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慶陽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遼寧總隊,遼寧 沈陽 110004)
近些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資源開采程度不斷加深,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也逐漸增加,人類生命和財產安全也受到了嚴重威脅[1]。隨著人們不斷深入對地質災害的研究,對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規律也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知,由此制定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也更加合理,對于地質災害的控制能力提高。但對于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而言,如何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能力,是礦山面臨的一個迫切的現實問題。無論是應急響應,還是一般的防治工程,雖然科學理論很多、分析技術不斷更新、大數據集成能力不斷提升,但往往存在針對性不強、不準確的問題,從而制約了礦山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的開展[2]。在此條件下,準確把握造成礦山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了解引起該問題的關鍵因素以及造成該問題的因素屬性,是選用正確地質災害防治方法的核心所在,基于此得出的符合實際需求的治理方法,才能夠真正意義上實現對礦山的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保障[3]。
基于此,本文提出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多元化治理方法研究,通過對地質環境進行加固,防護,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以期為礦山災害防治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針對礦山崩塌災害,結合實際情況采取主動防治措施和被動防治措施兩種。
在塌災害主動防治過程中,首先,對礦山存在的高危坡體進行削坡處理。在進行削坡處理之前,要確定巖體斜坡的穩定性,以此確保施工安全開展。在確定好可承受施工的巖體斜坡后,在穩定斜坡上對危險斜坡巖體作開挖處理,按照實際危險斜坡巖體的傾斜角度,對開挖位置、角度及深度進行設計,做好這些準備工作之后,在挖掘處安裝爆破裝置,需要注意的是,爆破物的計量需要與實際的削坡體積相匹配,避免由于過度爆破引起意外地質災害。通過削坡處理,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危險斜坡帶來的安全隱患,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小斜坡體的荷載。削坡后,新鮮巖體暴露與礦山表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斜坡坡度上的穩定度;在此基礎上,同時進行礦山的危石清除工作。與削坡過程中的爆破操作相結合,采用機械對存在脫離基巖可能性較大的危石、孤石、浮石進行清除,為了避免作業過程中造成不必要的人身安全問題、同時保護坡腳的施工設施,清除工作的開展利用礦山開采間歇、臨時中斷時進行;以此同時,對人為的開采活動進行控制,保護礦山巖體之間的平衡結構和荷載強度,將負面影響降低到最低。以上措施主要基礎性活動為主,除此之外,還需要通過建筑施工的方式對礦山崩塌災害進行防治。
首先,對應力相對集中的坡腳、邊坡、以及可能出現溜坍、塌落滑坡的高坡坡腳,建立混凝土擋土墻,建立對邊坡運動產生抑制作用的阻力。需要注意到是,擋土墻對地質因條件要求較高,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應力強度,當可能出現滑坡的高度、面積較大時,擋土墻也需要更大的橫向空間,這實際需要適當增大開挖量。圖1所示為擋土墻的斷面形式。其次,通過支頂設施對巨型倒懸或外懸危巖體進行加固,緩解危巖墜落、傾倒趨勢。一般需要進行單獨支頂的危巖體積以及重量都比較大,因此,支頂結構的體積和重量使其發揮作用的基礎,否則由于其自身穩定性的問題,會加大施工風險;危巖除以外懸形式存在,還包括坡面凹腔形成的危巖。對于這類安全隱患,采用混凝土對危巖進行填筑,結合凹腔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嵌補。需要注意的是,嵌補實施的基礎是穩定的接觸結構,其基本結構如圖2所示。

