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洪建

100天時間轉眼就過去了,但是這100天給我們的感受卻讓我們一生難忘,“敢闖敢試、開放包容、務實尚法、追求卓越”的“新時代深圳精神”也會永遠伴隨著我們成長,激勵著我們前進。
還記得出發前青島市委要求:作為新一批體悟實訓干部,要認清使命、扛起責任,充分認識到格局決定擔當,心態決定狀態,付出決定收獲,敢于追求更高目標,樹立更高標準,跳出“小我”看實訓,跳出青島看青島,以求知若渴、奮發有為的實訓狀態,圓滿完成好體悟實訓各項任務,奮力跑出更加精彩的一棒。要全身心、全方位融入,用好平臺學,批次遞進學,集思廣益學,研機析理、賦能蓄力,力求學得更深、看得更遠、走得更實,做到一批比一批深入,一棒比一棒精彩。
深圳用40年時間走過了國外一些國際化大都市上百年才走完的歷程,這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世界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在黨中央第一批確定的四個經濟特區中,深圳的稟賦條件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經過40年的努力發展,深圳無疑是最耀眼的,也是最受世界矚目的城市。
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深圳前二十幾年的發展,相當大程度上是受惠于對香港及亞洲其他先進經濟體產業轉移的承接,當時的“三來一補”對特區經濟發展起到了原始積累的積極推動效應。在這種形式的對外開放中,深圳對外部世界的要求及變化逐漸加深了認識和了解,也逐漸增強了自身適應外部變化和挑戰、向世界先進標準看齊的能力,繼而致力于在外部競爭中掌握主動權也就成了深圳努力向上的驅動力。
深圳市政府2013年以“1號文件”形式發布了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1+6文件”,積極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化、融合化、集聚化、智能化發展,園區功能開始向多方位適應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需求蛻變。深圳非常注意打造重點開放高地,截至2019年底,深圳前海經認定的總部企業有74家,世界500強投資企業累計359家,內地上市公司投資企業累計936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深圳在新的起點上構建新格局,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目標奮力前行。
敢為天下先,改革創新驅動發展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在深圳灣畔的蛇口,沖破思想禁錮的第一聲春雷——“開山炮”猶在耳畔。蛇口人硬是憑借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喊出這振聾發聵的12個字“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沖破重重障礙,培育出赤灣港、招商銀行、平安保險等著名企業。首次、第一、全新、先行先試……這些詞匯,對于領時代之先,善于充任改革創新“試驗田”的經濟特區而言,已是司空見慣。粵海街道所在的南山區,每平方公里創造32.6億元GDP,這里誕生了華為、騰訊、中興、大疆,如今又吸引百度、阿里巴巴、小米、字節跳動把國際總部或大灣區總部落地于此。以經濟密度論英雄,以發展效率論能耐,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鼓勵創新,寬容失敗,這是深圳40年來勇立潮頭、開拓進取的一個縮影。深圳在戰略新興產業/GDP、每千人研發人員數量和科技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上位列第一。深圳這座因創新而生的城市,正在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經濟特區獨有的敢為天下先的勇氣、魄力,激勵著人們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實現更高起點、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
堅持市場化、國際化和法制化,激發市場動力和活力
深圳的經濟發展能長久地保持升騰向上的動力和活力是與各種所有制企業的公平競爭、融合發展分不開的。“90%的高新科技成果在企業產生,90%的專利由企業研發,90%的高端人才在企業工作,90%的研發資金靠企業投入。”這是深圳人津津樂道的“四個90%”。根據《深圳統計年鑒2020》公布的常住人口數測算,深圳每約4人就擁有一家商事主體,創業密度在全國大中城市中排名居前,是名副其實的“創業之都”“企業家之城”。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如今,華為已成為中國科技力量的代名詞,騰訊成長為中國互聯網企業的佼佼者,比亞迪成為新能源汽車領導者,大疆成為航拍無人機的先鋒……
深圳推進城市管理智能化,以數據資源共建共享為突破口,為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賦能。作為廣東“數字政府”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深圳發揮“最互聯網城市”優勢,以“一圖全面感知、一號走遍深圳、一鍵可知全局、一體運行聯動、一站創新創業、一屏智享生活”為目標,在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建設方面走在前列。
宜居、宜商、宜創業的城市環境催生人才集聚核變效應
“來了,就是深圳人”,在這座沒有方言的城市里,每一個人都是主人翁,他們用“三天一層樓”的速度,將一個小漁村建成如今人口千萬的世界級大都會,這句簡單質樸的口號正是這個城市里的人們歸屬感的真實寫照。將人們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名字,都印在寫有深圳的身份證上。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推出《2020年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報告》,深圳拿下綜合、協調、綠色三項單項冠軍,排名位居城市高質量發展榜首。深圳目前公園總數達1206個,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87%,位居各大城市前列,是名副其實的“千園之城”。深圳全面建設高品質綠色交通體系,打造交通強國城市范例,公交機動化分擔率達56.5%,在全球率先實現公交車100%純電動化,新能源汽車推廣數量居全球城市前列,軌道交通線網規模進入全球前十。深圳全面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國家低碳生態示范市,萬元GDP能耗、水耗達到全國最優水平。深圳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高標準建設“無廢城市”,垃圾回收利用率超過30%,垃圾焚燒煙氣排放標準優于歐盟標準。深圳是全國志愿服務的發源地之一,到2020年底深圳注冊志愿者達208萬人,“來了就是深圳人,來了就做志愿者”是深圳市民耳熟能詳的一句口號,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深圳由早期的3萬多人的邊陲小鎮到人口過千萬的大都市,人才聚集經歷了先國內后國際的過程。深圳全市累計認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總數達1.49萬人,設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5家、工作站(分站)115家,引進全職院士46人,留學歸國人才總數超過11萬人。深圳居民平均年齡僅有32.5歲,是全國人口最年輕的城市。創新驅動的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只有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才能產生一流的創新成果,才能擁有創新的主導權。
“學深圳、趕深圳”,首先要“學深圳人、趕深圳人”,快速打破傳統思維定勢、促進個人思維方式轉變。在深圳實訓,身臨其境,體悟深圳發展生態,增長建設青島本領,使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開放型的意識和能力,滲透到個人的血液中去,成為一種自覺和習慣。尋找挖掘更多“深圳因子”,在更大坐標、更寬視野中思考、謀劃、推動工作,善于運用專業的概念、判斷、推理、表達,注重專業化培養鍛煉,提升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內心世界,努力提升個人格局。
作者系青島市政空間開發集團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