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奎

“打工人”的爆紅,讓越來越多的人覺得,高樓大廈的金碧輝煌不屬于自己,城市的高品質生活無暇享受。戲謔歸戲謔。然而,在深圳,通過100天的體悟實訓,讓我看到,更多的深圳年輕人不只是“打工人”,還是城市的“創造者”。他們不是在機械的完成簡單重復的工作,而是創造項目,創造機會,創造未來。
三和大神的故事
在距離深圳市中心不到10公里的龍華新區景樂新村,有一個叫做三和人才市場的地方。三和大神指那些做幾天工又跑玩幾天,沒有錢了又繼續來做臨時工的家伙。他們中的很多人沒有身份證,身背債務,與家人鮮有來往,工作一天玩三天。憑借薪水日結的工作和低廉的生活成本,吸引著各地的外來務工人員,而他們中的多數都是90后。日本NHK的一檔紀錄片《三和人才市場:中國日結1500日元的年輕人們》,詳細描述了三和大神的生活。
他們干一天,玩三天;以日結臨時工為生,日薪一百就是好工作;一天可以只吃一頓;喝1塊錢1升的礦泉水;抽兩毛錢一根的散煙;網吧十元通宵;睡不起床位,就在人才市場門口一躺,天為被,地為床……
三和大神是個極端的例子,但是它是打工人的代表,缺少生產資料和資源加持,犧牲掉自己的地緣關系,前往大城市求職,并努力在那里留下。因為學歷、技能和人脈的差異,被吸納進不同的機械,開始為自己的未來打拼。
因為全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他們或多或少地擁有一部分互聯網的話語權。那些條件更為優渥,擁有更多空閑時間的群體,則成為新時代網民的主要組成部分。他們在網絡追逐時事熱點,玩著最新最潮的梗,比如“打工人”。
他們深陷貧困的泥沼,無力回天,由于沒有原始積累,也不再愿意付出心力獲取原始積累,享受當下虛假的輕松快樂,直至深陷泥潭,無法再掙脫。從這個角度來說,職場白領跟三和大神沒有本質差別,都是作為人力資源,都是靠出賣自己的主動勞動換取生存物資,手停口停,失業就活不下去了,沒有本質區別。
無論是三和大神和職場白領,都是無產者,都是打工人,誰也不比誰高級。
因為是出賣人力資源,缺乏創造,創新不足,是一種打工文化而已。
深圳灣創客的故事
深圳的魅力就在于,這座城市具備“造夢”的能力。無論是懷揣理想的干部,是一心賺錢的商人,還是渴望致富的當地農民,許多冒險故事中的人物,在時代的紅利中如愿把夢想變成了現實。
Maker,創客,創造夢想,勇于創新。創客這個詞代表了一群新人類,他們熟諳新技術,敢于自主創業,堅守創新,持續實踐,樂于分享,追求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生活。它體現了一種積極陽光的工作與生活態度,他們基于自己的技術和興趣,捕捉創意,又勇于通過實踐來實現創意。與傳統生活定義的“艱苦創業”不同,創客文化更提倡分享,它鼓勵人與人之間的積極互動:基于同樣的價值,同樣的興趣,同樣的夢想,彼此激發新的創意,爆發創造活力,成就共同的價值和夢想。
拿深圳灣創業廣場為例,我體悟實訓的單位在深圳產學研促進會,位處深圳的優美地段,創客云集之地。他們把目光聚焦到創新上,把視野集中到創造上,學用首創精神,大膽嘗試去改變這個世界。而深圳豐沛的資本力量,特別是金融的加持,讓無數創客的新理念能很快變成現實,催生了無數的馬化騰。
創客精神賦予了深圳這座城市新的內涵,富有創新與分享精神的創客文化已在這里初成氣候。創新創業的氛圍、開放包容的文化、務實敢闖的精神、新技術的積聚爆發、良好的融投資環境、完善的商業服務鏈、提供保障知識產權保護,這些因素都促使創新、創業扎根現實的。
對于未來的發展,應該鼓勵年輕人,從首創占先機,用改革尋機會,從變局謀發展,前赴后繼,繼往開來,做創客,勇于追夢。
作者系城陽區改革發展研究中心財經研究科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