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耀,白 璐,馬海亮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24)
沖孔機主要由運動平臺和沖孔單元組成,平臺帶動生瓷片快速、精確運動定位,沖孔單元完成沖孔。沖孔單元是沖孔動作的執行者,其機構如圖1所示,主要由單元架、驅動氣缸、導向機構、沖頭及凹模等組成。沖頭在驅動氣缸及導向機構的作用下與凹模相配合,完成生瓷片上微孔的沖切加工[1]。

圖1 沖孔單元結構圖
對于常見的生瓷片,一般采用直徑差為20μm的沖針與凹模(即:凹模孔比沖頭直徑大20μm),所加工孔質量良好,沖針壽命能達到150萬次以上,滿足用戶使用要求。
然而,隨著材料技術的發展,各種不同物理特性的生瓷片不斷涌現,近期某客戶提供了一種高彈性、高韌性的生瓷片,加工時孔邊緣有大量毛刺,不能滿足產品要求。后通過各種試驗并參考客戶生產線上同類進口設備,發現采用直徑差為10μm的沖針與凹模加工,微孔質量良好,但只加工十余萬孔后,微孔質量明顯變差,對比進口設備沖頭壽命差距明顯,設備還是不能正常進行生產,因此該高彈性、高韌性生瓷片的加工問題成為打孔機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成立QC小組,運用QC理論方法,通過現狀調查、目標確定、原因分析、對策實施、效果驗證等過程開展活動。
統計各次沖孔試驗數據,沖針壽命都在10萬次左右,與加工常規生瓷片時的150萬次壽命相比,相差甚遠(對比數據如圖2所示)。

圖2 沖針壽命現狀
顯微鏡下仔細觀察每次沖針失效后的狀態,發現每支沖針都是一側磨損的非常厲害,而另一側完好無損,且磨損的方向基本固定,均朝向設備后側。判斷認為:沖針壽命短的原因主要是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導致沖孔時沖針與凹模不同軸,發生“啃咬”,使沖針很快失效。如能解決“啃咬”問題,沖針壽命必將大幅提高,因此,本次QC活動的首要目標任務確定為解決沖頭凹模“啃咬”問題。
為了直觀判斷“啃咬”發生,對沖孔單元做了改進,將凹模座改為陶瓷材質,沖針和凹模只要不直接接觸,兩者之間就不導電。沖針與凹模分別引出一根導線接入PLC,用PLC的高速計數器來捕捉沖針與凹模是否有過接觸,接觸一次計數器數值加1,這樣就能將“啃咬”問題,轉化為直觀的計數器數值,便于判斷改進效果。
近、現代以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迅猛發展,極大地突破了人們認識和思維的局限性。尤其是現代地質學、巖石學、礦物學、晶體學等新興學科的誕生,使觀賞石不論從客觀的本體論,還是從主觀的認識論都有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在趨利性、功利性的經濟人的追逐中,也開始有了人性化的返璞歸真與反思。
確定目標任務、檢測方法后,從人、機、料、法、環五個環節,采用“頭腦風暴”方式,針對“啃咬”問題進行分析,最后制作“啃咬”問題原因“魚骨”圖,如圖3所示,為制定改進措施提供方向[2-3]。

