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飛

深圳,改革開放的奇跡、創業造富神話的天堂,如今又有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國家戰略。有為大家所熟知的高新技術、人才、金融資本、創新創業文化等,其市場化程度高,機會多,創新創業氛圍濃,營商環境好,但為什么偏偏是深圳?我想從4個關鍵詞說起。
深圳的四個關鍵詞
關鍵詞一:年輕。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來闖深圳的大都是年輕人。深圳是全國“最年輕”“最拼”的城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齡只有33歲,就業人員占常住人口比例超86%。深圳也是全國“最擠”的城市,深圳面積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地方住著1343.88萬人,而人口不斷地增加。產業結構決定了人才結構和需求,其電子信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業鏈,也使得深圳的產業和年輕人才形成了良性循環。
關鍵詞二:殘酷。為什么深圳有那么多成功的企業?那是因為深圳每年都有大量死掉的企業。為什么深圳人平均年齡那么年輕?那是因為深圳每年都有許多傷心離開這座城市的失敗者。在這個城市里,優勝劣汰是基本生存法則,怕淘汰,有危機感使得每個企業、每個人,生活和工作節奏快、效率高。而殘酷的現實導致成功者留,失敗者離,因此,深圳這所城市越來越強大。
關鍵詞三:造富。如此殘酷,為什么那么多的年輕人依然前仆后繼來深圳?因為深圳的創業(造富)神話激勵著一群群不甘平凡、激情澎湃的年輕人。網絡上很時興一句話:“沒有夢想,何必深圳?”來深圳就是來闖的,來深圳不是來尋求安逸的。激情的年輕人們,從創業之初就瞄準上市之路,布局上市。而造富神話,對逐利性的資本必然有天然的吸引力,數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溢價,怎么能擋住資本的腳步?
關鍵詞四:現實。無論是改革開放初在深圳蛇口樹立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還是前段時間網絡上深圳女孩的“搞錢”標簽,都折射出深圳的 “現實”文化。當然這個“現實”并非貶義,更多的是一種理性思維方式。深圳的就業人員流動性非常高,尤其是人才跳槽率高。人才在獵頭公司等人才服務下,跳槽到更大平臺,實現人盡其才、人盡其用,對于整個社會來講,是一個趨上、趨優的過程。
據統計,深圳常住人口為1343萬,但實際管理人口約2200萬。每天有大量的人在深圳出差、學習、工作,從消費、創造GDP和財政收入等方面貢獻了力量。另外深圳“影子政府”“空氣政府”,致力于營商環境和法律保障體系建設,都是深圳優秀的重要因素。
一座產業鏈和創新鏈齊全的城市,有著一群高學歷、能拼敢闖的年輕人,在殘酷的競爭中奮力搞錢,創業和資本活躍,造富神話激蕩著每個人心中的夢想,最終大浪淘沙,成功者留,失敗者離,而懷揣夢想的年輕人前仆后繼來到這個城市……這座城市怎能不快速發展?
