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炳波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處在國家創新體系金字塔的塔尖,是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核心力量,直接關乎一座城市在全國創新大局和區域發展大局中的地位。近期,通過拜訪深圳市發改委、科創委并實地調研大灣區綜合性國際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對青島市打造長江以北地區重要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進行了思考。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基本情況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16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依托現有先進設施,組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016年12月在國家發改委等多部委聯合印發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中進一步提出,“在北京、上海、合肥等設施相對集聚的區域,建設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設施水平先進、多學科交叉融合、高端人才和機構匯聚、科研環境自由開放、運行機制靈活有效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現已先后批復了上海張江(2016年2月)、安徽合肥(2017年1月)、北京懷柔(2017年5月)和深圳光明-東莞松山湖(2020年7月)四地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目前申請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成為眾多一二線城市搶占區域創新高地、提升源頭創新能力和科技綜合實力,培育顛覆性產業技術的重大舉措。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依托空間分布集聚、研究方向關聯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布局組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為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實現技術變革提供極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復雜科學研究系統。迄今,我國建成、在建和正式立項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有很多項。
中國科學院是承擔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的主要力量,牽頭或共建的項目很多,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科院主動加強與北京、上海、安徽、廣東等地的溝通對接,積極組織國內外科學家參與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的編制和咨詢論證工作,同時強化重大創新領域部署和科研布局調整,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提供了核心支撐。
深圳市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經驗做法
2020年7月,廣東省與中科院共同申報的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方案獲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批復,明確以深圳光明科學城和東莞松山湖科學城為主體建設先行啟動區。通過走訪深圳市發改委、深圳市科創委以及深入大灣區綜合性國際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初步梳理了深圳市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經驗做法:
1.緊抓“雙區”建設機遇。2019年2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正式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3月1日,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會上作出重要指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核心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兩個重要載體是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光明科學城。
在此基礎上,2019年8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的《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中進一步支持“深圳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優勢,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
2.加強區域間城市的結盟合作。目前,城市間的創新競爭已從過去的單體競爭演變為區域與區域間的競爭。北京背靠的是京津冀,上海、合肥背靠的是長三角,深圳背靠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不再是某一個城市的獨角戲,而一定要靠城市間的結盟,要看對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
國家在粵港澳大灣區布局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主要集中在惠州和東莞兩地。深圳市結合自身地區產業特點,選擇與以電子信息產業為特色的東莞合作,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為核心,聚焦信息、生命、材料科學三大領域,以光明科學城和松山湖科學城為載體,加快布局建設先進表征綜合粒子設施、合成生物學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先進阿秒激光、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進光源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深圳灣實驗室、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等科技創新單元。
3.政府超前謀劃精準布局。在2017年初,深圳市政府針對自身在源頭創新和先進科研條件平臺布局的不足,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啟動實施科技創新“十大行動計劃”。重點包括建設十大科技基礎設施、十大基礎研究機構等舉措,為2020年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成功獲批打下堅實基礎。2020年初,深圳市政府又相繼出臺了《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和《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不僅擘畫了未來光明科學城“一心兩區,綠環縈繞”的總體空間布局,而且圍繞平臺布局、人才引進、產業培育、資金保障、配套建設等方面制定了31條支持光明科學城發展的相關政策。
此外,為充分貫徹落實中央戰略意圖、著眼未來,2020年深圳市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兩大主攻方向,啟動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在廣泛借鑒香港、美國、加拿大等地的科研管理制度基礎上,合作區出臺《關于支持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建設國際開放創新中心的若干意見》和《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科研及創新創業若干支持措施》,將科研項目征集、評審、資助及后續管理等多環節進行有機整合,創造性推出了聚焦應用基礎研究、結合市場需求的由“選題征集制、團隊揭榜制、項目經理制、同行評議制、項目評估與淘汰制和政企聯動制”組成的六大科研管理創新機制。
對青島市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相關思考
青島自實施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以來,科技競爭力顯著提升。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中國船舶集團海洋裝備研究院、山東能源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加快建設。“十四五”時期,在已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學”號綜合考察船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國家發改委提出了“吸氣式發動機關鍵部件熱物理試驗裝置”和“海洋生態系統智能模擬研究設施”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申報工作。但作為科研“皇冠上的明珠”,目前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競爭申報已日趨白熱化。當下的青島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全力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圳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建議:
1.緊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在今年3月正式印發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同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并列的區域重大戰略。雖然沿黃九省經濟總量約占全國GDP的四分之一,但是整體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仍未得到根本轉換,創新能力的不足嚴重制約了黃河流域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中央財經委第六次會議上指出,要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推動沿黃地區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質量發展。而青島作為山東經濟發展的龍頭,更應緊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區域重大戰略的歷史機遇,以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抓手,將沿黃九省經濟導入以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坦途。
2.加強與國際國內城市間的結盟合作。青島作為山東面向世界開放的橋頭堡,是國家面向東北亞、聯通日韓的關鍵節點城市,同時,也是半島城市群科技創新聯盟牽頭城市,青島可以借鑒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的制度創新經驗,與東京、京都、首爾等世界頂尖科技發達城市達成合作協議,構筑“技術研發在國(市)外,成果轉化在青島”的飛地模式。
3.打造“高水平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的海洋基礎研究創新平臺。加強基礎研究能力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功能。長期積累的海洋科技優勢是青島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最大底氣所在。而進入21世紀以來,海洋科學所呈現的多學科交叉、研究目標宏大、投資強度大、裝置大型化等大科學研究特點,決定了以大科學裝置為代表的科研條件平臺對人才有重要吸引力。建議青島以全面深化與中科院海洋領域科技合作和有序推進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入列為抓手,打造“高水平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的海洋基礎研究創新平臺,進一步夯實支撐創新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基礎,匯聚全球源頭創新資源。
作者系青島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