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
[摘要]小康社會構想是鄧小平理論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1983年對蘇州的視察,不僅為其小康社會構想的整體確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踐經驗和事實依據,也極大地鼓舞了蘇州人民。在過去的30多年里,蘇州之所以能夠成功實踐鄧小平小康社會構想,關鍵在搶抓歷史機遇,關鍵在創新發展思路,關鍵在保持協調發展。
[關鍵詞]小康社會;蘇州實踐;歷史考據;實踐演進
小康社會構想是鄧小平理論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過去的近30多年里,鄧小平小康社會構想為動員和激勵全國億萬人民,齊心協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歷史交匯點上,人們忘不了鄧小平1983年視察蘇州時的情景,忘不了是鄧小平為蘇州小康社會建設指明了方向。
一、鄧小平小康社會構想的提出及其意義
“小康”一詞,最早出自《詩經》?!对姟ご笱拧っ駝凇分性唬骸懊褚鄤谥?,汔可小康。”在中國歷史上,“小康”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是指一種介于溫飽與富裕之間的生活狀態,即溫飽有余而富裕不足。另一層是知識分子的理想社會模式。是指一種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會模式。作為一種生活理想,小康在中國老百姓中有著經久不息的魅力;作為一種社會理想,小康在中國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鄧小平在設計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創造性地汲取中國傳統大同和小康思想的精華,創造性地運用唯物史觀,緊密地將“國情”與“世情”相結合,提出了“小康社會”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新概念。作為鄧小平表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概念,“小康社會”的提出,賦予了傳統“小康社會”以全新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內容,順應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客觀基礎和現實需要。
早在新中國成立后不久,為了盡快實現中國的富強,黨的第一代領導人就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和“兩步走”的戰略構想。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耽誤,事實上,即使沒有“文化大革命”的耽誤,“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也不能按期實現。這主要是由中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太低和世界現代化發展基本規律決定的。1977年,鄧小平復出,歷經多次政治磨難的他,對中國的發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復出后一系列的出訪,更使他大開眼界,清醒地認識到,中國要到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是不現實的。1979年3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英國客人時第一次把“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改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他說:“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做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F在我們的技術水平還是你們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紀末能達到你們七十年代的水平,就很了不起。就是達到這個水平,也還要做許多努力?!蓖?0月4日,在中共省、市、自治區委員會第一書記座談會上,鄧小平第一次用國民生產總值這一重要統計指標衡量“中國式的現代化”,他說:“我們開了大口,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后來改了個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特別是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來說不會很高。據澳大利亞的一個統計材料說,1977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為八千七百多美元,占世界第五位。第一位是科威特,一萬一千多美元。第二位是瑞士,一萬美元?!覀兊奖臼兰o末國民生產總值能不能達到人均上千美元?……現在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大概不到三百美元,要提高兩三倍不容易?!?/p>
那么什么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呢?同年12月6日,前來中國訪問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向鄧小平提出了這個問題。鄧小平沉思片刻之后向客人解釋說:“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在這里,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紀末中國達到“小康社會”的構想。小康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二、鄧小平小康社會構想的確立與蘇州實踐的歷史考據
鄧小平到蘇州調研的1983年,正處于小康社會構想從初步形成到具體化、體系化的關鍵時期,蘇州的實踐給鄧小平小康社會構想的整體確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踐經驗和事實依據。
(一)翻兩番肯定能夠實現