圖3 沖針凹模“啃咬”原因魚骨圖
結合圖3,對各可能因素逐項詳細分析、驗證。限于篇幅,本文只列出主要影響因素的驗證過程。確定引起“啃咬”問題的主要因素為以下三種:沖孔氣缸及運動平臺振動、沖孔單元熱變形、生瓷片氣泡孔。
設備安裝自制的沖針、凹模接觸檢測系統后,開始沖孔,發現PLC計數器數值頻繁增加。觀察工作過程,沖孔時設備整體振動較大,振動源一個是運動平臺的高速定運動,頻繁啟動停止,另一個是沖孔氣缸的高頻動作。為了驗證兩個因素進行如下試驗。
試驗一:設備不夾持生瓷片,平臺不運動,排除平臺及生瓷片的影響。理論上沖針與凹模之間有10 μm的間隙,沖孔時兩者不應發生接觸,且手動使沖針上下動作,沖針確實不會接觸凹模。但氣缸驅動沖針重復進行沖孔動作時,觀察PLC計數器,數值頻繁增加,由此可證明,氣缸運動是引起“啃咬”的因素之一。
試驗二:設備不夾持生瓷片,使沖針插入凹模,驅動氣缸不動作,排除驅動氣缸及生瓷片的影響。運動平臺按照正常沖孔時運動,發現PLC計數器數值不斷增加。可證明平臺的運動,引起了沖針與凹模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使兩者接觸,也是引起“啃咬”的因素之一
消除振動因素后設備工作,沖孔單元驅動氣缸高頻動作,約每分鐘600次,幾分鐘內PLC數值沒有增加,工作正常,但隨著沖孔的繼續,氣缸缸體與活塞高頻摩擦會產生大量熱量,使氣缸溫度升高,在23℃室溫的凈化廠房中,測得氣缸溫度最高可達到41℃。氣缸固定在單元架上,兩者中間設置有玻璃纖維隔熱板,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氣缸與單元架之間的熱傳導,但沖孔約8 000次后,單元架溫度上升2~3℃。此時PLC計數器數值不斷增加,停止沖孔,在顯微鏡下觀察沖頭與凹模已明顯錯位,此時沖孔必將發生“啃咬”現象。為了確認溫度引起的熱變形原因,用壓縮空氣給單元降溫,幾分鐘后再次觀察,發現沖針已復位,沖針、凹模之間同軸度良好。據上述驗證過程,可確認沖孔單元熱變形是“啃咬”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瓷片作為客戶提供的被加工物料,在著手解決沖針壽命問題之初,并未予以高度重視,直到一次試驗中,新裝的沖針、凹模只沖了幾千次,孔質量已明顯不合格,沖針已損壞。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生瓷片各孔狀態,發現生瓷片上有一凹坑(如圖4所示,該凹坑由瓷片流延時漿料中氣泡產生),凹坑周圍有明顯的沖針金屬碎屑。分析認為:此次沖針損壞主要原因是沖頭沖到凹坑邊緣,使沖針受到徑向力而偏移,沖針直接沖到凹模上,發生金屬間的碰撞,導致沖針受損,由此可認為,生瓷片上的氣泡孔是導致沖針突然受損的主要原因之一。

圖4 生瓷片氣泡孔
4.1.1 氣缸及平臺振動的解決
氣缸的振動主要是運動活塞對限位墊的沖擊引起,試驗過程中,一方面減小活塞部分的重量,同時對通入氣缸的壓縮空氣進行適當節流,減小活塞的運動動量;另一方面,更換活塞限位墊材料,降低硬度,增強緩存效果,使活塞接觸限位墊的過程中,沖擊力減小。通過上述改進后,進行試驗一時,未檢測到沖針與凹模的接觸信號。
降低平臺振動方面,主要從調整平臺運動控制參數著手,通過大量試驗,優化運動參數,有效降低振動,且對運動平臺定位速度影響不大。進行試驗二時,未檢測到沖針與凹模的接觸信號。
通過上述措施,有效解決了氣缸及運動平臺引起的振動問題,雖對設備加工效率有一定影響(沖孔效率從“618孔/min”降低至“607孔/min”),尚在可接受范圍。
4.1.2 沖孔單元熱變形問題解決
針對沖孔單元發熱問題,首先對單元結構進行了熱仿真分析,了解了單元各部位的熱場分布,如圖5所示。然后,從降低熱源溫度、加強隔熱降低熱傳導、降低溫度敏感性等方面采取多項措施反復試驗,最終采取了更換單元架材料的方法,有效解決了沖孔單元熱變形問題。

圖5 沖孔單元溫度分布圖
沖孔試驗時幾乎觀測不到其變形,連續進行5萬孔試驗,未檢測到沖針與凹模的接觸信號。
4.1.3 生瓷片氣泡孔問題的解決
生瓷片氣泡孔問題,屬于生瓷片質量問題,發現該問題后,與客戶溝通,更換合格的生瓷片后,解決該問題。
各項對策實施后,為了驗證改進效果,進行了5根沖針的沖孔壽命驗證。
在沖孔驗證過程中,基本檢測不到沖針與凹模的接觸信號,統計各沖針沖孔次數(如圖6所示),均超過了目標值,實現了本次QC活動目標。

圖6 改進后沖針壽命
運用QC理論方法,通過詳細調查目前沖針壽命情況,把解決沖針與凹模的“啃咬”問題作為本次活動的主要方向,確定產生“啃咬”問題的主要因素,并采取相應措施,使沖針壽命顯著提升,實現預期目標。
此次QC活動的開展,也使小組各成員對QC理論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