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城市歷史景觀(HUL)的歷史城區保護策略

2021-06-28 00:57:53梁智堯趙云張玉敏馮遼
中國文化遺產 2021年3期

梁智堯 趙云 張玉敏 馮遼

摘要:在全球化和城市化進程中,不受控制的高速發展給城市遺產保護帶來嚴重威脅。針對此種狀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城市歷史景觀(HUL)的理論和方法。在城市歷史景觀保護方面,澳門歷史城區是一個成功案例,為了應對景觀保護所面臨的嚴峻挑戰,澳門基于其獨特的歷史層積和景觀特征,從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景觀管理措施和文化遺產監測等層面,對城市歷史景觀保護采取了眾多有效的保護方法和途徑,這些經驗可對國內其他城市遺產保護提供借鑒。

關鍵詞:澳門歷史城區;城市歷史景觀;歷史層積;景觀管理;文化遺產監測

引言

為了應對全球化對各地城市遺產的威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1年正式通過了《關于城市歷史景觀的建議書》(HUL),提出從“歷史層積”(histiric layering)的概念去理解城市遺產資源價值的動態特征,通過識別、評估和規劃銜接等手段來“管理變化”,從而將歷史景觀保護納入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中[1]。本文以此視角切入,在梳理澳門歷史景觀的特征及其保護所面臨的威脅的基礎上,分析和總結澳門歷史城區在景觀保護和管理上的方法和途徑。澳門是城市歷史景觀保護的成功典范,其經驗對我國其他同類型城市遺產保護具有理論和實踐的借鑒意義。

一、城市歷史景觀保護的理論與方法

(一)城市遺產保護面臨的挑戰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歷史城市長期存在著土地開發、旅游和交通、舊城更新等眾多壓力和問題,不受控制的高速發展不斷地改變著城市肌理及其背景環境,可能導致城市遺產的破碎和惡化。在過去的50多年里,人們日益意識到歷史城市作為藝術和創意產業中心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而過去博物館式的“歷史保護區”在面對城市社會出現的各類變化時,卻常顯得薄弱無力。基于對文化多樣性的認識、對建成環境中自然和文化要素的理解,以及對遺產保護可持續未來的回應[2],UNESCO經過多年討論頒布了《關于城市歷史景觀的建議書》(以下簡稱《建議書》),提出綜合性的城市歷史景觀新理念和方法,強調將城市遺產保護融入更廣泛的城市發展框架中,通過對城市未來變化的管理以維持其獨特的城市歷史文化特征。

(二)城市歷史景觀的理念與方法

景觀(landscape)是城市歷史景觀的核心概念。起源于西方藝術實踐的景觀概念在最初包含著方法和物質兩個層面的意義,即景觀是人們將具有視覺審美特質的自然環境轉譯為一種表現形式,是對圖像注入意義的行為過程和結果[3]。不過此時的景觀多采用靜態的研究方法。

20世紀以后,誕生于人類學、社會學、生態學與地理學相互交叉的文化地理學,將文化與景觀建立了聯系,文化以自然為載體,并通過景觀的方式表現出來[4]。作為結果的景觀既反映出地理學注重對自然與人工造物在空間上的歷時性演化過程,也體現為生態學對景觀的結構、格局和功能的動態變化與相互作用的共時性關注[5]。總之,變化是景觀的一個重要特征[6]。《歐洲景觀公約》對景觀的定義清晰地涵蓋了從“如畫性”(picturesque)景觀到人文性景觀的豐富內涵,“景觀是指一個為人們所感知的區域,其性格是人類與自然要素作用和相互作用的結果”[7]。

興起于1970年代后期的景觀都市主義針對現代主義忽略城市的歷史維度、無法創造出有意義的宜居公共空間[8],提出以景觀取代建筑成為城市建設的最基本要素[9],即將城市表面設想成一個能促進與組織其各項環境條件之間動態關系的、有生命力的載體[10]。景觀成為搭接城市的過去與未來的一種可能。