“這幾年一直擺在我們腦子里的問題是,我們提出的到本世紀末翻兩番的目標能不能實現,會不會落空?”翻兩番,能否翻?奔小康,如何奔?鄧小平是帶著這個關系國家發展前途的戰略問題的思考到蘇州考察的。鄧小平一到蘇州就問陪同的省市負責同志:到2000年江蘇能不能實現翻兩番?省委負責同志匯報了江蘇從1976年到1982年工農業總產值翻番的實踐后說,照這樣的速度,用不了20年就有把握實現翻兩番。那么蘇州有沒有信心,有沒有可能?鄧小平問。當時,正值蘇州地區和蘇州市合并前夕,按照新的區劃,蘇州市將下轄吳縣(現吳中區、相城區)、吳江(現吳江區)、昆山、太倉、常熟、沙洲(現張家港市)6個縣。這6個縣1978年的工農業總產值為65.5928億元,國民生產總值為31.9053億元。到1982年底,工農業總產值增加到104.8813億元,人均超過800美元,國民生產總值增加到了47.6133億元。4年間,工農業總產值和國民生產總值分別以12.65%和10.49%的年平均速度遞增。按這樣的發展勢頭,在蘇州,翻一番的奮斗目標有5—6年時間就已足夠,再翻一番,用10年時間也就差不多了。鄧小平聽了匯報高興地說:“看來,四個現代化希望很大?!焙髞硭衷诨鼐┖蟮闹蓄櫸谌稳珪现v:“現在看,翻兩番肯定能夠實現?!?/p>
(二)市場經濟很重要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蘇州地區廣大農村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抓住有利的國際環境這個機遇不放松,全面實行聯產承包,迅猛發展社隊工業,經濟總量迅速增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農村面貌發生巨變。鄧小平非常關心蘇州農村的發展采取的是什么方法,走的是什么路子。省市負責同志匯報:一是靠重視知識和技術進步,吸引人才。二是靠集體所有制發展社隊工業(后稱為鄉鎮企業)。歸根結蒂,憑借的是靈活的經營機制,實行的是市場經濟體制。從原材料的獲得,資金的來源,到產品的銷售,完全靠市場。因此可以說,是市場哺育了社隊工業。蘇州的實踐證明,依靠市場,生產力獲得解放,生產得到發展?!翱磥?,市場經濟很重要!”鄧小平對此作了充分的肯定。一個孕育已久的關于“市場經濟”的思想在鄧小平的頭腦中越來越明晰。其直接結果是,第二年,中共中央專門為加快社隊工業的發展下發了正式文件,為這一新生事物正了名,撐了腰,為全國范圍社隊工業的異軍突起創造了條件、鋪平了道路。
(三)小康社會是一個整體全面的社會形態概念
“人均800美元,達到這樣的水平,社會上是一個什么面貌?發展前景是什么樣子?”鄧小平要求江蘇蘇州的同志用事實來說話,勾勒出一個遠景的藍圖來。鄧小平認真地聽了匯報,非常詳細地看了16份典型材料,回京后,在與中央的幾位負責同志的談話中,以蘇州為例,作了清晰的描述。第一,人民的吃穿用問題解決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問題解決了,人均達到20平方米;第三,就業問題解決了,城鎮基本上沒有待業勞動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農村的人總想往大城市跑的情況已經改變;第五,中小學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體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業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們的精神面貌變化了,犯罪行為大大減少。在這里,鄧小平已經把小康社會看作是一個內含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指標的整體全面的社會形態概念。沿著這個方向,鄧小平在之后的不同歷史時期進一步分別論述了小康社會在宏觀管理、體制完善、科學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各地區平衡發展、國際地位提高等方面的內容,從而逐步形成了一個包括人民生活目標、經濟發展目標、政治發展目標和社會發展目標的小康社會綜合框架,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一個完整科學的小康社會構想。
三、鄧小平小康社會構想與蘇州的實踐演進
鄧小平1983年對蘇州的視察,不僅為其小康社會構想的整體確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經驗和依據,也極大地鼓舞了蘇州人民。從那時起,蘇州人民在鄧小平指引的小康社會道路上求真務實、艱苦奮斗,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篇篇精彩華章。
第一階段,從1983到1988年,蘇州依托“蘇南模式”的崛起,實現了經濟建設的第一次飛躍。產業結構發生根本變化,二、三產均超過一產,農業已不再占主導地位。自1985年起,又抓住被國家列為沿海經濟開放區這一機遇,利用外資正式啟動,當年實際利用外資1070萬美元。經過五年的艱苦奮斗,于1988年提前12年完成翻兩番任務。
第二階段,從1988年特別是從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十六大的13年間,蘇州不失時機改革開放,抓住浦東和沿江開發機遇,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實施外向帶動、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僅完成了第三個翻番,國內生產總值由1988年的165.12億元增加到2001年的1760.28億元,僅次于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天津,列全國第六位,而且教育、科技、文化、環境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均走在前列,各項指標全面進入小康。蘇州成為長江中下游的一顆璀燦明珠,躋身于國內經濟大市和綜合競爭力強市之列。
