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曉京

2019年3月,青島市委提出“學深圳,趕深圳”。從此,一股“向深圳學習”的春風,在青島市委的號召下,迅速吹遍島城。3個多月的體悟時間,收獲頗多,感受很深。
“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深圳理念
“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鄧小平的這一經典論斷成為深圳博物館“改革開放史”展廳的醒目標語,也是深圳發展過程的真實寫照。在改革開放40年來的發展歷史上,深圳率先打破“大鍋飯”、首次發行股票、第一次實行土地拍賣,創造了無數個全國第一。深圳一直把創新作為第一生產力,在政府深入推進“管理創新、政策創新、服務創新”的同時,也鼓勵企業不斷進行管理、科技和產品創新,走在世界前列。目前深圳針對企業的25種科技研發項目進行獎勵,并制定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劃,對入庫的企業連續三年給予研發補貼。在政府的扶持鼓勵下,深圳先后培育了華為、大疆、騰訊等一大批世界級的創新型科技企業,2019年深圳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7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5萬家,“鼓勵創新”成為深圳理念的真實寫照。
在“鼓勵創新”的同時,深圳也“寬容失敗”,上述企業能取得今日的成就,與深圳這座城市中流淌著的“失敗學”文化密不可分。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是一個特別包容的城市,“來了就是深圳人”,體現了深圳對外來人的包容、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對新事物創新的包容。在深圳,不管老年人還是年輕人,在生活和工作上都充滿激情,都敢于拼搏。這種包容的氛圍,是不嘲笑任何一個創業者的夢想,是每年感召無數才俊選擇到深圳創業的根本原因。例如2020年,針對疫情造成的不利影響,深圳專門發動了科技“戰疫”,最大程度發揮科研經費效能,政府調配了2億元財政科技專項資金,并采取特別政策鼓勵企業攻關,攜手渡過困難,用實際行動對“寬容失敗”做出了明確說明。通過疫情期間特別扶助政策的實行,2020年上半年,深圳保護了一大批中小型科技企業免于“夭折”,為“后疫情時代”深圳的經濟迅速恢復創造了條件。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口號
在學習期間,我們共同參觀了大潮起珠江展覽。展覽館通過照片、實物、模型、視頻、場景、雕塑和互動體驗,使我深切感受了廣東改革開放40年的壯闊歷程和輝煌成就,感受到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廣東改革開放的期望,感受到了深圳人民在發展中用實際行動詮釋“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這句誕生于1979年深圳蛇口工業區的宣傳語,是沖破舊觀念的一聲春雷,從計劃經濟中的束縛中殺出了一條血路,強化了市場觀念、時間觀念和效率觀念。有了“蛇口”才有了“深圳”,才誕生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培育了適應改革開放、體現時代精神的“深圳觀念”,催生了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改革精神”,使得深圳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先頭兵,是全國其他地方改革開放學習的榜樣。這種工作效率上的差距,造成了城市之間發展上的差距,不簡單表現在GDP上,更深層次表現在政府部門的思想解放程度、政策制度安排、工作效率、人才引進力度、良好的營商環境,等等,值得認真借鑒學習。
深圳招商引資對青島的借鑒意義
深圳在招商引資時,首先會按照“高、新、軟、優”的產業發展方向,研究明確引進項目標準,確定重點招商項目和企業,著力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機構、跨國公司和重大項目等,提升產業發展整體實力,通過產業園等方式,著力形成行業產業鏈集聚效應。同時,政府網站招商引資工作并不是單打獨斗,而是積極協調多個部門,聯合招商,從城市投資環境營銷視角整體策劃有關深圳市投資形勢、優惠政策等方面的招商方案,突出宣傳在企業引進及落地過程中各部門所聯合發揮的重要作用。
當然,深圳目前也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地域空間有限,缺乏土地和發展空間,制約了深圳高精尖企業的高速發展。我個人認為,這恰好就是我們青島的發展優勢,可以借助青島土地、辦公樓、城市綜合體等優質辦公和生產場地的資源優勢,通過招商吸引他們到青島創業發展。建議一是通過出臺招商引資激勵措施,例如土地、稅收優惠等,吸引更多有實力、有規模的企業落戶青島;二是應推行多種措施逐步引導落地企業和本土企業深度融合,例如通過設立產業園等方式產生聚集效應,擴大上下游產業鏈條;三是應努力幫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鼓勵各金融機構配合政府的招引計劃,對于優質企業采取貸款利率、減免手續費、發放貼息貸款等,尤其是對青島急需的高精尖技術企業可以給予各項補貼,以此協助做好落地工作。
此外,深圳的資本運作方式特別值得青島學習。2020年深圳市GDP突破2.8萬億元,金融業增加值超過4000億元,而青島市GDP剛剛達到1.2萬億元,金融業增加值也只有800億元,GDP和金融業增加值分別相當于深圳體量的二分之一和五分之一,且差距還在不斷擴大中。根據分析,造成如此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兩個地方資本運作方式和效率不同。下一步,青島除了要有“騰籠換鳥”的勇氣,更需要政府出臺專項政策來“固本培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政府引導資本在本地產生更大作用的同時,促成“投資資金回流”,建議政府牽頭,國資、金融機構等積極參與,聯合出臺相關制度和規定,明確“投資資金回流”這一制度。即國有資本或國資企業對外投出的資金,必須按照投資額的一定比例,例如10%的資金回流率來“反哺”本地,投資本土項目,積極支持青島建設發展。同時,做大本地市場規模,使資本實現“隨處可投”,實現資金循環、資本循環、共建共享、共生共長。
青島應切實加快人才引進工作,提高城市包容性
人才是城市發展的未來和希望,一個城市到底能不能留住年輕人,歸根結底是他們對城市的認同感。目前,深圳有騰訊、平安、比亞迪、大疆等一大批高科技企業,為年輕人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這些企業的員工大部分都是年輕人,收入普遍較高,有發展前途,這是深圳近年來吸引外地優秀人才不斷流入的主要原因。
與深圳相比,目前青島在吸收人才方面,還有一定差距和不足,主要體現在:首先,青島是一個以傳統制造業為主的城市,在互聯網、信息技術、文化娛樂等新興產業方面發展相對緩慢。而制造業的利潤普遍不高,不僅影響員工收入,還決定了人力資源市場中高端崗位供應數量缺乏,不但難以吸引到外地優秀人才,而且本地的人才也難以留住;其次,青島的房價偏高,特別是2018年以來,已經成為北方房價第二高的城市,“低收入、高房價、高消費”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人才的流失。
因此特別建議:一是應積極引進大型企業、知名企業,尤其是資本密集型企業,打造靚麗的“城市名片”,以此來吸引真正的人才;二是應加快城區改造的步伐,改善轄區居民的居住環境,吸引本地年輕人回流,外來年輕人置業;三是應加大引進人才的補貼力度;四是出臺投資激勵措施,在青島市小微企業扶助措施的基礎上,在稅收上再給予優惠,針對大型企業投資出臺激勵措施,改善營商環境,多方增加員工收入。
100多天的學習,讓我對深圳有了深入理解、對青島發展有了清晰認識,更看到了青島巨大的發展潛力。在回到本職工作崗位后,我將深入總結深圳學習的經驗,結合工作實際,把自己所學、所感、所悟用到實處,以此體現深圳實訓的成果,爭取為青島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青島農商銀行市北第二支行副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