景觀概念的認知變化,也集中反映在《建議書》之中。《建議書》認為“城市歷史景觀是文化和自然價值及屬性在歷史上層層積淀而產生的城市區域,其超越了‘歷史中心或‘整體的概念,包括更廣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環境”[11],倡導以“景觀方法”(landscapeapproach)重新認知、評估城市遺產,并為文化遺產管理提供了一個實施工具包,以6個關鍵步驟和4個工具來促進其適應地方以及執行[12]。

城市歷史景觀的理念和方法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創新特點:(1)景觀方法將城市地區視為具有文化和自然的價值和特征的歷史性層積(historiclayering),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把城市看作一個整體,突破以往歷史城區保護的“歷史”與“當代”的二分對立[13];(2)認為城市遺產是歷史性層積和當前發展的動態疊合,它鏈接了歷史與現代,涵蓋更為廣泛的地理環境、城市文脈和無形文化遺產,并與背景環境存在動態演進關系[14];(3)強調尊重城市歷史性層積中不同時期和不同階層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體系應有多元文化的表達[15];(4)景觀方法讓遺產保護從具體對象拓展到人類整個觀察與感知的過程,是對遺產價值原初理念的回歸與升華[16]。

自引入城市歷史景觀概念以來,國內在理論介紹、溯源和建構,國內外案例分析、工程實踐方面等展開了多層次研究。以張松、張兵、張文卓和曹永茂為代表的理論研究,對城市歷史景觀的內涵、特征和應用價值作了深入剖析和理論拓展[17-20]。徐青、李和平、楊晨和杜爽等人介紹了國外運用景觀方法的成功案例和經驗,尤其英國的景觀評估方法具有重要價值[21-24]。

近年來,探討在工程實踐中運用城市歷史景觀方法的研究日漸趨多,如肖競和李睿對拉薩、廣州歷史城區歷史景觀的分析[25][26]。但這些工程實踐案例多處于探索階段,在遺產管理、監測以及與城市發展的銜接等方面還有待檢驗。由于用地局限,高密度的人居環境和城市開發威脅著澳門歷史城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通過景觀方法和景觀管理可有效地協調這些矛盾,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實現澳門城市遺產保護。澳門歷史城區保護的成功實踐,對基于城市歷史景觀理念的城市遺產保護方法的探索,具有前瞻性和現實指導意義。

二、澳門半島的歷史層積與景觀特征

(一)澳門半島的歷史層積

16世紀中期以前,澳門半島主要有兩處典型的中國南方漁村,即北端的望夏村和南端的媽閣村,居民多來自福建,從事漁業、海洋貿易和農業。自此之后,以歷史進程關鍵事件為標記,澳門城市發展可劃分為4個時間層:1557—1586年為城市建設探尋期,1557年澳門正式開埠,葡萄牙人在半島中西部聚居,開始修建城墻和建筑,形成澳門天主教之城的雛形和基本格局;1586—1840年為城市發展期,1586年葡印總督批準澳門享有城市自治權,葡萄牙人在城區完成城墻和炮臺等防御體系,與華人城區明確區分,半島形成“雙核三區”的城市空間格局;1840—1974年為擴張期,鴉片戰爭后,澳門被葡萄牙殖民統治,葡人拆除城墻向外擴張,內港和葡人城區之間形成了華人區,開始大規模填海,發展各項城市功能;1974至今為城市平穩發展期,澳門從自治到回歸,繼續填海拓展城市范圍,基礎設施得到持續完善,澳門成為一座世界城市[27](見表1、圖1)。

(二)澳門城市歷史景觀特征

港口城市和中西文化交融是澳門城市歷史景觀最為主要的兩個特征。它們是澳門在4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不同時期人與自然、中西文化碰撞與交流在物質和文化習俗層面所累積下來的印跡。港口城市的歷史景觀包括:(1)由與自然環境緊密結合的城墻、炮臺所構成的、至今保存仍較完整的防御體系;(2)早期城市所具有的中世紀葡萄牙城市空間特色、以教堂為核心向外延伸的街區布局;(3)內港區域由碼頭、商住樓和倉庫所體現的海港景觀;(4)作為中國傳統海洋文化代表的媽閣廟及其媽祖祭祀場景。