第三階段,從2002年黨的十六大到十八大,蘇州緊緊圍繞富民強市、“兩個率先”先行目標,高揚加快發展這一主題,大力實施科教興市、經濟國際化、可持續發展和城市化戰略,全力打造體制、產業和人才“三大平臺”,全面構建開放型經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規模經濟和民營經濟“三足鼎立”發展格局,著力形成沿長江、沿滬寧交通軸線、沿滬浙地區和沿太湖的“四沿”生產力布局,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和五個縣級市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六大經濟板塊”,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第四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蘇州堅決維護核心,堅定高舉旗幟,不斷提高政治站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強化系統化思維,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順應結構性改革新要求,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突出聚焦轉型、創新引領、民生為本、生態優先等重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提升民生發展水平,全面推進社會建設和治理,積極改善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經濟發展重在“轉”,質量效益穩步提升;創新驅動重在“質”,新動能激發新活力;民生發展重在“提”,民生福祉顯著提高;社會發展重在“進”,各項事業繁榮進步;生態環境重在“變”,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四、鄧小平小康社會構想的實現與蘇州的實踐啟示
蘇州之所以能夠成功實踐鄧小平小康社會構想,究其根本原因,是始終堅持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具體來說,關鍵在搶抓歷史機遇,關鍵在創新發展思路,關鍵在保持協調發展。
(一)關鍵在搶抓歷史機遇
機遇是不可多得的戰略資源,抓住了、用好了,就能推動經濟超常規、跳躍式發展。蘇州之所以能成功轉型不斷壯大,關鍵在不斷解放思想,抓住并用好了一個又一個的發展機遇。一是發展鄉鎮企業的機遇。二是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機遇。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后,蘇州抓住經濟全球化步伐明顯加快的機遇,抓住國際資本和產業紛紛看好中國并加速向中國轉移的重大機遇,確立了把蘇州建成全球一個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的戰略目標。三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機遇。蘇州積極搶抓先機,選擇昆山市、蘇州工業園區和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以及一些行業進行試點,力求在擴大對外開放、改革行政管理體制、營造有序市場環境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建立與世貿規則相適應的市場全面開放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努力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和多層次的開放格局。
(二)關鍵在創新發展思路
思路決定出路,決定發展的速度。“張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親商理念”是蘇州發展的“三大法寶”,精髓是創新。從鄉鎮工業如火如荼到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從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到發展開放型經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規模經濟和民營經濟并進;從以集體經濟為主到全面革新產權關系,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從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到促進民營經濟騰飛,營造濃厚的創業環境、強烈的發展環境、高效的服務環境和開放的人才環境;從實施外向帶動、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到大力實施科教興市、經濟國際化、可持續發展和城市化戰略;從第二產業占強到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從粗放型經濟增長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走高質量發展道路。關鍵在創新,關鍵在創新中形成并確立正確的發展思路。
(三)關鍵在保持協調發展
實踐證明,協調才能持續,協調出動力、出生產力,關鍵在保持協調發展。蘇州經濟長時期快速健康發展,注重協調發展,起到了關鍵、促進和保證的作用。一是注重環境建設和營造。以創建為龍頭,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活動;加強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建設,努力保持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二是大力發展科教事業。堅持科技為第一生產力,人才為第一資源,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優先發展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率先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大力培養和引進人才,積極用好人才,加快人才隊伍建設。三是努力建設為民親商的服務型政府。推進政府行為法治化,樹立規則意識,做到依法行政;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在清理、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的同時,重視制度建設和載體建設;加強機關效能建設,在政府各部門、各單位和廣大公務員中形成為民親商、服務至上的強烈意識,營造自加壓力、奮勇爭先的競爭氛圍,體現雷厲風行、爭分奪秒的工作效率;建立政府統一領導的效能督查機制,圍繞重大決策的落實,以及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的解決情況,開展督促檢查,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
滄海桑田,歲月如梭。今天,回顧走過的小康歷程,就是要善于從歷史中汲取現代化的前行力量,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正確指引下,創業創新,奮發有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