探索實踐路徑:青島啟示與深圳現象
深圳從“三來一補”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起步,以產業鏈和創新鏈補齊人才鏈,形成高新技術和人才集聚。深圳產業的發展脈絡對青島有什么借鑒和指導意義?青島如何因地制宜,發揮優勢,謀篇布局,在下一個風口搶占發展先機?我想從小切口入手,以探索實踐路徑為重點從三個方面分析。
從產業鏈到創新鏈的可借鑒之路 深圳的產業鏈到創新鏈的發展路徑,是從包括電子制造等三來一補產業,逐步形成產業鏈和創新鏈。這些產業對年輕、高學歷人才需求,形成良性循環,逐現創新價值。深圳近幾年籌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光明科學城以及自建大學、引進知名大學、建設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呈現“深圳無名校、名校在深圳”,都是進軍基礎研究領域的具體舉措。
而深圳不止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還有服裝、鐘表、眼鏡、黃金珠寶等傳統產業。鐘表占全世界50%以上;眼鏡超過全國80%的出口量和50%以上的生產量;服裝占全國六成、黃金珠寶首飾占70%。這些傳統行業都面臨過轉型升級的困境,但都在困境中轉型,往“微笑曲線”兩端發展。
科技創新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經手段,更是產業轉型升級必經之路。一方面,青島工業歷史悠久,機械制造、傳統家電等產業集群有較為齊全的產業鏈,但在科技創新方面能力不足。另一方面,青島涉海研發機構、涉海院士等高端人才集聚(青島聚集了全國30%以上海洋教學和科研機構、50%的涉海科研人員、70%涉海高級專家和院士),但在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方面不足,需要補齊應用創新和成果轉化的短板。比如在青島研發的阿爾茨海默癥藥物、海洋研究成果等到上海轉化。
建議探索構建基于創新鏈的產業集群協同創新體系,通過成立產業技術研究院(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行業協會等形式,以下簡稱“產研院”),主導、規范、監督頂層設計和運行;整合全市科研資源,對接全國科研院所、學會等資源,推進產學研合作,開發科技孵化+科技投資等功能。依托我市重點傳統產業的頭部企業,成立具有獨立法人主體的新型研發機構,開展行業技術研究;產研院鼓勵、引導、參與產業內的并購、重組、合資成立公司、成立產業基金以及創新中心等投資和科技創新活動。
從創新到應用的互補發展之道 數字化,強調的是數字技術對商業的重塑(注:數字化包括信息化,但不完全包容互聯網化。為統一,文中所述“數字化”,即包括信息化、互聯網化、流程再造和技術改造等)。深圳有電子制造、信息產業發展的歷史和優勢,其擁有華為、騰訊、中興、平安、日海智能、富士康等眾多界內和跨界的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商,而數字化解決方案需要在一個巨大的市場中去應用,青島可以和深圳形成互補+互動,來發展這個新興產業。
青島面臨著轉型升級壓力和需求,在數字化方面有巨大應用市場,我們可將劣勢化為優勢,大力引進和培育數字化相關產業,吸引專業人才,形成應用型集聚效應。尤其要抓住工業互聯網發展歷史機遇,發揮青島的應用優勢,集中力量打造“卡奧斯”等工業物聯網示范工程,以研發—應用—改進—成熟的實施路徑跨界、跨地區拓展。
可探索基于資本和風險補償的數字化工程,搭建一個由政府、企業、金融資本、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商(信息化、互聯網化、流程再造和技術改造、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為參與主體的平臺。由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商評估需要改造的企業情況(技術可行、效益可行等),金融資本盡調企業經營和資產等情況,金融資本出資,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商負責實施改造,經改造所得經濟效益,由投資者享有,或者以融資租賃形式來獲取投資回報。政府聯合基金或擔保公司出資成立風險補償資金池。
寬容失敗的差異化解決之法 今年3月1日,全國首部個人破產立法《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實施,以法治保障“寬容失敗”,為經濟帶來新的活力和發展動力。其實早在2010年紀念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之際,“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就被評為深圳最有影響力十大觀念之一。深圳致力于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化環境,致力于營造創新創業的土壤。
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根本,也是產業健康發展的“源動力”,而科技創新風險很高。科技創新政策,主要以鼓勵創新的無償資助為主,普惠性和重大科技項目并存。近幾年也大力發展科技金融,以撬動社會資本。但在“寬容失敗”和發揮財政杠桿作用方面尚不夠明顯。
實施風險補償機制的科技創新政策,探索建立科技風險補償資金池,科技資金由無償資助改為風險補償。即:支持的科技項目(或創業項目),如果實現經濟效益預期,則返還資助資金,滾入風險資金池;如果項目失?。ǚ菒阂猓?,資金部分或全部不予返還。資金池可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銀行貸款風險補償,以此撬動社會資本。資金池可用于企業數字化的風險補償??萍假Y金池實現逐年累積(每年注入),撬動社會資本逐年增多,受益企業規模逐年增大。
作者系膠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