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丹 趙雯 張博倫 諶啟航 吳媛
“2020年,測繪界有兩件大事發生:一個是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一個是以史上最好的精度完成了珠峰高程測量,首次引入了航空攝影測量技術?!?/p>
提起自己深耕了60多年的測繪遙感領域,84歲高齡的張祖勛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他說,攝影測量就是像攝影師一樣,從空中給大地做“普查”。
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懷著科研報國的滿腔熱血,淡泊名利,推動了中國數字化影像測繪技術從零起步,走向國際領先。
差距催人奮進 立志為國爭先
1937年6月,張祖勛出生在江蘇無錫。一個月后,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同無數在戰火硝煙中顛沛流離的中國人一樣,張祖勛一家人坐船逃難到了上海,之后又輾轉到了蘇州。
幼時的經歷,在張祖勛心里刻下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烙印。在武漢測繪學院畢業留校任教后,追求進步的他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
1976年,張祖勛被派往瑞士最先進的航測儀器廠學習。
“我們去瑞士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當時,張祖勛和同事泡糖水招待客人,被使館工作人員私下提醒:“在這里,沒有人用糖水待客,他們用的是啤酒?!?/p>
巨大的中外差距不只存在于經濟生活中。張祖勛至今還記得瑞士技術人員對他說:“你們中國人連我們儀器上的一顆螺絲釘也造不出!”
“瑞士的半年,幫我從外部了解了國情,這是最好的政治課?!睆堊鎰紫露Q心,要讓中國的測繪遙感技術在國際上有一席之地。
十四年磨一劍 力捍知識產權
1978年,中國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科奠基人王之卓提出了全數字化攝影測量的觀點。當時國內外都認為膠片是影像的最佳載體,大部分人覺得全數字化不可能實現。
作為王之卓的得力助手,張祖勛克服理論空白,從零開始。
缺資金、設備簡陋是擺在他們面前的重重難題。張祖勛回憶,當時沒有屏幕顯示器,計算機只有64K內存,而一張影像的數據量就有120M,掃描完一張4cm×4cm的膠片要用1個多小時。
“王之卓先生曾對我說過,人不怕慢,就怕停。”像蝸牛一樣,張祖勛開始一步一步向前“爬”。
經歷了14年的艱辛探索,張祖勛和同事一起推出了中國首個全數字化自動測圖設備,填補了國內科技領域空白。1993年,該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令國際同行刮目相看。
1994年,張祖勛首次推出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版本VirtuoZo,更讓中國的科研成果走出了國門。
“當時中國實力不足,澳大利亞的公司想要VirtuoZo的獨家銷售權。我說,中國區域我們自己銷售,香港、臺灣也是中國的!”經歷了漫長的談判,在張祖勛的堅持下,該軟件知識產權歸中方,并保留中方在亞洲地區(中東地區除外)的銷售權。
目前,VirtuoZo已廣泛應用于三峽工程的測繪、國內外文物三維重建等測繪生產與工程領域,產生經濟效益逾億元。
科研永無止境 這是最好時代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p>
“這是科學家最好的時代?!睆堊鎰渍f,從十四五規劃到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都將科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爱斍埃瑖壹哟罅送度?,更需要科研人員拿出好的成果,以科技報國?!?/p>
如今,年逾八旬的張祖勛又帶著學生,開始了新的主攻方向——全球公眾地理信息系統和貼近攝影測量。
他說:“高質量發展必須要依靠技術優勢,科研探索無止境。執著,但不固執,只有執著,但又敢于否定(包括否定自己),才能不斷創新!”
【鏈接】
遙感學科是建立在測繪科學、空間科學、電子科學、地球科學、計算機科學基礎上的交叉學科,也是現代前沿科學之一。武漢大學的遙感學科是湖北省遙感學科最重要的研究基地,它源于1956年建立的武漢測量制圖學院。經過以王之卓、李德仁、張祖勛、龔健雅等院士為代表的幾代人的努力,武漢大學遙感學科實力雄厚,已連續4年排名世界第一;重大科研成果豐厚,近5年共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10余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在高分專項工程、三峽工程等國家重大項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