中西文化融合是澳門歷史景觀的另一個主要特征,尤其是在西方背景下的中國元素,包括:(1)注重適應山形水勢的山海城城市空間格局和傳統街區肌理,以及在傳統城區基礎上逐漸填海擴充而來的現代澳門;(2)具有嶺南建筑特征的騎樓街景;(3)與中國客家文化可能存在一定淵源關系的圍屋建筑;(4)由公園、古樹和前地組成的各類公共空間以及在其中保留的各種文化活動場景。

三、澳門城市歷史景觀的威脅

基于澳門是一座見證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海港城市,澳門歷史城區于2005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然而,由于澳門半島地少人多,城市發展壓力巨大,高強度開發一直對城市的格局、肌理、街景和天際線等城市景觀造成威脅。在2009和2013年,世界遺產委員會已兩次指出非遺產區的城市建設項目可能對遺產區與城市景觀、與海景之間的聯系造成負面影響。

具體而言,澳門城市歷史景觀的威脅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自19世紀肇始的填海工程、城市建設和旅游業發展影響了山海城的城市格局,山體輪廓、景觀節點和天際線被不協調的高層建筑所破壞,原有海岸線的拓張削弱了城區與海洋的視覺聯系。如凱泉灣二期高層改變了內港天際線,嚴重遮擋了海域景色;民政總署大樓背部的高層建筑對議事亭前地望市政總署大樓的天際線產生不良影響。其次,由于早年缺乏有效的城市規劃管控,無序的市政工程、店鋪裝修,建筑后期不當的增改建、空置缺乏維護以及自然因素造成的材料老化、殘損等,讓城區內許多能反映歷史層積的街道風貌和肌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影響了城區的空間特色與歷史氛圍。最后,雖然世界遺產核心區的建筑、前地和街道得到了有效保護,但周邊的建筑環境包括建筑高度、體量、色彩,以及場地界面、綠化和視線等,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以保證與歷史城區景觀相協調,仍處在被動的保護狀態。面對這些威脅和挑戰,歷史城區保護的關鍵在于如何處理“澳門歷史城區”與澳門城市整體發展的關系,從城市歷史景觀的視角來看,即要依托相關法令制定出有效的景觀管理方法和措施[28]。

四、澳門城市歷史景觀保護策略

(一)提供歷史景觀保護的法律保障

世界遺產委員會在2013年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59號決議中要求,澳門政府應就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保護,以及保護世界遺產與非遺產區的內在聯系,特別是與城市景觀、與海景之間的視覺聯系,建立新的文化遺產法、城市規劃法和其他法律與規劃文件,并在2015年2月1日前向世界遺產中心提交[29]。由于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澳門城市歷史景觀的認定、建議和敦請,澳門特別行政區于2014年頒布實施了《城市規劃法》和《文化遺產保護法》,為澳門城市歷史景觀保護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和保障。

《城市規劃法》作為高位階法律給澳門遺產保護與城市規劃的協調作了明確規定,奠定了把城市歷史景觀納入城市發展總體格局的堅實基礎。《文化遺產保護法》的特點包括“建立評定程序、設立文化遺產委員會、為‘澳門歷史城區制訂保護和管理計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保護對象、明確保護被評定的動產、文化局在文化遺產保護上發出具約束力的意見、對保護修葺提供支持、將古樹名木納入保護對象、加強鼓勵措施和對破壞文化遺產的懲罰措施等”[30]。

