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杰 龔勇 羅丹
黨旗高揚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竹山的翠綠茶園、丹江口的波光粼粼、鄖西的油菜花海……走進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區十堰市,處處黨旗飄紅,一片綠意盎然。
十堰市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共抓大保護、當好守井人”黨建示范區創建為抓手,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和黨員作用,走出了一條紅色引領綠色發展之路,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
八方動員干起來
在十堰市鄖陽區楊溪鋪鎮財神廟干溝礦區生態修復現場,藍天白云,綠樹成蔭,絲毫感受不到這里曾經是灰塵漫天的礦區。
十堰市昌欣生態修復有限公司王宇航介紹說,2017年至2019年,礦區大力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共修復裸露山體47.3萬平方米,覆土復綠治理面積13萬平方米。從2020年起,該公司通過綜合開發和治理,將修復70萬平方米礦山“傷疤”。
一幅幅生動的綠色畫卷正徐徐展開,一次次綠色蝶變源于黨建這把“金鑰匙”。
高起點源自高位地規劃謀劃,北京建筑大學規劃設計院專家對環庫區域進行了整體規劃。
2020年10月27日,鄖陽區漢江沿線58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通過視頻會議方式,與北京市東城區177名社區黨組織書記開展共同學習,對垃圾分類工作進行深入交流。
2020年11月18日,在丹江口市龍山賓館內會議室,舉辦了一場為深化推進丹江口庫區“紅色引領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而開設的環保課。
十堰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科干部鄭巧麗,為丹江口庫區周邊104位村支部書記們就所關心的環境保護問題進行答疑解惑。
為保護水源地,十堰市將每年“12月12日”設為“生態文明日”,組織開展系列主題宣傳活動。連續6年,十堰市在“生態文明日”開展各類活動,對市民進行環保教育。
“生態鄉鎮104個,生態村1312個,綠色社區118個,綠色學校453個,綠色家庭1116個。”在十堰,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等六大綠色創建活動如火如荼。“垃圾分類”“綠色出行”“綠色公筷”等活動井然有序,黨建引領網格微治理和垃圾分類處理成效顯著,綠色生活成為十堰人民的自覺行動。
綠色發展“抵萬金”
一面面黨旗高高飄起,一代代“守井人”不懈努力,一批批綠色產業落地,十堰建成了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綠色經濟呈現新局面。
在張灣區犟河邊的湖北萬潤老工廠,曾經污水橫流的生產車間不見蹤影,廠房已成窗明幾凈的辦公樓。
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左輝說:“緊鄰犟河的廠子過去是犟河水質的‘晴雨表,廠子一排污,水質就超標。隨著老工廠關閉、新工廠投運,真正由污染大戶變成環保標桿。”
不轉型升級,死路一條。2015年開始,該廠組織精兵強將多次對污水處理進行試驗與工藝調整,最終采取“反滲透+電滲析+MVR高效蒸發”方式,成功研發出一套零排放污水處理工藝。
目前,新工廠研發生產的核心產品品質穩定、性能優越,達到國際一流水平,暢銷國內外。研發出的零排放污水處理工藝,解決了污水處理難題,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近年來,十堰關停并轉改高污染、高耗能企業560家,永久減少稅收22億元;拒批有環境風險的項目120個,涉及投資額260億元 。
“一個領域一盤棋。在工業領域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一方面關停并轉、升級改造、兼并重組老企業,另一方面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在涉農領域全面加強水污染防治,排查整治畜禽養殖污染,取締黃龍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內養殖網箱2945個,并整村完成村民搬遷,徹底關閉黃龍碼頭,使飲用水源保護區成為無人區。”十堰市張灣區有關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十堰市以特色產業為紐帶,在產業基地、生態企業、專業合作社建起了黨支部。重點推行“合作社+黨支部”“園區+黨支部”等模式,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把黨小組建在致富項目中。推行村黨組織書記兼任經濟合作組織黨組織書記,建立“村社合一”基層黨組織1100余個,把黨的基層組織嵌入到生態一線、發展一線,實現了黨組織在生態經濟領域的全覆蓋。
十堰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綠色農業、生態旅游業,積極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武當蜜桔、茶葉等農特產品,翹嘴鲌等水產品的優勢。黨員領導干部一對一包聯重點項目和重點企業,對企業反饋的意見建議進行分類,明確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節點進行跟蹤問效,已解決問題487件,紅色引領工業綠色發展的整體效應進一步彰顯。
守山護水映江“紅”
漢江邊上干群忙,丹江口庫區黨旗紅。
“這點疼能忍住,看到山上的樹被別人盜砍,那是心里疼!”
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73歲的王忠啟,覺得自己不能勝任看護水庫的重任了,把這養育45年的樹林交給了國家,隔三岔五拄著拐杖到水庫上轉一轉、看一看。
“我們的工作是辛苦的、危險的,但是看到庫清岸綠,清波蕩漾,想到北方人民喝上清凌凌的漢江水,我覺得一切辛苦勞累都值了。”鄖陽區漢江砂石公司清漂隊隊長肖安山說。
胡值朝“此心安處是吾鄉”,暢軍慶“36年如一日擒污龍”,李大貴引水上山……一大批最美“守井人”和先進基層黨組織典型不斷涌現,一系列紅色故事被挖掘宣傳,紅色精神凝聚共識,推動綠色發展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用活有生力量抓黨建”成了十堰抓黨建的“金點子”。今年來,十堰創新“1+2+N”模式,社區黨組織書記、黨建專員、第一書記、公共衛生健康顧問、法治顧問等下沉社區一線,爭當基層治理“排頭兵”,夯實綠色發展基層基礎。
鄖陽區創新“三員三長”工作機制,圍繞護河、護林、護路、村莊保潔、治安,各村將黨員、干部、群眾組織起來,成立護水隊、護林隊、護路隊、保潔隊、治安隊。共選定隊員2070人、隊長290人,實施河長、林長、路長、片長、警長“五長”共治,調動了農村、社區的有生力量,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
“我們成立黨員護水隊203個,創設生態環保、產業發展等功能型黨小組970個,4700余名農村黨員認領村莊保潔、護水護綠等責任崗位。”丹江口市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十堰明確市、縣、鄉、村四級河長2811名,在綠色發展一線考察識別干部,把污染防治攻堅戰和“雙十星”爭創、黨員干部下沉社區等工作結合起來,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劃分“黨員責任區”,設置“黨員先鋒崗”,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當好“河(湖)長”,積極在“綠滿十堰”“垃圾分類”“廁所革命”以及網箱清理、退捕禁捕等工作中創先爭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