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榮
摘要: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工業企業逐漸遷移出城區,場地污染逐漸成為當前土地問題中急需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的改善污染場地土壤環境,準確了解土壤污染程度,需開展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與修復工作。由于污染場地土壤形成原因錯綜復雜,部分地塊土壤污染嚴重,我國污染場地土壤環境整治和修復工作存在許多問題。本文主要針對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與修復對策進行論述,旨在有效解決我國污染場地土壤環境問題。
關鍵詞: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修復對策
引言
污染場地是指人類的各種生產活動產生的一系列有害物質,促使土壤成分發生改變,超過環境限定值,對人類身體健康和自然環境帶來一定的危害的場地。目前,雖然土地修復工作已經在我國實行多年,但是我國污染場地土壤環境問題依舊很嚴峻,土壤環境管理和修復工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對此,本文主要對我國污染場地的類型進行了闡述,以此明確我國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最終提出了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修復的策略。
一、污染場地形成原因及類型
(一)累積污染
累積污染是指在人類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各種污染物在一定環境下滲入土壤中,例如:工廠生產過程中涉及重金屬或有機物滲入地下土壤,常年累積導致土壤中有害物質的濃度不斷增加的過程。累積污染形成主要有四種途徑,一是工業廢氣中的污染物質通過與雨水混合等重力發生作用,進入到土壤表層后,污染物根據其特性在土壤中遷移;二是由于工廠生產因素導致污染物滲入土壤;三是人類活動中形成的固體廢棄物污染物質;四是農作物生產中使用的化肥、農藥等對土壤有機物造成破壞,導致土壤污染污染物在土壤中難以有效分解,土壤中的廢棄物不同于大氣和水體,難以及時分解,通過累積容易導致土壤指標超標[1] 。
(二)重金屬污染、有機物污染、微生物污染或復合污染
重金屬在整個土壤環境污染物質中污染性最強,且污染程度較深,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種工業生產作業中產生的各種重金屬進入到土壤中,導致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促使土壤發生變質。例如鋼鐵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重金屬砷、鎘、鉛等,礦山開采過程中產生的汞等,這些金屬污染物質都具有一定的潛藏性,對人類健康產生影響。有機物污染主要因為化工燃料燃燒、石油泄漏農藥、化肥、污水灌溉等原因導致土壤被有機物污染。微生物污染是指一些細菌、病毒等進入到土壤中,在土壤中大量繁殖,對土壤進行破壞,導致土壤機能受損,直接影響動植物的健康生長。復合污染情況最為復雜,主要由于歷史場地變換或工業生產工藝復雜造成地塊存在多種污染情況,例如鋼鐵廠焦化區易造成重金屬污染與有機物污染疊加污染。
二、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與修復對策
(一)完善土壤環境標準體系
污染場地管理部門需要對我國現行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進行優化,完善統一的管理標準,補充相關污染物質指標,對復合型重金屬物質形態進行解決,并針對于當前我國的土壤環境污染現狀,積極借鑒國外先進整治經驗,以此恢復不同土壤的功能和性質,不斷完善污染物標準。另外,在借鑒國外先進的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和修復經驗時,還需要從我國實際管理模式和修復技術出發,對各種污染物進行分析、修復、保護,并從生態病理學角度出發,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土壤環境修復標準體系。
(二)制定相關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和修復法律
在充分研讀我國污染場地土壤環境暫行辦法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和完善相關土壤污染防治規定,對不同污染場地土壤類型進行細化,并建立污染場地控制體制、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體制,吸引更多的人都參與到污染場地土壤修復工作中,促使我國污染場地土壤管理和修復目標有效實現。在進行土壤污染防治前,需要對土壤污染程度進行監測,并建立相關土壤污染調查監測制度,對于一些污染較為嚴重的污染需要針對性治理。當前,我國土壤污染類型多樣、復雜,需要從土壤污染源進行監測,并建立土壤污染源控制制度,國家相關部門還需要建立土壤污染治理基金法律制度,以此保證土壤污染修復工作有效進行[2] 。
(三)加強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研究
針對于當前我國土壤污染的問題,需要相關部門對污染嚴重地區進行實際分析,主要對污染源、污染過程、污染風險進行評估,從而建立污染場地修復技術機制,以此為土壤污染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根據土壤污染現狀,完善土壤環境監測體系,對土壤污染物進行識別和監測,從而保證我國污染場地治理進程不斷加快。另外,相關部門需要對現有的土壤修復技術進行深入研究,以此確定最佳修復技術,并對現有的技術進行優化升級,加大開發新修復技術,不斷提高污染場地修復技術水平和效率。針對于重金屬污染和有機物污染需要制定專門的場地修復技術體系,便于及時處理各種土壤累積污染,從而保證污染場地土壤環境修復工作技術水平不斷提升。
(四)編制污染場地管理制度
為確保污染場地得到有效控制,獲取污染土壤的各階段狀況,需編制污染場地管理制度,涉及土壤污染調查、風險評估、修復治理、風險管控等相關工作。制定相關監測制度,涉及污染場地修復前、污染場地修復過程中、污染場地修復后三個階段,尤其污染場地原位修復后跟蹤監測,并根據已經落實的污染場地檔案管理制度,不斷優化污染源控制制度和污染應急管理制度。
(五)完善污染場地信息管理系統
相關管理部門可建立信息管理平臺,錄入管轄區域內工業企業情況,重點企業建立平面布置圖、主要污染區及主要管線走向圖等模塊,工廠退役后在治理污染場地之前,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對治理范圍內污染場地作出準確調查及判斷。同時可建立相關信息管理模塊對我國土壤資源和質量進行調查,并在了解信息后及時公布,以此了解我國土壤質量的真實情況,實現土壤數據庫之前的信息共享,便于各部門及時掌握當地污染場地土壤情況,減少重復性工作。在獲取到相關信息后,針對污染地塊需開展污染場地信息系統工程,規范整個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和修復工作,以此推動我國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自動化。另外,還需要相關部門建立污染場地應急管理制度,建立數據庫,將信息化建設放到重要地位上崗,并建立實時檢測系統、預警系統、突發污染事故應急系統,協調各部門積極合作,編制完善的風險事故預防和應急管理制度。
(六)開展污染場地土壤修復示范點
相關部門在落實并深入推進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和修復工作過程中,可以選擇代表性的污染場地土壤開展示范點,深入地對土壤環境進行調查、修復和研究。在獲取國家及當地財政支持,組建經驗豐富企業、高校老師及專家等治理團隊應用新型先進技術,開展污染場地土壤環境治理示范項目,加強土壤環境修復技術應用,創建網格化信息管理平臺,將此修復工作作為當地重點工作進行,在示范點工作順利完成后進行反思和優化,以此更好的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和修復工作。
三、結束語
總之,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和修復工作是一項復雜、長期的工程,需相關部門積極對待,在開展治理工作前需要對污染場地信息、土壤污染進行采集。另外,為有效保證該工作高質量、高效率完成,需建立相關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制度、法律、體系,并加強修復技術研究,建立土壤環境質量標準體系,以此有效解決我國污染場地土壤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玉, 李坤, 劉宇妹. 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與修復對策[J]. 科學與財富, 2019, 000(004):164.
[2] 孫寧、張巖坤、丁貞玉、尹惠林. 我國土壤環境管理名錄制度實施中的問題分析和對策[J]. 環境工程學報, 2020, v.14(10):7-12.
浙江環創環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