除此之外,就城市歷史景觀保護而言,《文化遺產保護法》還提供了三個方面的保障。一、確保公眾參與,建立共識。《文化遺產保護法》首先規定公眾有享受和保護文化遺產的權力和義務,被評定財產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有保護和維護財產的責任。在遺產評定方面,澳門居民可提出評定建議,同時為保障業權人的權益,評定建議須進行公開咨詢。二、設立遺產緩沖區以及約束緩沖區之外的影響。對評定的不動產應設定緩沖區以確保不動產背景景觀的保護。考慮到緩沖區以外的城市建設有可能影響到文化遺產的景觀,對具有重大價值的文化遺產,《文化遺產保護法》有條文約束對遺產本身或緩沖區造成破壞或價值降低風險的城市建設項目。三、建立“澳門歷史城區”保護與管理制度。任何性質的城市規劃,均須遵守“澳門歷史城區”的保護與管理規定,確保“澳門歷史城區”的全面保護。

(二)制定景觀整治與管理的方法與措施

1.“面”:鏈接歷史城區與城市發展的景觀視廊設定景觀視廊是目前國際認可的較具成效的一種景觀保護手段。景觀視廊強調歷史層積景觀的整體品質,通過對視廊區域內城市發展的動態控制,維護和保持人們對城市歷史景觀所反映的文化特色和歷史意義的感知。同時,景觀視廊還體現了公眾參與性,即城市歷史景觀是社會大眾所共同擁有、共同享用的公共資源,任何人均有義務維護其完整性。

基于澳門城市歷史景觀特征,在四個方面重點考慮了景觀視廊的設定和管理,即各制高點或標志性歷史建筑物之間的景觀視廊、體現人工與自然環境的歷史空間格局的景觀視廊、能感知歷史或特色的城市肌理的景觀視廊、具有歷史意義的城區制高點的眺望景觀。澳門歷史城區共設定了11條景觀視廊,并制定了相應的管理措施(圖2)。如主教山圣堂與西灣湖之相互方向的景觀視廊,主教山圣堂前平臺是歷史城區主要的城市制高點和眺望點,從此處既可欣賞到西灣湖的優美景色,亦能感受到山海城城市空間格局特征;從西灣湖沿岸仰視主教山圣堂方向,由湖面、山體和教堂建筑所組成的、具有歐洲中世紀晚期城市建設特點的景觀令人神往。但凱泉灣二期和珠海部分建設高度過高,破壞了山體輪廓線,對景觀視廊產生了不良影響。為此,景觀管理采取系列措施,包括:(1)涉及的景觀范圍須由相關職權部門以城市規劃手段,共同對其發展制定合適的建筑高度,并在日后的城市規劃中體現;(2)須延續主教山圣堂前平臺至旅游塔的通視性及互望景觀關系;(3)民國大馬路的街道空間氛圍及特色元素應得以保留及延續。對于能反映城市肌理和格局的景觀視廊,如大炮臺與東望洋炮臺之相互方向或大炮臺至白鴿巢公園方向的景觀視廊,管理措施還包括對樓宇屋面的設計引導。

澳門歷史城區景觀視廊的設定與管理具有三個方面的意義。首先,它實現了澳門城市歷史景觀的整體保護,綜合了從人工到自然,從陸地到海洋,從過往到未來的城市景觀保護。其次,景觀視廊突破了遺產緩沖區保護的局限,將緩沖區之外的城市發展作為歷史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質是把遺產保護納入到城市發展規劃中。最后,景觀視廊考慮了重要旅游點和活動線路上景觀控制,無疑為澳門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2.“線”:街道風貌與城市肌理的保護

在國內城鄉規劃領域,“風貌”一詞仍缺乏科學明晰的定義,大約是指歷史城區的整體格局、傳統肌理和街巷景觀①,因此,在“風貌保護”的實際操作中時常會出現誤讀,把某一時期或某一建筑風格作為標準進行整治、復原或重建。

澳門城市歷史景觀中的街道風貌和城市肌理分別是指空間的界面和形態所形成的景觀。街道風貌的核心是界面所呈現出來的場景氛圍,其構成元素包括沿街建筑外觀和空間格局、鋪地、街道功能、公共設施、自然環境,以及蘊含在其中的人文景觀。城市肌理是指城市公共空間與建成物之間的組織關系特征,其背后反映的是族群關系、宗教儀式和風俗習慣等社會文化。

