞現象的發生,同時能減少撒礦,降低了工作量。上料裝置上部篦子孔徑為 280 mm×280 mm,不僅阻止了粒度過大礦塊進入篦子下方,造成上料裝置出礦洞口卡堵,而且能夠降低漏礦速度,充分利用上料裝置的儲礦能力。上料裝置長為 2.9 m,比裝載機鏟斗寬度大 0.5 m,能有效防止上礦時撒礦,同時保證上料裝置有足夠的容積,在實現限流均勻出礦的同時,不影響裝載機正常上礦,確保生產效率的穩定。老撾開元礦業成功應用限流均勻出礦上料裝置后,礦井月產量由原來的 25 萬 t 左右提高到 30萬 t 以上,每年為礦井創造經濟效益 1 800 多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圖2 現場安裝情況
通過對出礦上料裝置的分析,對出礦閘門的尺寸、上料裝置的容積和篦子孔徑主要參數進行了設計計算,制作了限流均勻出礦上料裝置。在老撾開元礦業現場的應用表明,限流均勻出礦上料裝置具有一定的儲礦緩沖能力,實現不撒礦、均勻出礦,防止帶式輸送機過負荷。該裝置加工制作簡單,在原來的上料擋板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改造即可實現,制作方便,安全實用。該裝置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人工工作量,保障了帶式輸送機運礦系統的連續可靠運轉。該裝置安裝、挪移方便,上礦地點變換后,僅需稍作調整,便可多次重復使用。同時,該裝置可廣泛應用于采用帶式輸送機出礦的礦山,通過安裝在帶式輸送機的上料點處,實現勻速出礦的目的,保障帶式輸送機穩定可靠運轉,達到穩產高產、提高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