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沖

按照全市統一安排,肩負著“學深圳、趕深圳”的重要使命,我們接過“接力棒”,踏上南下“取經”的新征程。我倍加珍惜這100天的體悟實訓,潛心學習,靜心思考,用心感悟,真心交流,感受這座城市的創新與活力、先行和潛力,使我更好地開闊了眼界、轉變了思維、錘煉了作風、提升了能力。
體悟實訓取真經
(一)浸入式體悟,努力取經。始終堅持白天“學干體”,晚上“讀寫悟”,深入解讀深圳發展背后的邏輯和密碼;通過在實訓單位跟崗實習,解剖創業故事,向實訓單位提出“金點子”,參與全隊《關于深圳市服務企業做法的調研及建議》的調研報告,領悟隊友們分享的深圳經驗做法,與其他隊友交流碰撞,既快速融入了實訓單位和實訓隊伍,又深入對標深圳,開拓了視野,提高了能力。
(二)立體化探訪,深度解碼。實地走訪優秀企業,結識企業家,深入體悟深圳奇跡背后的動力源泉。到福田保稅區、前海蛇口自貿片區進行調研考察,先后與深福保集團、深圳市中海資本、私募基金商會、同創偉業和深創投等單位進行座談交流。先后參觀了優必選、華為、騰訊、大疆、寶能汽車等高新技術企業,并進行座談交流。現場聽了德衡律所的蔣琪、深圳云中鶴科技股份董事長董輝、深交所范文學經理等人的講座,拓寬了視野。此外還走訪了平安集團人力資源中心、深圳人才集團、深投控等單位,交流人力資源管理知識,加深業務了解。在深入走訪基礎上,起草了《學習深圳保稅區經驗 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學習深圳經驗 深化“放管服”改革 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調研報告,提出了對標深圳,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對策建議。
(三)全方位融入,不負期望。積極參加實訓隊各種活動,奉獻自己的力量,充分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體悟實訓隊的最大特點就是“走深走實”,工作要求高、總體氣氛活、各項工作井井有條、忙而有序。實訓隊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搭建起青深之間、隊員之間互動交流、共同提高的大舞臺。自覺遵守實訓紀律,按要求參加實訓隊集體活動,進行了“科技聯結金融 創新服務企業”的三述,在公眾號發表實訓感悟兩篇,接受青島電視臺采訪一次。積極參加所在組集體活動,二組團結活潑的氛圍,高質量的工作成果,贏得支委、隊友們一貫好評。在學習研究部承擔專報審修、材料整理等工作,參與起草了市委領導點題的大總結撰寫工作,同時還圓滿完成34期專報的刊發工作以及32篇改革創新建議的匯編成冊,細致負責的工作態度,得到一致認可。
深度對標找差距
(一)這是解放思想、開闊眼界的學習之行。
一是學習深圳干部“言必稱市場”的思維。到深圳以來,無論是專家授課,還是與不同企業員工交談,他們言語中最經常提到的就是市場化、法治化。在深圳,凡是市場能解決的事情,都放給市場去做。相比深圳,我們思想不夠解放,缺少“第一個吃螃蟹”的精神,還存在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應當學習深圳干部的市場化思維,以政府“有形之手”握住市場“無形之手”,做好市場化制度改革。二是學習深圳干部“干別人從來沒有干過的事情”的闖勁。企業創新發展的背后,更多折射出深圳干部敢于創新、勇于突破的改革精神。在很多城市看似難以逾越的土地性質改變、消防驗收、部門審批互為前置等障礙,在深圳卻“不是事”。“沒有先例,我們可以創造先例”“法無禁止即可為”,這是深圳干部的慣常思維。三是學習深圳干部世界眼光、國際視野、全球胸襟的“開放氣質”。全方位學習深圳干部的境界、觀念和思維,找到自身差距和不足,喚醒干事創業的激情,全方位拉高標桿,高點定位,干就干最好,爭就爭第一,去適應和支撐新時代宏大使命的擔當要求。“站在深圳看深圳,深圳很美麗;站在全國看深圳,深圳依然美麗;站在全球看深圳,深圳需要努力”——深圳干部企業家的站位境界值得我們借鑒。
(二)這是一次對標先進、尋找差距的對標之路。