澳門歷史城區街道風貌和城市肌理保護的特點是充分體現了文化的多元性表達。除了歷史城區核心區的街道和前地之外,風貌保護還包括其他景觀類型的18處街道②,如反映葡人居區風格的戀愛巷,留有葡人和華人貿易場景的營地大街、關前正街和關前后街,具有嶺南騎樓街景的新馬路,保持華人社區特點的六屋圍、幻覺圍和永福圍,以及體現人工與自然環境融合景色的鮑公馬路、地厘古工程師馬路、西望洋馬路和民國大馬路,等等(圖3)。針對每處街道的景觀特點,在建筑外立面設計、鋪地和設施等方面作了明確規定,并鼓勵保持和增強特色街道的功能特征。城市肌理維護既包括核心區在葡萄牙式海港城市布局上自然發展而成的主街和輔街的空間形態,還包括城區內華人生活聚居的傳統圍、里的街巷肌理,如苦力圍和青云里等,同時還有適應地形地貌、有特色的公共空間肌理,如白鴿巢公園西側區域的街道(圖4)。城市肌理的維護措施主要有保持空間的形態、尺度感、連接關系等③。

這些街道風貌和城市肌理的維持和保護,體現出對文化主體性、多樣性及價值多元化的尊重。與以往常見力求統一的“風貌保護”不同,澳門對不同時期、不同階層的歷史景觀能同等對待,無疑會有助于提升和改善澳門城區人居環境和生活品質。

3.“點”:歷史建筑的整飭、修復和利用

歷史建筑是城市歷史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自身及其周邊環境的保護狀況,對景觀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因此,對歷史建筑的整飭與修復,除了遵循國際通用修復原則之外,澳門文化局還特地對城區內與歷史建筑相鄰的地段作了景觀上的限制,即保護歷史建筑的環境景觀。保護措施包括:與歷史建筑相鄰的地段,須在建筑高度、體量、色彩以及立面設計上,與歷史建筑相協調;避免在空間上對歷史建筑構成壓迫感或影響其景觀品質;不干擾及遮擋從主要街道節點或開敞空間觀看歷史建筑的視線,以確保其良好展現,等等。

為了防止歷史建筑衰敗,在2018—2019年兩年間,澳門文化局協同相關權利者對90多處歷史建筑進行了修繕。但對于城市歷史景觀的延續性而言,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最為要緊,又由于澳門土地資源異常緊缺,因此政府把小區內的歷史建筑作為社區的文化設施進行了活化利用,這樣既保持了街區的歷史景觀,又滿足了居民的文化活動需求,真正地提升了澳門高密度人居環境品質。如沙梨頭海邊街69—81號建筑群修復之后,作為社區圖書館讓居民使用(圖5);麻子街52—54號的更館重新整飭后作為展覽館對外開放,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還有戀愛巷13號成為電影館、海事工房1號作為當代藝術中心等都是澳門歷史建筑活化利用的例子。

(三)實施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系統

監測是世界遺產保護管理機制的核心內容之一,監測預警系統為監測提供了技術手段。2020年澳門歷史城區完成了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系統方案設計并開始實施,監測項目涉及13個大類、88個小類,指標參數有162項,重點監測內容包括總體格局變化、遺產要素單體、本體與載體病害、建設控制、旅游與游客管理、日常管理、教育宣傳、非物質文化傳承和可持續發展9項④。其中,總體格局變化監測有城市肌理、山形水系形態和植被覆蓋等;遺產要素單體監測包括歷史建筑外觀和周邊環境特征變化;建筑控制包括新建項目、景觀視廊、風貌街道、新城填海工程、漁人碼頭項目和東望洋“未完工”高樓項目等。另外,澳門監測預警系統還采用了國際領先的監測云移動采集系統,分專業版、調研版和公眾參與版,不僅極大方便了監測數據實時采集,還提高了遺產保護的公眾參與性(圖6)。

