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巍

作為一名街道干部,非常有幸成為青島市第五批赴深圳體悟實訓隊一名隊員,來到深圳進行為期100多天的體悟實訓。在這期間,我倍加珍惜這次難得的機遇,按照全方位融入、沉浸式體會、內生式感悟的體悟實訓要求,始終秉持多融入、多體驗、多交流、多學習的態度,深刻領會深圳創新發展的內在機理,有了很大的收獲。
首先,是角色轉換帶來的思想觀念上的變化。來深圳后,我不再是政府工作人員而是一名普通的企業員工,站在這個角度,我感受到了深圳企業發展的艱辛、市場競爭的激烈,對深圳企業從內心里產生了由衷的敬佩。反思以往更多地站在政府角度去考慮問題,很少從企業角度思考工作,工作的出發點和方式方法與企業的需求就會產生較大的差距。在深圳,政府是以仰視的眼光看企業、看企業家,這種角度的不同,帶來的是政府在服務企業的過程中,會積極地采用更全面、更專業、更便捷的方式開展工作,通過大數據應用、網上平臺操作、購買專業機構服務等方式真正做到了服務精細化、專業化,企業在接受政府服務的同時又無需花費太多精力去對接政府部門,真正感受到政府服務的便捷,我所在的實訓單位是一家民營科技類企業,企業自成立至今,沒有和各級政府打過一次交道、見過一次面,但應該享有的政策扶持全部落實到位了。
其次,是開放、包容的理念讓我有了深刻的體會。深圳是一座年輕的城市,1340萬人口中大多數是外來人員,而且是外來的年輕人。他們帶著夢想而來,很多人卻帶著失敗而去,但是在深圳沒有人會嘲笑失敗者,失敗者也一樣會受到尊重,我在實訓單位身邊的同事中就有自己創業失敗再就業的。包容不僅存在于社會對來深圳的每個人,也同樣存在于政府對企業的服務層面,深圳市政府對企業有包容、有關懷、有幫助,當企業正常經營時絕不插手,當企業有好處時絕不伸手,當企業有困難時絕不放手。開放、包容已經深入到深圳的每一個層面、每一個角落,在深圳生活工作的人和企業都從中獲益匪淺。
第三,是深圳搶抓機遇的意識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深圳40多年的發展歷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幾乎每10年都會經歷一次衰退。特區成立之初,“三來一補”是深圳的主要產業模式,1994年至1996年,隨著廣深高速的建成,產業大量轉移到了東莞,但深圳卻從代工產業中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比如:多樣化的需求和產品形成了現在產業鏈的底子、合約意識的形成、品牌意識的樹立等,深圳由代式模式走上“山寨模仿”階段。2010年至2013年,深圳以超前的眼光展開產業調整,有意識地鼓勵中低端企業外遷,調整的結果是,深圳真正開始走向全球創新的前沿,在新材料、新能源、無人機、無線通信多個領域,出現了大規模的產業技術創新,而在這個過程中,低端產業產能并沒有被完全淘汰,其中有一部分反而在高新技術產業里發揮了重要作用,如:當年用來生產小家電的特種塑料大量遺存,后來就在無人機產業里派上了用場。深圳的每一次切換,都是一次危機,深圳避開了“危”抓住了“機”,這對青島市尤其是市南區今后如何搶抓機遇盤活存量資源有著很好的借鑒。
第四,是深圳市政府在城市治理法治化方面讓我感觸很深。深圳是一個山多地少的城市,2000萬平方公里的城市面積里山林綠地占了1000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加上流動人口近2000萬人工作生活在零散的100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人口密度極高,這就給社會治理的穩定和資源配置的公平帶來了挑戰。如何能真正叫響“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口號,使每個在深圳的人得到公平的對待,深圳市借鑒香港、新加坡的先進城市治理經驗,大力加強城市治理的法治化力度。通過法治的手段讓規則代替關系、讓市場取代權力、讓私權得到尊重,城市治理在法治的調控下有效運轉。形象地說,就是政府根據各階層需求為他們建好公路,畫好了行道線,設好了標識,大家按照相應的規則順序而行,政府要做的只是對道路的維護和對違規行為的嚴厲打擊,深圳市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可以說在全國目前是最嚴厲的。隨著法治化的深入,守規矩已成為深圳的社會共識,走在深圳的大街上,處處體現的是規矩和秩序——禮讓行人、看指示燈過馬路、煙頭不落地,在深圳,交通、環保、質量、安全全部是嚴管重罰。把法律的事交給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理的大環境,不僅將違法對資源的浪費降至最低,更讓整個城市走上了現代化文明的快車道,公平正義的社會,讓企業放心發展,讓人才安心工作,讓百姓安居樂業,讓城市快速發展沒有后顧之憂。
100多天的體悟實訓讓我第一次比較全面地了解深圳,感悟深圳,感受到了青島與深圳的差距,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后,應更好地考慮如何把這次體悟實訓的收獲與自己的工作結合起來。首先,要把深圳市高效的工作思路和做法與自己分管的工作實際結合起來,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提升工作效率,把高效、便捷的服務意識落實到服務社會、服務企業的全過程中去。其次,通過自身表率,帶領部門同志轉變觀念,提高服務意識,起到“帶動一部分,影響一批人”的作用,把深圳好的做法和經驗逐步灌輸到其他同志思想中去,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在本單位形成“學深圳、趕深圳”的良好氛圍。
作者系市南區湛山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黨政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