一是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差距。深圳一直把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政府的首要任務,把法治化建設貫穿營商環境始終,從透明管理到網上辦理,從網辦到秒批,努力為市場主體創造“不見面”“不求人”公平競爭的環境,法治化好比定海神針,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發揮了定力。學深圳必須強化法治思維,樹立規則意識,講人情不講規則,看似溫情,但對大多人是無情不公平;講規則不講人情,看似無情,但對大多人是公平有溫情。二是市場化思維模式的差距。深圳干部言必稱市場,似乎他們的工作就是努力地隱身在市場之后,讓市場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要學習深圳尊重企業、尊重企業家,對企業不干預、少干預的做法,不需要時像空氣,需要時像氧氣;還要學習深圳堅守產業發展的動力,比如深圳的電子產業從“山寨”起步,到現在已占據深圳工業產值的70%左右,“一業獨大”。三是專業化素養的差距。城市經濟的發展,歸根結底取決于生產要素集聚能力。深圳人用市場的邏輯謀事、用資本的力量做事的素質與能力值得深思。結合學習深圳,要增強專業化意識、提升專業化能力,使之滲透到青島干部的血液中去,成為一種自覺和習慣。
(三)這是一次求取“真經”、啟迪良多的收獲之旅。
體悟一:開放,是深圳發展最重要的關鍵詞。創新呼喚開放,活力源于開放,樞紐需要開放,合作必須開放。比如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充分利用深港合作區、自貿區、保稅港區疊加的開放政策優勢,積極融入深圳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服務貿易規則,大力發展金融、物流、信息科技服務和專業服務等服務貿易業態,已成為全世界重要的服務貿易基地。在構建國內國外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膠州灣保稅區要依托規模市場和產業集聚的優勢,走順內外兩大經濟循環之路,就要在經濟進入新常態、高水平開放的重要節點上找準深化改革的方向,找對改革的路子。
體悟二:科技聯結金融,是深圳經濟的活力之源。深圳奇跡的背后,是科技和金融的深度結合、相互促進,極大提升了城市發展的能級。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綜保區要大發展,必須高度重視資本的力量,運用科技手段,開放應用場景,引來銀行、基金等金融的活水。創投基金作為最活躍的資本,非常重視利用互聯網,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比如,有一些看似普通的制造企業、生鮮物流、大宗物品運輸企業,利用跨境電商、“互聯網+”、信息化等方式,實現了業務模式的創新,受到了資本的青睞。企業要發展,必須善于把握發展大勢。
體悟三:人才,是深圳永葆青春的最強保障。深圳的活力,吸引了全球的優秀人才來這里創新創業,站在了全球科技發展的高點。深圳時間的100天,給我最直接的沖擊就是這座年輕的城市充滿活力的激情盎然,城市終歸是由人組成的,城市的烙印體現在深圳這座城市的每一個人身上。同時,這座城市為這些敢于追夢的人們提供了最優越的舞臺,“來了就是深圳人”、“深愛人才,圳等你來”、深圳人才公園、深圳全球招聘人才的城市宣傳片、深圳人才落戶政策等等,事事處處、點點滴滴都體現著這個城市對人才的渴望,選擇來到這里的人都在這里努力的實現著自己的價值,而深圳也因為這些優秀人才的加入更加充滿希望和活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回青返崗后,將持續做好體悟實訓的“后半篇”文章,把在深圳的所見所感所悟,運用到推動功能區轉型發展的工作中去。
作者系青島膠州灣綜合保稅區管理委員會綜合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