城市歷史景觀保護是一種要求從“靜態視野”進入“動態演進”的保護方法,變化是城市歷史發展的本質,關鍵是要對變化具有管理和控制能力。澳門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系統實質是為政府和公眾對景觀變化管理提供了一套工具,通過監測數據可了解目前保護狀況、預測未來變化,對不良現象及時進行預判并采用有效干預措施,從而保證城市歷史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五、對城市歷史景觀保護的啟示

(一)城市歷史景觀的價值認知要重視遺產資源調查和評估

在申報《世界遺產名錄》的基礎上,自2014年起,澳門文化局開展了廣泛的文化遺產普查和評定工作,包括非物質遺產和不動產,繪制出遺產資源分布地圖。評定工作向公眾和利益相關者進行了公開咨詢,吸收不同群體或階層對遺產價值的意見,尊重和實現了遺產價值的多元化,明確了承載這些價值的遺產特征。上述工作為理解澳門城市景觀的歷史層積,以及城市發展的哪些方面將會對歷史景觀帶來威脅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二)法律法規是實施城市歷史景觀保護的重要保障

把保護納入城市發展規劃中是城市歷史景觀保護的關鍵性一步。就此,除了理論和觀念上的轉變,還需在具體操作層面上能落實,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就成為其能實施的重要保障。2014年澳門特別行政區頒布的《城市規劃法》使景觀保護成為城市發展規劃的重要考慮內容,搭建起了保護與發展的天平;同年頒布的《文化遺產保護法》為城市景觀保護的程序和細則提供了框架;即將完成并頒布實施的《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直接規定和指導了景觀保護的實際操作。這三部法律法規成為澳門保障城市歷史保護實施的完整法律體系。

(三)“面—線—點”結合的整體路徑是城市歷史景觀保護的重要方法

景觀視廊對澳門未來的城市發展提出了限定,保持住了城市的歷史格局和山形水系環境,并將對澳門的可持續旅游有重大貢獻。城市肌理和街道風貌保護,不僅尊重和維持了城市文化景觀的多樣性,還對增強城市活動,帶動旅游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歷史建筑的本體修復與有機活化利用,以及對其周邊環境保護的重視,既延續了街區景觀,還保證了澳門城市的人居環境和文化生活質量。通過從宏觀到微觀三個層次的措施,澳門城市歷史景觀得到整體性保護。

(四)文化遺產監測是城市歷史景觀保護的決策依據

城市歷史景觀保護的核心是“管理變化”,文化遺產監測通過對潛在威脅因素的持續觀測和分析,為城市景觀變化的干預和管理提供決策依據。澳門歷史城區監測體系有以下借鑒意義:既要兼顧遺產本體病害情況,更應關注城市景觀變化趨勢的觀測;有形的建筑和自然景觀的變化是重心,同時還應包括對無形的非物質遺產和城市文化發展狀況的了解;城市歷史景觀保護不應只重視短期的整治與修復,更在于日常維護制度的建立,持續不斷地了解和干預景觀的變化。另外,可采用監測云移動采集系統提高監測信息的及時性和公眾參與度。

六、余論

在2021年即將完成的亞太地區第三輪世界遺產定期報告中,重點評估了締約國和遺產地使用城市歷史景觀方法(HUL)的狀況,包括支持性公共政策、遺產監測和方法使用等情況,可見聯合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對城市歷史景觀的重視。但目前已完成的報告數據顯示,城市歷史景觀方法在我國的推廣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近年來,筆者所在研究團體在歷史城市的環境評估和保護規劃中運用城市歷史景觀方法取得了眾多成果。如在鳳陽縣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保護規劃修編中,考慮到山體水系和皇故城遺址所構成的歷史景觀在鳳陽縣城城市發展中具有突出的價值和地位,首次提出要保護8處景觀視廊,包括縣城20千米之外作為都城朝山、案山的大別山余脈的景觀視廊,并據此改變了現有遺產建設控制區劃及其城市建設高度的控制;通過在南邊洪武門外設置展示區景觀,把明中都城和皇陵連接成為一個整體景觀,等等。

截至2020年,我國已有135座城市被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而且還有大量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以及其他歷史街區,在這些歷史城市或街區中,城市發展對歷史景觀保持的威脅是十分嚴重的。參考澳門的經驗,從城市歷史景觀方法的角度,進行系統的遺產資源調查、評估、規劃和監測,對城市遺產保護和城市可持續發展將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本文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海洋遺產研究”子課題五“中國海洋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批準號:19JZD056);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批準號:2019JBKY19);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批準號:2020M680820)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11]UNESCO.RecommendationontheHistoricUrbanLandscape[R].2011.

