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 文
上海都市現代農業(以下簡稱都市農業)探索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浦東開發開放和上海國際性大都市的崛起,上海的城鄉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為了準確反映農業發展的新趨勢,建立與國際大都市相配套、具有時代特征、上海特點的農業,199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上海農業由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轉變。
都市農業在國內外是一個熱門的話題,在各種研究和實踐中存在不同內涵的都市農業概念。例如:國外都市農業,有的界定為城市周邊以及間隙地帶的農業,是在非正式農用土地上的農業生產,其生產者大多是城市低收入的人群,其意義在于解決這些人存在的食物供給不足,營養缺乏問題。又如國內部分學者,從區別于大農區的農業以及新興產業成長的角度來定義,將都市農業主要限定為休閑農業和創意農業,在實踐中存在重文化休閑功能,輕生產經濟功能的傾向,有的甚至把都市農業等同于觀光休閑農業。
2012年4月26-27日,農業部在上海召開了全國都市現代農業的現場交流會,這是農業部第一次以都市農業為主題,專門向大中城市召開的一次現場交流會。時任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大會上強調,大力發展都市農業,推動城郊地區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
農業部都市農業(南方)重點實驗室落戶在上海交大,周培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從服務城市居民需求和推進都市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將都市農業的研究范圍定位在城市及其影響的周邊地區的農業整體,包括糧食、蔬菜、林果、畜牧、水產、花卉、休閑等農業產業。他們的團隊認為我國人均僅有一畝三分耕地,在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弱化都市農業的農產品生產。把鮮活農產品保障供給作為都市現代農業的主導功能,并不意味要排斥環境維護的生態功能和鄉野休閑的文化功能,而是把農產品生產作為主導功能,在此基礎上同時開發生態功能和文化功能,發揮都市現代農業的環境維護和鄉野休閑效應。
周培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認為,都市農業是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動的背景下,面對急劇增長的都市食物需求和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約束,通過科學規劃土地資源、合理引導產業布局,在都市周邊及其延伸地帶發展起來的,以保障城市農產品供給為主體,以維護城市生態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質為“兩翼”的,需求導向資本密集型農業宏觀生產結構和環境友好技術密集型農業微觀種養模式,是實現“四化”同步的典型代表。
上海的都市農業發展是很好的,近幾年上海都市農業發展指數在全國35個大中城市中排名一直名列前茅。
廊下是一個農業小鎮,人口只有3.1萬人,加上外來的新廊下人也僅3.8萬人左右。面積46.87平方公里,折合成土地是7萬畝地,基本形成了萬畝糧田、萬畝菜地、萬畝林地、萬畝郊野公園的空間布局。廊下是上海唯一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是上海市第一個開放的郊野公園,是上海光明“致優”鮮奶的奶源基地,是上海地產蘑菇和生菜的重要基地,并形成了以博海集團為代表的中央廚房集聚區和以農科院基因中心為代表的種源農業集聚區。
2003年8月,金山區委、區政府選擇廊下鎮建設金山現代農業園區,要把廊下打造成現代農業示范區、上海新農村的示范點。那時候的廊下我們稱之為金山的“西伯利亞”,是最窮也是最偏僻的一個小鎮,都市農業的基礎條件很薄弱。