圖1 擋土墻斷面形式

圖2 嵌補結構基本示意圖
當坡面存在較多危石時,要通過大量的局部開挖工作為嵌補結構的應用提供基礎。對于礦山表面堅固度較低的位置,通過構建漿砌石護面,由此避免坡面在風化和水土流失作用下產生的地質災害隱患。但坡面結構穩定性較低,因此,在實施過程中,要求邊坡角度和單級高度要在可控范圍內。
在被動防治措施中,主要是針對發生地質災害后的破壞減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礦山坡腳位置設置一定寬度和深度的落石槽,用以承接由于防護疏漏產生的落石,落石槽是設置標準是確保落石停留在保護區域意外的范圍內,當實地條件存在限制時,通過增加開挖寬度和深度來實現落石槽的功能;其次,對于崩塌的規模和頻率存在一定的不可預測性,因此,在礦山施工和設備設施布局時,選擇合理避讓空間,將潛在災害所能威脅的范圍以外,做到一勞永逸。
滑坡災害的發生一般伴隨著雨水沖刷作用,同時,礦石淺層地質的結構對其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防治措施的選用要結合地形地貌等具體工程條件,有針對性的實施。根據滑坡地質災害的成因,對其防治時,首先減少形成滑坡關鍵因素,包括挖除小規模、淺層滑坡,修建導滑設施,調整其滑動方向;修建截水溝、排水溝,合理排導地表水;修建盲溝、滲溝,合理排導地下水;修建擋水墻、砌石護坡,降低雨水沖刷帶來的地質災害隱患。
滑坡災害受雨水作用影響較大,建排水設施要結合其它措施才能奏效。在防治措施設施初期,采用成本較低的臨時排水設施,并用粘土或水泥漿對滑體后緣裂縫進行填充,用聚乙烯布覆蓋表面,做好防滲處理,防治后期修建永久排水設施時,以滑坡形狀特點為基礎,在滑坡周圍按最大降雨量鋪設防滲、排水設施,防止地表水進入滑坡區域。人工邊坡建筑參考值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材質人工邊坡允許坡度參考值
為從根本上防治礦山滑坡災害,建立抗滑工程阻止滑坡的發育。在礦山滑坡上建立抗滑樁,通過人工挖孔灌注樁,對深層處于擠壓階段的滑坡進行施工。對于淺部滑坡,采用錨固措施進行治理,將斜坡上已經被低強度結構面切割的巖層重新整合,組成為穩定的結構,并通過巖體與錨桿之間存在的摩擦力阻止巖塊的下滑趨勢;并通過灌漿固化滑坡地帶巖土的性質。灌漿材料主要以石灰漿、石灰砂漿、水泥漿、粘土漿等為主,增加滑帶土的強度,降低滑坡發生的概率。
針對礦山泥石流防治的措施,以工程措施為主。由于一般情況下,礦山的開采線路和建筑都已固定,自由度很小,因此在礦山遭受泥石流危害時,主要采用下列工程措施進行防護。首先,對礦山進行引流。建立截流壩和引水渠道,引導泥石流上游、支溝進入主河,減少主溝形成泥石流的動力和水量條件,減小泥石流的規模,降低泥石流的危害;除此之外,建立合理的水流排導設施。分別建立急流槽和明洞渡槽,使泥石流通過礦山,而不給礦山造成危害。對于發生泥石流災害時的危害減緩,主要通過上攔下排、粗攔細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泥石流上游適當位置,采用鋼筋混凝土修建攔沙壩,抬高壩上游侵蝕基準面防止溝道繼續下切,并攔擋部分泥石流物質,減少形成泥石流的物質,同時利用攔擋建筑物及其溢流口的位置,適度調節泥石的流向。通過以上方法,對礦山進行主要災害防治,在整個防治系統的總體布局輪廓基礎上,采取具體的方案。不同災害防治措施相互配合,組成優化的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方法,以提高防治工作的實效性和經濟性。
為驗證所提方法的有效性,進行試驗測試。以某礦山為實驗對象,已知該礦山目前已開采礦井9個,開采深度最深為502m,所在區域為丘陵地貌,地表植被破壞嚴重,表層土質為碎石土,巖性為花崗巖,混有部分硅化變質巖性,巖層走向為北向東40°-60°,上陡下緩,上部傾角為20°-30°,下部傾角10°-18°。坡體位于1260-1330m之間,上部寬約145m,厚度10-15m,總體積約56×104m3,部分位置傾角出現大于30°的情況,區域環境氣候以干燥為主,偶有10-15mm大規模降雨。為體現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分別采用文獻[5]提出的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方法和文獻[6]提出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對策作為對比,同時進行該礦山的災害治理工作。實驗過程中,三種方法分別以礦山的3處礦井為中心,開展半徑為100m的災害防治工作。試驗周期為50天,分別統計不同方法下,礦山是災害發生情況,具體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不同方法災害防治結果
由于試驗期間未出現降雨天氣,因此實驗結果中不包含泥石流災害的統計數據。通過圖3可知,在三種方法中,本文方法下災害發生的次數最少,在實驗開始的前10天,發生了小幅度的地震情況,因此在前10天的災害統計結果中,相對于其他試驗階段,出現了較高的災害發生頻率。但本文方法的災害總數始終在15次以內。這主要是因為所提方法實現了對實驗環境的多元化分析,結合了礦山地質、環境、開采程度等多方面因素,提高了對災害的防治強度和針對性,降低災害發生頻率。在此基礎上,分別統計了三種防治方法下,災害發生方規模,其結果表2所示。

表2 不同方法災害防治程度
從表1中可以看出,對比文獻[5]和文獻[6]方法,本文方法的防治方法下,災害發生的規模明顯減小,根據圖3統計的災害次數,結合表1的統計結果,可以得出結論,本文方法在有效降低災害發生頻率的同時,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縮小災害發生的規模,降低損失,對于礦山地質災害的具有良好的治理效果。
地質災害是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一種自然災害,礦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山地多、雨量充沛、降雨分布不均,常年受到臺風的影響導致極端天氣的發生,加上人類工程活動大量增多,直接導致地質災害高發易發,嚴重威脅礦山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本文提出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多元化治理方法研究,以期降低由于礦山地質災害帶來的生命和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