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光

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實驗場,經過40多年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為世人所矚目。分析深圳發展機理,可以總結概括很多,比如區位優勢,深圳有緊靠香港的特殊區位優勢。政策優勢,中央給予深圳先行先試的諸多制度紅利。新城優勢,深圳是一座全新城市,沒有其他城市那樣的歷史包袱等。這些更多的是一些客觀條件,而人的主觀因素其實更重要。最突出的是以下幾點:
敢闖敢試的改革創新基因強大
深圳因改革而生,因創新而強,整個城市都具有這樣一種敢闖敢試的改革創新精神,這也是這座城市從創立之初,開拓者們留給這座城市的寶貴財富。作為深圳拓荒者的袁庚,先后開創了二十四項全國第一。比如創辦國內第一家全球市場服務的跨國經營集團——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首開工程招標先河;力推成立中國境內第一家完全由企業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招商銀行;創辦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中外合資企業——中國南山開發區股份有限公司。
1987年,正當任正非背負著在當時看來無疑是巨債的200萬元債務、身陷困境時,深圳市政府公布了第18號文件——《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間科技企業的暫行規定》,這是全國首個鼓勵科技人員以“個人所擁有的專利、專有技術、商標權等工業產權作為投資入股”創辦民營科技企業的“紅頭文件”,這份文件后來被視為中國首份民營科技企業的“準生證”。18號文件將原本創辦公司需要最低50萬元注冊資金降低到只需一萬元。任正非東拼西湊,籌集3000多元,又拉來4個合伙人,總共2.1萬元,這家當今全球第一大電信設備商由此誕生。深圳大事記里,記下這樣一句話:“1987年,深圳市政府18號文件明晰了民營企業產權,華為在深圳創立”。一家民營科技公司從深圳最低門檻起步,如今登上中國高科技民營企業的珠穆朗瑪峰。后來只要提及華為的創業史,任正非就要發出感嘆:“如果沒有18號文件,我們就不會創辦華為。”敢為天下先的政策,成為了撬動華為的杠桿。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談話中說“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
云天勵飛的創辦人陳寧有一段話:“深圳不只是科技創造者和企業新創者的創業基地,更關鍵的是深圳把創新和創業的基因融入每一個普通市民的骨髓里。無論是市領導,還是普通辦公室人員,他的基因里面都有創新的理念,都有自己對科技的想法,都有開放和創新的精神。所以深圳才會誕生這么多的優秀科技企業。”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得到生動演繹
深圳政府的平臺意識非常強烈,為企業發展特別是高新技術發展提供了重要舞臺。比如被譽為“中國科技第一展”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到2020年已舉辦二十二屆,深圳高新技術發展的成功與這一重要平臺密切相關。大家熟悉的故事:馬化騰的“小企鵝”,就是在1999的第一屆高交會上取得了騰訊發展史上第一筆風險投資,使騰訊活了下來。可以說,沒有高交會,很大程度上就沒有今天的騰訊。
2009年,又舉辦首屆中國互聯網交易投資博覽會,推動了深圳互聯網產業發展。2008年深圳互聯網產業規模160億元,到2015年就達到2000億元。
同時,政府主動作為,給科技企業提供諸多融資平臺,1994成立全國第一家為解決中小科技企業融資難問題設立的“高新投”,1999年成立最大規模的專門從事創業投資的“創新投”。21世紀初,又專門成立為中小科技企業提供擔保的“深圳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目前,深圳擁有創投機構數量占全國五分之一,中小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連續10多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同時,各類專業協會也層出不窮,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實訓的越疆科技,就是深圳市機器人協會會員。
政府搭好平臺,發展就交給企業。深圳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研發機構在企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研發人員在企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研發資金源于企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專利發明出自企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由龍頭企業承擔。
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科技創新離不開人才支撐。三洋電器的井植薰在《成功源于探索》中說“何謂經營之本?我認為是造就人”。深圳的發展,根本上講,靠的是大批的科技創新人才,深圳對人才高度重視。一是引進培育高等教育機構。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已經進入國內大學前列。與香港的多所大學及中國科學院、北大、清華等聯合設立的分校或研究院,為深圳培養了大批人才。大疆的汪滔,就是通過“深港產學研基地”這一平臺,作為選派生,進入香港科技大學學習。二是招引人才。從1992年起,深圳市領導親自率團到海外招攬人才,在全國各省市是首創。這些年,深圳引進留學人員連續三年增幅超過40%。2017年開始,深圳確定每年11月1日為“深圳人才日”,體現了對人才的高度重視和尊重,而且還設立了“人才伯樂獎”。三是以賽以評攬才。深圳設有“市長質量獎”評選、“深圳創新榜”評選、“深圳市十佳中小企業創業英才”評選,“深圳工業大賽”獎等,這些都對發現人才、吸引人才、激勵人才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疆的汪滔2015年獲得深圳市科學技術獎“市長獎”,獎金100萬元。在獲獎感言中他講:“我還記得2006年那次高交會的經歷,讓我們堅定了創新的決心;是2008年政府資金的扶持政策,讓大疆公司第一次搬進了寬敞的辦公室;2010年創新創業大賽上,公司又第一次拿到了正式的獎項。大疆創業成長的路上深深地打上了這個城市的烙印,我要感謝市政府,更要感謝這個城市!”
完備的產業配套供應鏈和服務體系支撐
深圳在高科技產業快速發展中,高度重視為高科技企業提供生產配套體系,形成區域性比較完善的產業鏈。比如,華強北電子市場有大小商戶一萬多戶,從業人員10萬多人,個別新的科技產品,可以實現半天出小樣,一天出大樣,無縫銜接生產。同時,為發揮科技企業集聚效應,提供區域系統服務體系,大力創設各類科技園、創新園、孵化器等(比如深圳灣科技生態園),深圳成千上萬家高科技企業,上百家高科技上市公司,都在這些不同類型的園區中誕生和發展,享受各級政府提供的土地、廠房、后勤保障等全方位服務,為這些企業聚精會神創新發展提供了保障,吸引了越來越多有創新創業意愿和能力的人投身到這座城市,推動了這座城市的快速崛起。
作為一名政府工作人員,在深圳體悟實訓,就是學習他們這種創新意識、服務意識,學習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開放型的素質和能力。特別作為一名教育系統的機關干部,更要通過學習,努力為青島發展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發展環境。
作者系李滄區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李滄區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