2003—2006年,廊下受到市委、市政府聚焦和關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民集中居住等工作做得風生水起,后來又因為某些原因,園區建設工作停了下來。區委區政府對廊下的發展進行了深度的思考和討論,到底廊下的農業還搞不搞?是不是繼續搞服裝廠?還是搞其他的產業?后來咬咬牙,決定還是搞農業。
回顧這段經歷,我們覺得那時候區委、區政府決定把廊下仍舊作為金山現代農業發展的示范區,廊下的目標定位還是發展都市農業,這個決策是非常正確的。
2007—2009年,金山區對現代農業園區管理又作了體制和機制的創新,現代農業園區管委會和廊下鎮黨委政府合署辦公,建立了“鎮區合一”的管理體制,并成立了金山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發展有限公司,鎮黨委書記是園區管委會主任、董事長,鎮長是園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總經理,用“三位一體”的領導機制來統籌現代農業規劃建設管理和鎮區各方面的工作。那時候又提出了農業要做好“接二連三”的融合發展,農業作為一產,“接二”就是要接到精深食品加工業,“連三”就是要連到現代農業服務業和鄉村休閑旅游業。在產業布局方面,我們規劃了“三、二、一”的空間布局,目標要建設“三個產業集聚區”,即中央廚房集聚區、鄉村休閑旅游集聚區和種源農業集聚區;又建設了“兩條產業帶”,一條是以蟠桃為主的金石公路兩側的經濟果林帶,第二條是以蔬菜為主的金廊公路兩側的蔬菜產業帶;還要建成“一個糧食基地”,是全程機械化萬畝糧食生產基地。廊下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徑是“接二連三”融合發展,產業布局是“三、二、一”的空間布局,運行管理是“鎮區合一”的體制和“三位一體”的機制。
對于廊下這幾年的發展成效,我認為2007年金山區委、區政府對廊下現代農業的定位、管理機制和體制上的創新突破是至關重要的。廊下經過近15年的穩步發展,我們深刻體會到上海鄉村地區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是有前途的,因為我們背靠大上海人財物,坐擁長三角大市場,人們對高端農產品和健康食品的需求和休閑體驗旅居的需求在不斷增長。因此,我們非常有信心,在全面鄉村振興戰略和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支撐下,在擴大內需為戰略支點的新發展格局下,大都市周邊都市農業是大有可為的。
我認為都市農業可以分成兩種農業,一個叫“市長農業”,是保城市供給、是戰略的物資,是為“吃飽”服務的農業;另一個叫“市場農業”,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生產什么,這個叫賺錢的農業,是為了“吃好”服務的農業。
“市長農業”就是市長要求我們的“菜籃子”“米袋子”等為城市保供給的農業。這個農業需要我們政府的介入或者政府的統籌安排和資金支持,既要確保它的產量,也要確保它的質量,還要確保可持續穩定生產,是政治任務。就像習總書記說的,飯碗要端在自己的手里。這些方面的工作廊下始終不敢怠慢,沒有放松。比如,萬畝糧田、萬畝菜田、最大年產8萬頭的養豬場、擁有6000頭奶牛的荷斯坦奶牛場就在廊下。我們認為作為一個農業鎮或者鄉村振興示范鎮,應該要花大力氣把這些基礎性、戰略性的工作做好。
都市農業另一個重要功能是要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一是對健康安全的農產品和美味食品食材的需求;二是對生態環境、休閑旅游的追求。收入提高了、城市化提升了,人們的食品消費觀念、消費方式和消費結構都會不斷發生新變化,將更加追求健康、營養、方便、安全的食品。
因此,廊下發展“市場農業”首先考慮的就是發展食品產業,在2007年就提出來要做精深食品加工業,推動“穿在廊下”到“吃在廊下”產業轉型,核心環節是要發展“中央廚房”產業。因為“飲食外部化”后,在家做飯的次數會越來越少,原先從農貿市場買菜到家庭烹飪的簡單飲食模式將被打破,這種趨勢會產生食品多級加工、標準化烹飪、食品營養保健和配送物流等產業主體。這些產業主體應該是未來都市農業的新型產業主體。
目前,廊下已經有三十幾家食品加工企業,已形成了“中央廚房”、休閑食品、調味品等多個產業業態,這些年上海市民吃的許多食品食材都來自廊下。比如市民喜歡的色拉菜,上海90%的地產色拉菜是廊下生產的;許多美食廣場和團膳食堂的成品和半成品菜是廊下加工配送的;從上海出發的高鐵上的盒飯是廊下供應的。
