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連委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山東總隊,山東 濟南 250000)
近年來,在國家有關部門加大礦山資源開發整治力度、注重綜合利用礦山資源、環境保護、員工職業健康安全的方針政策指導下,砂石行業開始了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以砂石行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為契機,本文從礦山建筑行業職業病防控角度,結合生產工藝流程、生產設備、原輔材料,識別分析建筑骨料生產線產生危害環節和部位,針對危害產生環節和部位提出控制措施和建議,從而從源頭上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提升職業病防控能力,保護從業人員的職業健康,也為達到綠色工廠建設要求提供支持[1-3]。
1.1.1 主要生產工藝
礦山建筑骨料生產線主要原料來源于附近建筑石料用灰巖礦開采,經汽車運輸至骨料生產線卸料平臺,經多段破碎、多級篩分后,經皮帶輸送至成品骨料圓庫內儲存。外售時,經成品庫庫底自動計量散裝系統裝車后外運銷售。主要生產工藝流程為:振動給料---破碎---篩分---(選粉)---成品儲存---散裝計量,中間物料的傳遞采用皮帶運輸。
1.1.2 主要設備
主要設備為振動給料機、破碎機(顎式破碎機、反擊破碎機、圓錐破碎機)、多層振動篩分機、V型選粉機、皮帶輸送機(提升機)、散裝設備。生產設備均為電驅動裝置。
根據《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國衛疾控發〔2015〕92號,結合生產工藝、原輔材料、生產設備等進行的職業病危害因素來源、產生及接觸環節分析,同時參考其他職業衛生相關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識別建筑骨料生產線生產過程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為石灰石粉塵、噪聲,其分布情況見表1所示。

表1 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分布情況
(1)推行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的智能化工廠生產;采用先進的自動化、機械化生產工藝,作業過程中以視頻監控作業為主,開機過程中不再設置現場操作或巡檢作業位,人員均位于潔凈控制室內進行監控作業,嚴控作業人員接害的機會和接觸時間。
(2)卸料口應進行封閉圍擋,入口設置快速感應卷簾門,并在卸料口圍擋頂棚處設置固定噴淋裝置(灑水量為礦石量的2%~3%),用以抑制卸料過程產生的揚塵。
(3)破碎機、篩分機入料口和落料口進行密閉化設計,并設置抽風集塵罩;選粉制砂機進行密閉化設計,與V型選粉機進行配套運行;輸料皮帶的轉運點設置抽風集塵罩,皮帶輸送路線采用彩鋼瓦進行密閉化;各抽風集塵裝置抽風風量計算見1。

式中
L-----風量,m3/h;
β-----漏風系數,取1.05-1.1;
V----通過縫隙或孔口的風速,按照WS/T757-2016標準,取0.4--1.2m/s;
f-----開啟孔口及縫隙總面積(m2);
計算說明:各破碎機、篩分機、制砂機入料口開口面積均設置皮帶擋簾,故縫隙面積按照開口面積的30%考慮;落料口則按照擋簾距皮帶的距離計算。
(4)成品放料口設置可升降的放料口,并設置擋塵簾和收塵裝置,成品砂放料口增設加濕機裝置,實時調節料砂濕度,抑制放料過程粉塵的逸散。
(5)車間內配備清掃裝置、廠區內清掃車,及時清掃廠區內、車間內的灰塵,避免二次揚塵。
(6)加強個體防護,為員工配備防塵口罩。
(1)噪聲防控總體設計為優先選用低噪聲設備,設備基礎作隔振、減振處理,控制噪聲源。
(2)推行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的智能化工廠生產;采用先進的自動化、機械化生產工藝,作業過程中以視頻監控作業為主,開機過程中不再設置現場操作或巡檢作業位,人員均位于潔凈控制室內進行監控作業,嚴控作業人員接害的機會和接觸時間。
(3)將噪聲、振動較大的破碎機、制砂機分開獨立布置在車間底層混凝土減振基礎上,控制噪聲設備間的交叉影響和減弱噪聲傳播。空間允許的情況下采用鋼框結構廠房或巖棉夾芯板對高噪聲設備進行封閉設置;或在車間內部四周裝設吸音板。
(4)除塵引風風機機、空氣壓縮機單獨布置在減震基礎廠房內,廠房采用巖棉隔聲板進行封閉;風機盤管安裝減震器以抑制共振,降低噪音。除塵風機在氣體進出口處設置消音器。
(5)中控室設置位置遠離破碎、篩分等高噪聲設備,門窗采取隔聲門窗設計。
(6)加強設備運行維護,室外作業嚴格佩戴防噪耳塞。
(1)根據《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1-2010要求,總平面布置功能分區應明確,生產區、輔助生產區、辦公生活區分開布置,生產區應布置于項目所在地全年最小頻率風向的上風側,并遠離辦公生活區,生產車間與其他生產車間及生活區之間宜設一定的衛生防護綠化帶。
