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華

在深圳的100多天里,牢記青島市委、市政府“跳出‘ 小我看實訓,跳出青島看青島”的深深期許,我深入深圳的各類市場主體,在差異化對比中,探尋深圳崛起的奧秘,其中深圳市以生態思維構筑工業互聯網發展格局的做法給予我很大啟示。
走深走實,探尋深圳工業生態發展道路
來深圳前,工業生態對我而言還是個模糊概念,當與深圳近距離接觸,才發現生態發展在這里已經成為社會共識。
市場是我探尋深圳生態發展道路的第一站。深圳華強北電子市場發端于上世紀80年代,形成了與世界電子產業相鏈接的集研發、采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生態體系,衍生了眾多中小電子企業,馬化騰的OICQ就起步于華強北賽格廣場的五樓,神州電腦、TP-LINK路由器等知名品牌都在這里起航。青島在八九十年代也有相當規模的電子市場,為什么我們沒有培育出那么多高科技企業?深圳企業家給出的答案是——政府對市場給予細心呵護是培育企業生態圈的關鍵因素。華強北電子市場也曾出現過水貨和山寨機泛濫等情況,但深圳市政府沒有一味打壓,而是邊規范、邊提升,先后斥資數千萬元對華強北路進行改造,包括道路交通、營商環境、周邊配套設施以及規范管理等等,令此地煥發出磅礴的商機。
在深圳市物聯網協會,會長戴梅非常認同張瑞敏關于“產品終將被場景替代,行業終將被生態覆蓋”的論斷,萬物互聯時代,一木不成林,百花方為春,納入生態體系發展是企業的唯一生存方式。深圳市物聯網協會成立短短幾年,依托協會孕育的行業生態圈煥發出盎然的生機,協會成立了蜂群集團,建立了“千智園”,專設金融平臺,對海外專家帶來的創業項目,提供金融支持,孵化了眾多極具潛力的中小科技企業。截止目前,協會已發展到4000個會員單位,培育600多家高科技企業。
在走訪深圳的企業時,我被企業家普遍具有的生態憂患意識所觸動。華為的主營業務始終聚焦在信息通信設備和智能手機等領域,對一般配件始終堅持與生態伙伴合作,而不是“包打天下”。華為市場總監坦言道,未來企業發展一定是互利的,如果有利潤就做,就會傷害華為的生態圈,不利于華為集中精力發展主業。騰訊同樣注重與生態伙伴的聯合,深圳市通用互聯公司是一家產業物聯云商用解決方案服務商,最初騰訊與其有競爭關系,后來騰訊發現通用互聯在硬件設備連接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轉而邀請其作為合作伙伴。深圳企業生態協作的理念,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入肌入理,探察全球工業生態發展趨勢
當前,各國競相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但到底什么是主流技術?在深圳信息通信研究院體悟實訓,肖靂院長給我建立了初步概念,工業互聯網首先是工廠生態,數字化轉型是當前工業企業賦能的首要任務。其后通過考察華為、騰訊、越疆科技等數10家高科技企業,使我對產業發展趨勢有了更新的認識。當今時代,“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已經成為新工業革命的標志性技術,以美國、德國等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競相發力,2018年美國政府提出了“5G Fast”戰略,旨在盡快部署5G及《美國先進制造業領導戰略》,德國政府推出“工業4.0”國家計劃等。深圳在擺脫“三來一補”的依賴,實現自主創新的轉型過程中,對全球產業生態作出深刻研判,將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列為七大戰略發展產業前兩位,就此抓住了發展機遇,深圳經濟在短期盤整之后再次起飛,2019年深圳的GDP 就已超越香港,其中“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占到深圳產業結構的90%以上?!耙徊铰湎拢诫y攆?!蔽磥沓鞘械陌l展,誰抓不住“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這些新興產業,誰就會在工業革命的浪潮中被遠遠甩在身后,每一個青島人對此都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對表對標,搶抓工業生態共建良機