廊下“中央廚房”產業能夠快速發展起來,也主要得益于上海大都市的快速發展,和市民對健康安全、美味便利的食品食材的大量需求。比如廊下的博海集團,在2007年籌建成“中央廚房”的時候,還是一個小企業,但趕上了2008年世博會,這幾年又趕上了進博會,目前在崇明做花博會的園區餐飲保障供給。可以說,三個博覽會支撐起了博海集團的快速壯大,使之成為了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發展“市場農業”要注重融入上海和長三角大市場,要以市場為導向,才能做大做強“市場農業”。
在西方經濟文獻中沒有農業現代化,只有農業商品化的概念。所以很多專家認為,農業現代化的實質和核心是商品化,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力量是市場,要圍繞農業生產形成各種涉農產業,在商品交換條件下構成現代農業的分工體系。在市場條件下,農產品加工的營銷體系是核心環節,關鍵要把產品變商品,商品變錢,變錢了以后再投入,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所說的農產品不加工等于“兩手空”,就是這個道理。“市場農業”的培育和壯大是都市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不管是“市長農業”,還是“市場農業”,規劃是發展的龍頭,是“牽一發動全身”的關鍵。產業結構調整、產業政策出臺、市場供求變化都需要不停地調整鎮域單元規劃和修編各類專項規劃。要以鎮域為單元盡量做到多規合一,項目在規劃時做到了“落圖見地”,在實施中才能達到“落地見效”。
上海是資源緊缺型城市,特別是建設用地的資源已經快到“天花板”,所以鄉村地區特別是農業地區,在規劃時一定要考慮貢獻出建設用地。上海要發展,建設用地一定是向城市和工業區集聚,鄉村地區的零星建設用地,特別是低效的、有污染的。198的建設用地,一定會通過減量化手段來支持、支撐城市的發展和工業區的發展。城市是“發動機”和“印鈔機”,鄉村作為“穩定器”和“壓艙石”,一定是大面積布局耕地、基本農田或者林地、河湖等生態用地的。這是經濟發展的規律,也是優化城鄉空間,高效配置資源的必然要求。
廊下在2006年第一輪規劃的時候,發展的藍圖看上去是非常宏偉的。在集建區,工業區規劃了4平方公里,鎮區規劃了2.4平方公里,在郊野地區也布局了很多其他建設用地。現在我們把集建區調整到3.2平方公里,把建設用地的指標貢獻出來。
廊下定位發展都市農業,我們需要的是糧田要成片、菜田要成片、林地要連片、郊野公園要連片,這些農用地、生態用地才是我們需要的。這些想法的實現都需要規劃的調整和引領,所以空間優化和資源配置在鄉村地區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廊下這十幾年的發展得到了市規資局的大力支持。廊下郊野公園是上海市首家開園的郊野公園,郊野公園開園的條件是198建設用地要減量化。廊下是金山第一個試點單位,騰出了600多畝建設用地,把存量的建設用地變成了現金,我們再把各個村的錢集中到聯村發展公司,投資建設工業區的“中央廚房”。通過招商引資,村集體經濟組織就可以通過“建物業收租金,興產業有稅金”的途徑,實現保值增值,增收致富。
廊下對規劃引領的理解有三句話:第一句話是在空間優化中尋找價值;第二句話是在空間設計中提升價值;第三句話是在項目統籌中創造價值。因為多規合一的規劃優勢,各個委辦局的專項規劃都能夠在廊下鎮的單元規劃里落圖,那么各類項目就會優先支持在廊下落地。不然有河沒橋,有了橋沒路,所以說規劃引領,多規合一是非常重要的。
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簡單地說就是實現種養結合,做好循環農業。這樣既控制了農業的面源污染,又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是都市現代農業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
大家都希望現代化農業畝均產出率高,勞動生產率高,投資回報率高,但是建立在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消耗大量水資源、土地資源的基礎上來創造財富,是不可持續的。因此,我們一定要提高資源利用率。比如,廊下最典型的聯中蘑菇產業,它的畝均產值可以達到200萬/畝,勞均產出率可以達到80萬-100萬/人,投資回報率可以做到約40萬/畝,這“三高”的背后更重要的是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非常充分。