[2](意)弗朗切斯科?班德林,(荷)吳瑞梵.城市時代的遺產管理——歷史性城市景觀及其方法[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7:31―32.

[3](荷)羅?范?奧爾斯,韓鋒,王溪.城市歷史景觀的概念及其與文化景觀的聯系[J].中國園林,2012(5):16-18.

[4]CarlOrtwinSauer.TheMorphologyofLandscape[J].UniversityofCaliforniaPublicationsinGeography,1925(2):19―53.

[5](英)麥琪?羅,韓鋒,徐青.《歐洲風景公約》:關于“文化景觀”的一場思想革命[J].中國園林,2007(11):10―15.

[6](美)伊恩?D?懷特.16世紀以來的景觀與歷史[M].王思思,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7]CouncilofEurope.EuropeanLandscapeConvention[R].2000.

[8](美)查爾斯?瓦爾德海姆.作為都市研究模型的景觀[C]//查爾斯?瓦爾德海姆,劉海龍,劉東云,孫璐,譯.景觀都市主義.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2011:19―36.

[9]CharlesWaldheim.TheLandscapeUrbanismReader[M].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2006:13―19.

[10]葛舒眉,張京祥.優雅地存在:景觀都市主義視角下的河流復興[J].國際城市規劃,2012(3):113―117.

[12]GinzarlyM,HoubartC,TellerJ.TheHistoricUrbanLandscapeApproachtoUrbanManagement:ASystematicReview[J].InternationalJournalofHeritageStudies,2018(5):1―21.

[13]劉祎緋.認知與保護城市歷史景觀的“錨固—層積”理論初探[D].北京:清華大學,2014:179―210.

[14]季憲,邵龍,杜煜.多維交互視角下的城市歷史景觀認知模式探析[J].城市發展研究,2020(7):67―74

[15]張松,鎮雪鋒.從歷史風貌保護到城市景觀管理——基于城市歷史景觀(HUL)理念的思考[J].風景園林,2017(6):14―21.

[16]潘玥.回響的世紀風鈴:約翰?拉斯金對如畫的升華及其現代意義[J].建筑學報,2020(9):116―122.

[17]張松,鎮雪鋒.歷史性城市景觀——一條通向城市保護的新路徑[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29―34.

[18]張兵.歷史城鎮整體保護中的“關聯性”與“系統方法”——對“歷史性城市景觀”概念的觀察和思考[J].城市規劃,2014,38(S2):42―48.

[19]張文卓,韓鋒.城市歷史景觀理論與實踐探究述要[J].風景園林,2017(6):22―28.

[20]曹永茂,李和平.歷史城鎮保護中的歷時性與共時性——“城市歷史景觀”的啟示與思考[J].城市發展研究,2019(10):13―20.

[21]徐青,瞿伊喬.城市歷史景觀視角下的棕地再生策略研究——以開羅阿茲哈爾公園為例[J].中國園林,2020(10):23―28.

[22]李和平,楊寧.城市歷史景觀的管理工具——城鎮歷史景觀特征評估方法研究[J].中國園林,2019(5):54―58.

[23]楊晨.數字化遺產景觀——澳大利亞巴拉瑞特城市歷史景觀數字化實踐及其創新性[J].中國園林,2017(6):83―88.

[24]杜爽,韓鋒,羅婧.德國城市歷史景觀遺產保護實踐:波茨坦柏林宮殿及公園的啟示[J].中國園林,2016(6):61―66.

