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金山區委書記 胡衛國
近年來,金山區高舉“三個百里”旗幟,聚焦“兩區一堡”戰略定位,以“三園”建設為抓手,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先后被評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被納入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區、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區、國家新型職業農民激勵計劃試點區、國家設施蔬菜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區建設,正朝著“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先行區”的定位不斷邁進。廊下鎮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堅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農業立鎮,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其成功實踐,為金山全區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范本。
錨定都市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根本方向,以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為契機,大力推進農業“接二連三”發展,努力釋放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美學價值。
做精一產。堅持大宗農業做大規模,持續推進水稻、蔬菜等規模化經營,引進了規劃面積2000畝、總投資12.8億元的九豐農業項目,建設全市規模最大的茄果類種植基地。堅持小宗農業做優品質,積極引導農民種植市場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特色瓜果、花卉、香料等經濟作物,在全市率先創建以“一葡二桃三莓四瓜”等優質瓜果為核心的區域公用品牌——“金山味道”,施泉葡萄、小皇冠西瓜、珠豐甜瓜、金山蟠桃等多次獲得全國和市級評比金獎。堅持新興農業做高價值,大力培育種源農業、智慧農業、裝備農業等新業態新模式,累積培育種養新品種40多個,其中羅氏沼蝦、黑毛豬、香料、鳳梨、草莓、杏鮑菇等已形成規模。
做強二產。聚焦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建設,重點引進凈菜配送、中央廚房、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項目,形成以鑫博海、銀龍蔬菜、融氏玉米油為龍頭的“三大核心農產品加工區”,成功創建本市首家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集聚農產品加工企業31家、實現年產值40億元。
做活三產。注重全方位發展、全域化布局、全時段開發,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成功打造“一帶一園五區”農業旅游集聚區,全域打響“金山如畫”文旅品牌,“花開海上”生態園、呂巷水果公園、中國農民畫村、廊下郊野公園、山陽田園、金山嘴漁村等成為滬上市民競相打卡的網紅景點。
深刻把握鄉村空間穩定、地位凸顯、功能復合這“三個趨勢”,全面做好“美環境”“種風景”“植文化”“增顏值”的大文章,努力以更加良好的環境吸引更多創新創業群體集聚,讓更多農村居民留下來、更多城市居民愿意去。
注重規劃引路。健全規劃體系,有序推進鎮總體規劃(2035)編制,率先完成村莊布局規劃,實現郊野單元(村莊)規劃全覆蓋。統籌村莊設計,推廣實行鄉村規劃師和鄉村建筑師制度,“粉墻黛瓦、小橋流水、枕水而居”的水鄉民居風貌不斷彰顯。
注重示范引航。堅持梯次推進,設立專項獎補資金,優先保證用地指標,梯次推進三批9個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基本實現一鎮一示范村。堅持分類打造,推動水庫村立足水資源打造“滬尚水鄉”,待涇村依托“花開海上”生態園發展鄉村旅游,山塘村聯合浙江南山塘村共建“明月山塘”,新義村探索開展“眾創入鄉”。
注重生態引導。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全面完成124個村的人居環境整治,完成8.5萬戶村莊改造,完成8萬戶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深化常態長效機制建設,在全市率先試點農村公路路長制,率先探索設立村級河長制工作站,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位居全市郊區農村垃圾治理測評第一。
牢固樹立“人民城市”的理念,把農民增收致富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目標追求,注重用改革創新的辦法,集聚和釋放人、地、錢等關鍵要素的價值,不斷夯實農民增收致富的基礎。
打開“地流通”渠道。做實“三塊地”改革,讓土地在流通中釋放價值。聚焦農用地,在全市率先發放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累計完成抵押貸款128筆、2.6億元。聚焦宅基地,在全市首創“確權不確房”模式,探索“自住一套+委托運營一套”的農民相對集中居住,農戶可一次性獲得委托運營租金約40萬元。聚焦建設用地,在全市率先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作價入股,盤活待涇村“點狀”土地99宗,實現村集體每年保底分紅收入200萬元,當地村民走上了“股金+租金+薪金+現金+保障金”的“五金”增收之路。
暢通“錢進村”渠道。堅持財政資金向“三農”傾斜,“十三五”期間安排鄉村振興資金430億元、年均增長25%,有效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深入開展農村綜合幫扶,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1.3億元,建設“造血”項目13個,實現困難農戶幫扶全覆蓋。加大金融支農力度,與5家銀行簽訂金融合作框架協議,量身定制46種金融服務項目,去年全年為農業企業擔保1.7億元、貸款4.8億元。
拓寬“人下鄉”渠道。引入“千里馬”,積極開展“人才下鄉”工程。引進的“開太魚”團隊打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都市休閑體驗生態農業,實現上交所主板上市。培育的“蘑菇小鎮”團隊,探索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工廠化生產雙孢菇模式,畝產值200萬元,是傳統種植的6倍。培育“田秀才”。加快建設全市唯一的國家新型職業農民激勵計劃試點區,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合作,累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382名,入選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范例。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郊區鄉村,金山鄉村發展已經具備了優勢凸顯的條件、擁有了乘勢而上的機遇、積累了蓄勢待發的力量。我們將扛起歷史責任、保持歷史耐心,準確把握超大城市鄉村發展的規律和特點,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抓好鄉村振興工作,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上海特征、金山特點的超大城市鄉村振興之路,為扮靚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底色增添金山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