聯中食用菌合作社把稻草、麥稈和難以處理的來自養雞場的雞糞經發酵成為蘑菇的培養料,種上蘑菇的菌種,拉進工廠化菇房,調配好菇房的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就可以天天采收蘑菇。3噸稻草、麥稈加上2噸雞糞發酵形成的培養料可以種出1噸蘑菇,1噸蘑菇最低產值有1萬元,剩下5噸有機肥可以直接還田種瓜種菜。
這種資源循環利用的模式,我們現在已經推廣給傳統菇農,每戶菇農投資500萬元,每年產值500萬元,每年夫妻兩人賺到的凈利潤可達50萬。我們稱之為“三五牌”致富模式。
我們覺得蘑菇這個產業的前景非常好,一是目前上海市場每年銷售蘑菇7萬噸,廊下只占了1/7,明年預計占到2/7的量,市場前景發展空間還很大。二是蘑菇產業不爭地、不爭糧、不爭水、不爭肥、不爭資源,但是很“爭氣”,是“五不爭、很爭氣”產業,土地產出率高、勞動生產率高、資源利用率高、投資回報率高,所以又叫“四高”農業。
我們在建的最大年產8萬頭的養豬場,豬糞豬尿可變成沼氣、沼渣、沼液,可供1萬畝蔬菜作肥料。有了養豬場就相當于有了免費的肥料廠,種菜成本會降低,處理廢棄物的成本也會降低,還有農藥化肥用量也會減少,農產品的品質、土壤的品質都會提升。通過樓房養豬和萬畝菜田兩個產業融合,打造規模化種養結合、農牧資源循環利用的生態農場。
作為大都市周邊的農村地區,上海整個城市發展這么快、人口這么多,環境壓力實際上是非常大的,生態底板也非常脆弱。如果我們為了賺錢,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都市農業,那么是得不償失的。所以都市農業的發展一定要貫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特別是對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應該要提上議事日程,各級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這是關系都市農業長遠發展和城鄉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種源農業就是指種子種苗產業。對上海來說,這個產業非常重要,也是一個新興的產業。每一個新品出來就要要配套新技術,推廣的同時也要跟進培訓,那么農民才能學會怎么種、怎么養,良種和良法要配套。種源農業發展的同時,與之相配套的現代農業的技術體系和推廣培訓體系也會更加完善、更加強大。
我覺得種源農業在上海是非常重要的,應該是發展新格局下都市農業的新高地。上海市非常適合做種源農業,上海是綜合科研能力很強的一個城市,和世界的接觸和全國的交流非常密切,上海的經濟實力和市場化程度也非常高,有條件也有基礎研發種子種苗產業。國家把種業作為農業的“芯片”來加以重視,防止農業被“卡脖子”,上海理應作出引領創新和作出新的貢獻。
廊下經過十多年的探索,種源農業的發展也積累了許多有前景的產業,基本形成了植物組織培養,奶牛胚胎繁育,水稻、蔬菜、蘑菇、魚蝦育種一體化的種源農業產業體系。比如,光明集團在廊下的荷斯坦奶牛場,既是上海“致優”鮮奶的奶源基地也是國家級母奶牛保種供種基地。再如,農科院基因中心羅利軍教授的團隊在廊下花了10年的時間,培育出“八月香”節水抗旱稻,像種麥子一樣種水稻,既環境友好又節能減排,可以節約50%的水、30%的肥、33%的農藥,減少86.7%的甲烷排放。同時,基因中心又培育了許多生菜的品種,目前正在探索“菜-稻-菜”的茬口搭配,畝均產值可以達到萬元,畝均的資源消耗可以減少1/3。羅利軍教授利用節水抗旱基因育成的各種水稻,在全國已經推廣了11.9億畝,創造了1680多億元的財富,去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還有,和上海海洋大學合作的申漕基地,主要研發羅氏沼蝦、南美白對蝦等品種;廊下有世界上最大的鳳梨組織培養基地——比利時EP公司;在食用菌產業已經有了許多自主產權的品種,今后世界一流的海鮮菇和杏鮑菇的種質資源和研發應該在廊下;廊下也是上海農科院作物所選育園藝作物的合作基地,等等。
種源農業一定是上海要重點扶持的產業。一旦某個種子種苗選種育種有了突破,與之配套的現代農業的技術體系、推廣體系、培訓體系都會建立起來,服務全國的能力就會提升。
上海是一個科創型的城市,特斯拉可以科創,芯片可以科創,新能源可以科創,上海農業應該也走在科創的前列,一個重要的突破口就是種源農業的科技創新,久久為功,成就上海都市農業的“上海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