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慶勇
隨著新課改地全面深入,對當前的教育教學帶來了方方面面的顯著影響,不管是教學方法的選擇,還是學習方式的確定都呈現出明顯的改變。當前,探究式學習方式在高中階段的數學學習中占據主導,易于學生主動接受新知,能夠促使其主動展開對新知的有效探究。針對數學學科中的探究性問題,浙江高考也給予了充分的重視,突出強調對學生探究能力的考查。所以,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推進問題情境創設法,使其更好地服務于高中數學教學。
一、實踐性——引導數學探究
在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長期以來,學生都未能表現出較高的積極學習狀態,導致這一現象的關鍵原因在于高中階段數學知識不僅量大,而且學習難度大,形成了極大的學習壓力。但是,如果可以在教學實踐中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或者為其呈現更豐富的感官體驗,通過充滿趣味性的實驗化解數學難題,不僅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夠對他們形成有力刺激,使其產生強烈地想要學好數學的愿望,以此促進數學學習的良性循環。所以,教師有必要在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引入實驗方式。
例如,在教學“利用二分法求解函數近似值”時,可以由師生共同組織數學實驗:首先,在一張紙上由教師寫下任一數字(0~100),然后由學生猜這個數字究竟是多少,而教師可以結合或大或小的提示,幫助學生縮小猜測區間,最先猜中數字的學生可以得到相應的獎勵。顯然這場充滿趣味性的數學實驗方式,能夠快速聚焦學生的注意和興趣,使其保持積極活躍的思維狀態,自然有助于提高數學學習效能。對于這一游戲而言,和二分法求解函數近似值的原理非常接近。透過這一游戲能夠使學生體會到二分法的思想,感受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實現事半功倍的教學實效。
二、遷移性——激活數學思維
數學知識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雖然教材中的知識點分別呈現于不同的章節中,具有明顯的獨立性,但是仍然不可割裂其間的內在聯系。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將新舊知識串聯在一起,以此完善系統的知識網絡。而搭建知識網絡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分析和對比,也需要對所學習的數學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不僅要促進學生的自主思考,也要使其自主發掘知識之間的邏輯關聯,進而才能架構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
例如,在教學“橢圓的幾何性質”一課時,可以這樣創設問題情境:問題1:取一段繩子,將其固定在紙張的同一點,然后套上鉛筆拉緊繩子進行移動,此時筆尖的移動軌跡是怎樣的?問題2:如果同一段繩子分別固定在紙張的兩個點上,而且兩點之間的距離不能超過繩子的長度,然后再套上鉛筆進行移動,此時筆尖的移動軌跡又是怎樣的?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通過已有的對圓的認知,有效拓展到對橢圓的認知,不僅可以在這一過程中自主建構橢圓的概念,還能夠了解橢圓在形成過程中應當具備的幾何條件,判定圓和橢圓的幾何條件之間是否存在關聯。這些知識的習得源于學生對舊知的層層挖掘以及延伸,這樣學生不僅可以保持積極活躍的思維狀態,也可以充分利用舊知完善對新知體系的架構,把握其間的邏輯關系,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深入理解。
三、階梯性——提升數學素養
在創設課堂問題的過程中,需要以淺入深凸顯階梯性原則,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從淺顯的問題著手,逐步展開深入探究,穩步提升數學思維能力,這一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吻合。所以,教師可以結合具有階梯性的問題串,為情問題情境的創設保障強有力的支持。
例如,在教學“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時,可以結合以下階梯式問題串:一位設計師設計了一幅精美的三角形圖案,其中鑲嵌了多個規格相同的寶石,第一層鑲嵌的寶石為一個,之后的每一層都比前一層增加一個,總層數為100層。在這個圖案中一共需要鑲嵌了多少寶石?1~99層需要多少寶石?從第1層到第n層需要多少寶石?這種具有階梯性的提問,可以使學生從簡單的問題著手,逐漸深入了解等差數列求和的計算方式,不僅有助于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能夠真正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為教師為學生創設了階梯性問題情境,因此,引導學生經歷了數學自主化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問題情境創設法在當前的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教學價值,不僅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其探究能力以及解題能力。所以,教師有必要在教學實踐中結合有效的教學策略,積極推廣問題情境法,使其更好地服務于高中數學教學,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