(2)建筑衛生學上生產區、辦公生活區采光按照《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50033-2013執行,生產車間采光等級IV,采光系數標準值2.0%,室內天然光標準值300lx。中控辦公樓采取側面采光,采光等級III,采光系數標準值3.0%,室內天然光標準值450lx;照明按照《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13執行,車間內照度不低于100lx,辦公室、值班室內照度不低于300lx;中控室、值班室內設置空調設置進行空氣調節。
(3)根據作業崗位接觸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統一為作業人員配備工作服、安全帽、防塵口罩、防噪耳塞等勞動防護用品,防塵口罩、防噪耳塞應具備“LA”勞安認證。
(4)設置或者指定職業衛生管理機構或者組織,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的職業衛生管理人員,制定職業病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負責本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職業衛生檔案管理規范》(安監總廳安健〔2013〕171號)要求,建立、健全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職業衛生檔案和勞動者健康監護檔案、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及評價制度、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開展職業健康培訓工作,管理人員初次培訓不得少于16學時,繼續教育不得少于8學時,勞動者初次培訓時間不得少于8學時,繼續教育不得少于4課時;登錄衛生健康委“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系統”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申報工作,接受監督。
(5)按照《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告知與警示標識管理規范》(安監總廳安健〔2014〕111號)要求,開展職業衛生告知工作,與職工簽訂職業病危害告知書;在公司辦公區域、工作場所醒目位置設置公告欄,公布有關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對產生嚴重職業病危害的作業崗位,在其醒目位置,設置粉塵、噪聲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警示說明應當載明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種類、后果、預防以及應急救治措施等內容。
(6)根據《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1-2010,骨料生產線的衛生特征分級為3級,按照3級衛生特征要求,設置輔助用室。其中,車間辦公室宜靠近廠房布置;食堂不宜距車間過遠,根據就餐人數設置足夠數量的洗手設施;更/存衣室要求便服、工作服實行同室分柜,更衣室與休息室可合并設置;車間內或廠區內設置浴室,淋浴器數量與使用人數的比值不得低于1/9,4~6個淋浴器設一具盥洗器;男廁所設置按照100以下,每25人設1個蹲位;100以上每增加50人其蹲位或小便器增加1個蹲位;小便的數量與蹲位數量相同;女廁所設置按照100以下按照15人設置1~2個蹲位;100以上每增加30個其蹲位增加1個。車間盥洗設施按照每個水龍頭使用人數31~40人,且距離不易過遠[4-6]。
(7)按照《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GBZ188-2014)的規定,定期開展職業健康監護工作,做好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和離崗后健康檢查以及應急健康檢查,查體項目主要為粉塵和噪聲;并將職業健康體檢結果書面告知作業人員;需要復查人員,按照職業健康檢查機構的建議要求進行復查。
建筑骨料生產線在建設期及建成投產后,在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全面采取本文提出的職業病防護設施設計要點,同時全面強化職業衛生管理措施的情況下,能將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強度)控制在職業接觸限值要求以下,能夠滿足職業病防治方面法律、法規、標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