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浩
近年來,保康縣堅持黨建引領,通過試點探路、逐步鋪開,探索“村村聯建、抱團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蹚出了一條符合山區特色的新型集體經濟發展路子。
凝心聚力共擔當,黨建引領明航向。責任一落到底,三級書記齊心抓。堅持縣鄉村“三級書記”牽頭抓,建立“縣統籌、鎮負責、村實施”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領導機制。縣委書記掛帥,鎮(鄉)黨委書記當好一線指揮長,村黨組織書記爭當攻堅戰斗員,帶領群眾共奔致富路。管理一貫到底,三方協同一起抓。構建組織部門為“管理方”、參與單位為“協作方”、鎮村為“施工方”的“三方協同”推進機制。組織部門牽頭抓總,研究制定文件,明確發展規劃、工作機制;農業農村、扶貧、財政等成員單位認真領責履責,齊抓共管;鎮、村兩級積極做好產業發展、政策落實、人才培育等工作。幫扶一抓到底,三支隊伍一線抓。建強一支幫扶隊伍,實行“四個一”對口幫扶;配強一批“第一書記”,精準選派217名縣直單位干部擔任“第一書記”,充分利用他們的人脈、經驗優勢,發揮引領作用;組建一個專家團體,精選農業龍頭企業、行業骨干組建專家指導團,幫助解決村級產業項目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解放思想百花放,創新模式蹚新路。組織聯建,結對幫扶。各鄉鎮將所轄村劃分為集體經濟“樣板村”“一般村”“薄弱村”三種類型,按照“1+1”“1+N”原則進行結對,建立產業型黨組織。目前,全縣50余個“樣板村”與120余個“一般村”和“薄弱村”實現了結對,抱團發展、合作共贏的模式已具雛形。資金聯投,打破壁壘。對獎補資金、產業資金和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扶貧等各類資金實行打包捆綁使用,確保資金發揮最大效益。資源聯用,挖掘潛力。鼓勵各村充分挖掘山、林、水、景等自然資源潛力,大力發展農家樂、民宿度假、休閑觀光農業等產業。項目聯辦,拓寬門路。通過集中發展項目促進產業向大規模、高品質、有較強市場競爭力方向發展,走“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發展道路。村企聯營,利益共享。積極探索“政府引導、企業參與、村級入股、農民分紅”的模式。同時,選派村民進入企業學習,掌握農業產業發展相關知識,讓農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完善機制強管理,健全制度促長遠。突出人才引領,健全頭雁管理機制。先后從回鄉創業、致富能手、專業合作社帶頭人等黨員中選配一批講政治、能力強、會致富的優秀人才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充分發揮他們懂經營、善管理的優勢。織密監管網,健全資金監管機制。印發《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補助資金撥付使用管理辦法》,規范專項補助資金的撥付和使用,實行專款專用、專賬專戶、分期撥付。對弄虛作假、管理不善、驗收不過關且整改仍不合格的,追回補助資金,并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強化考核督導,健全獎懲激勵機制。出臺《保康縣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獎懲辦法》,將村干部待遇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掛鉤,年底硬賬硬結。對發展村集體經濟處于前列的村,給予適當獎勵;對未完成目標任務的,扣發村“兩委”干部當年20%績效工資;對發展村集體經濟不力或連續3年無起色的,撤換村黨組織負責人。同時,堅持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作為村黨組織書記重用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