[25]肖競,李和平,曹珂.拉薩城市歷史景觀的地域特征與層積過程研究[J].建筑學報,2017(9):58―63.

[26]李睿,李楚欣,芮光曄.城市歷史景觀(HUL)視角下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編制方法研究——以廣州逢源大街—荔灣湖歷史文化街區為例[J].規劃師,2020(15):66―72.

[27]袁壯兵.澳門城市空間形態演變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城市規劃,2011(9):26―32.

[28]張松,鎮雪鋒.澳門歷史性城市景觀保護策略探討[J].城市規劃,2014,38(S1):91―96.

[29]WHCofUNESCO.DraftDecision:37COM7B.59[R].2013.

[30]張鵲橋.澳門文化遺產保護的回顧及展望──從《文物保護法令》到《文化遺產保護法》[J].城市規劃,2014,38(S1):80―85.

[31]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咨詢文本)[Z].2018.

①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GB50357-2005)中,“風貌”被定義為“反映城鎮歷史文化特征的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的整體面貌和景觀”;在2012年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印發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規劃編制要求》(試行)中,“傳統風貌建筑”被定義為“在歷史地段內,除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外,具有一定建成歷史,對歷史地段整體風貌特征形成具有價值和意義的建筑物”。

②街道風貌保護包括核心區35處前地或街道,以及緩沖區18處街道。核心區內的前地及主要街道包括:白鴿巢前地、花王堂前地、花王堂街、大三巴街、耶穌會紀念廣場、大三巴右街、大三巴斜巷、大三巴巷、賣草地街、板樟堂街、板樟堂前地、議事亭前地、主教巷、大堂巷、板樟堂巷、大廟腳巷、大堂前地、大堂街、仁慈堂右巷、龍嵩正街、崗頂前地、戲院斜巷、官印局街、風順堂街、高樓街、亞婆井前地、龍頭左巷、亞婆井街、龍頭里、亞婆井斜巷、媽閣街、媽閣斜巷、媽閣廟前地、媽閣上街、東望洋斜坡,共35處;緩沖區18處街道包括:戀愛巷、圣方濟各斜巷、關前后街、關前正街、民國大馬路、米糙巷、新馬路、大街/營地大街、永福圍、六屋圍、幻覺圍、鮑公馬路、地厘古工程師馬路、西望洋馬路、西望洋斜巷、鳳仙圍、灰爐斜巷、衣灣斜巷。具體參見《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咨詢文本,2018)。

③城市肌理保護包括的核心區35處前地或街道,以及緩沖區23處城市肌理。核心區部分與街道風貌保護點相同。緩沖區23處城市肌理包括:苦力圍、青云里、社福圍、六屋圍、幻覺圍、鳳仙圍、南巫圍、永福圍、水手里、茨林圍、亞婆井圍、快艇頭街—果欄街—關前正街—大街/營地大街、灰爐斜巷、西望洋馬路、鮑公馬路、大關斜巷、長樓斜巷、快艇頭里、沙欄仔街—花王堂斜巷、白鴿巢公園西側區域的街道(包括:沙梨頭口巷、沙梨頭斜巷、牡雞斜巷、匙羹里、惠愛里、蟒里、珊瑚里、海蛤里、鳩里,共9處)、沙梨頭街/石墻街、石街—麻子街、南灣大馬路—西灣街—民國大馬路。具體參見《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咨詢文本,2018)。

④數據來自2020年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制的《澳門歷史城區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系統》。

(責任編輯:孫秀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 亚洲天堂首页|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 国产精品v欧美|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青青草久久伊人|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A视频|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亚洲bt欧美bt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www欧美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欧美| 91伊人国产|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91系列在线观看|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黄色片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你懂的|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日本免费一区视频|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久青草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日本午夜影院|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九九香蕉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 国产综合网站| 久久77777| 女高中生自慰污污网站| 嫩草在线视频|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片|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黄色一及毛片|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91高清在线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国产主播喷水| 午夜免费小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国产91丝袜在线观看|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