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立
摘要:體育課程是小學教育中的關鍵課程,既是提倡素質教育下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又能鍛煉學生身體素質及應變能力。游戲教學帶有一定的情境和趣味性,能給學生帶來愉悅的情緒,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下高效學習知識和技能。如將游戲教學法巧妙運用于小學體育教學中,能培養學生團結互助意識及機智果斷等良好心理素質,從而讓學生身心得以健康發展。
關鍵字:游戲教學法;小學體育;巧妙運用
前言:
受到素質教育的影響,學校和教師開始對體育課程有所重視,這能讓學生認識到體育鍛煉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讓自身體育素養與身體素質得到有效鍛煉。為打造高效小學體育課堂,教師需要采取豐富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游戲教學法的應用為體育課堂帶來了無限生機,這不僅能讓學生更積極的參與到體育運動中,更重要的是能激發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
一、添加游戲元素,改變學生觀念
在以往的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先組織學生站好隊伍,再引導學生進行課前熱身運動,然后直接轉入課堂內容。這樣的教學方式沒有絲毫新意可言,學生有可能對體育課堂產生累而無趣的印象,進而容易對體育課堂失去興趣。因此體育教師需要對體育課堂進行優化升級。在體育教學時,如果教師能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體驗,會讓學生極大轉變對體育學習的觀念。最佳方式就是融入游戲元素,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找到樂趣。
例如,在 “隊列練習”時融入游戲策略,新鮮有趣的感覺會在小學生內心滋生。首先學生要圍成一個圓圈,教師可以在開始游戲前指定任何一名學生以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方向進行。當第一個人說:“立正!”時,要做出稍息的姿勢;第二個人接著說:“稍息”時,應做出立正的姿勢;第三個人接著說:“向左轉!”同時要向右轉;而第四個人緊接著說:“向右轉!”同時要向左轉,這樣讓學生交替進行。如果某位學生出現錯誤,那就要為全班同學表演一個小節目,然后再繼續從發生錯誤的學生開始繼續游戲。這樣的反口令游戲可以讓學生對體育課堂有所改觀,并為課堂增添一抹亮色。
二、借助游戲教學,增強師生互動
在體育教學時,教師不僅要與學生對話交流,還需要和學生之間產生肢體上的交流。在現代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摒棄教師做動作,學生只要照做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師生得不到有效的互動交流,根據教學內容產生的互動不應只停留在表面,而是教師要更親近學生,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敬佩之感。因此,教師必然要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保持互動,而游戲教學的應運而生就恰好彌補了師生缺乏互動的不足,增強師生互動有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例如,在進行“一對多傳球”足球訓練時,教師可讓學生站成扇形,然后一名學生站在扇把的位置上,而這名學生就要進行一對多的訓練,把球傳給扇形位置的第一名學生,然后這名學生再將球傳回來,接著再傳給第二名學生,以此類推把球傳給最后一名學生。教師可以改變游方法,自己也可以加入游戲中。教師可以站在扇把的位置作示范也可以混在學生中間,同時要求原地傳球,接到球后不可停球,直接傳給下一位學生。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足球游戲可以激發學生對足球運動的興趣,這樣既增強了師生間的互動效果,又訓練他們不同方向和不同距離的傳球技術,并解決學生傳球不穩和不準的問題。
三、利用競賽游戲,點燃運動激情
如果教師可以在體育課堂上加入一些使學生產生刺激感的游戲,定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體育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入團體類競爭意識強的游戲,關鍵是讓學生能在體育運動中充分感受到游戲的快樂。在體育課上組織一些競賽類的游戲,目的是讓學生更好的融入課堂氛圍,始終本著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原則,并非一定取得好的名次,讓學生在競賽類游戲中探尋體育課堂的真正魅力。
例如,在訓練學生“短跑”能力時,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接力跑比賽,這不僅考驗了學生的運動能力,而且還要求學生有強烈的合作意識,可以起到多方面培養的作用。而想要達到教學效果,首先要對學生個體訓練,然后是對他們的合作訓練,再達到接力跑比賽的要求,應循序漸進進行。在完成單人和合作訓練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各自小組的人員和傳棒方式等進行有效的安排。通過這樣的游戲比賽形式,既能鍛煉學生身體素質,又能點燃他們對體育運動的熱情,進而更熱愛體育這門課程。
結論:
總之,游戲教學法在小學體育課堂上有著寬廣的應用前景,既可以解決學生感覺體育課堂枯燥無味的現狀,又可讓學生收獲體育運動的快樂。教師應針對班級學生的身體素質及學習特點為基礎,盡量選擇更適合小學生年齡段的游戲方式,采用游戲教學法來吸引學生興趣。尤其要在不斷實踐和總結經驗的過程中,優化和完善游戲內容,讓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不斷得到提高,為順利開展小學體育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慧麗.淺析小學體育教學中游戲化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12):111-112.
[2]張丹.游戲教學法運用于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的思考[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1(2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