人才是生態體系中最具價值的“活躍因子”。深圳高度重視產才協作,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和啟示。一是深圳對準重點產業方向制定人才政策,推動企業成為高科技人才的“蓄水池”。2015年《深圳市人才安居辦法》規定,人才住房可以定向配租(售)給重點產業人才。2016年深圳市《產業發展與創新人才獎實施辦法》規定,對戰略新興產業人才,最高給予150萬元的創新人才獎。這些措施有力促進了高科技人才向企業集聚,以華為、騰訊為首的3萬余家企業集聚研發人員近20萬人,并產生了平臺溢出效應,華為、騰訊走出的人才,許多已成為中小型科技企業的創始人。二是深圳配合“5G+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在補齊人才鏈上下了“真功夫”。深圳從2013年開始,每年安排不少于10億元資助經費,支持重點領域的中外合作辦學,建設了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等6個特色學院,對新引進的杰出人才,給予每人100萬元的工作經費和600萬元獎勵補貼,從而吸引了一大批國際知名的科學家和海歸博士人才。2007年建立的深圳信息通信研究院,具備世界級的入網檢測資質和技術服務能力,在規范了“山寨機”,補齊了“產業鏈”的同時,又為深圳培養了大量人才。三是深圳行業協會在推動產業抱團發展和人才集聚方面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深圳出臺專項資金獎勵辦法,支持行業協會發展,迅速涌現了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行業協會,行業協會建立各自領域的專家庫,聚合專家力量,為企業提供職稱評定、技術培訓、標準制定、定制化項目等產才協作服務,從而打造出產才協作深圳經驗。
促進青深兩地融合是組織賦予我們實訓干部的使命,為做好這道必選題,我深刻分析了青深兩市的優勢和不足。深圳在信息和數字技術領域擁有巨大的產才優勢,青島在制造業方面也有較強的實力,兩市產業具有互補合作的強烈需求,據此結合深圳市在產才協作方面的經驗和啟示,我提出《聚焦“5G+工業互聯網”,加快青深產才協作》的創新建議,得到體悟實訓隊領導重視,納入實訓隊整體規劃,青深企業家聯誼會專班統籌協調,面向深圳企業發布工業賦能場景1300余家,會同青島市人社局在全國率先發起成立了青島市工業互聯網專家協作聯盟,舉辦了青深“5G+工業互聯網”產業協作行動,青深兩市160余家企事業單位和近300位專家參加,首批吸引30余位深圳專家加入聯盟,鳳凰網、騰訊網、大眾日報、青島電視臺、青島日報等新聞媒體給予深度報道。
100天體悟實訓,絕不僅僅是看光景,發出幾聲由衷的贊嘆,它是錘煉干部,增強為民服務能力的良好平臺,為此我認真完成實訓任務同時,著意鍛煉自身,又有了三點收獲:
一是感到思想障礙進一步破除,干事創業的信心更強了。實訓隊是思想火花的“對撞機”,是展現活力的“試驗場”, 脫稿“三述”,講堂縱論,學員互評,有效破除了思想障礙,增強了工作自信。
二是感到知識面得到全面補強,駕馭工作的能力更強了。實訓隊是認識“傳感器”,更是知識體系“架構師”,青深講堂權威專家解讀,豐富的考察實踐活動使我掃除了知識盲點,重構了知識體系,增強了研判能力。
三是感到組織執行力得到全面強化,推進工作的力度更大了。實訓隊是攻堅“先鋒隊”,更是協作“多面體”。我是六組的副組長,又參加了青深企業家聯誼會專班,還是紀律部成員,通過集中群體智慧,做好分工協作,既完成了多元化任務,又有效提高了自身組織力和執行力。
百日體悟實訓是“動能加油站”,更是“換擋加速器”?;氐焦ぷ鲘徫簧希覀円欢▊鬟f好深圳精神、講述好深圳經驗、保持好深圳節奏,以百倍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工作中去,為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新青島而竭盡所能,不負所托。
作者系青島市人設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