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 潔
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如何讓科研和生產無縫對接,真正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曾被譽為上海市“西伯利亞”的偏遠郊區廊下鎮,作為金山區現代農業園區秉持“科技興農促產業 人才集聚謀振興”的理念,近幾年邀請各路農業“大咖”扎根廊下,搞試驗田、做種苗農業、產新品蔬果、發展農旅結合,走出了一條以農業振興鄉村的新路。
去年8月下旬,廊下產“八月香”大米賣出了每斤16元的高價,當天2萬斤大米被售空,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平淡無奇的農產品賣成限量供應的“奢侈品”?這還得從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教授的團隊扎根廊下的故事說起。1961年出生的羅利軍,2001年被上海農科院“八顧茅廬”,從中國水稻研究所引進過來。他是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兼中心主任、博士、研究員、華中農業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才。他長期從事水稻遺傳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先后主持國家“863”項目、國家“973”項目、國家“948”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攻關專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上海市科委、農委重大項目及美國洛克菲勒基金和比爾蓋茨基金項目。
羅教授的團隊有十幾名科學家經常住在廊下潛心研究土質、培育品種,去年,還專門在廊下搭建了田間大棚,為的就是給新品種水稻“八月香”做“CT”,機器的學名叫“田間作物高通量表型監測系統”,這也是全國首次大規模使用“水稻CT”。科學家和高科技相結合,探索出更加本土化的農業解決方案是農業發展的必然之路。
牛博士葡萄種植基地在金山本地十分有名氣。基地有著一連串“國字號”頭銜,比如教育部高等農林院校試點實踐基地、科技部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創業鏈實施基地、上海市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示范基地等。基地農業科技含量高、科普元素足,也是上海青少年活動實踐基地的科普實踐基地,為全市中小學生普及農業知識。牛博士,全名牛慶良,是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研究員,上海市瓜果產業技術體系種苗專業組組長等。曾獲上海交通大學SMC優秀青年學者(2008)、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2009)等稱號。食客們都說,每年夏天就只認準牛博士品牌的葡萄,不管什么品種的葡萄,果穗適中、果粒飽滿、果粉濃厚、香氣四溢,保管是又甜又好吃。
你肯定聽說過“馬陸”葡萄或者“施泉”葡萄,但是你不一定知道“駱軍”這個人。他曾先后參與了上海名牌產品“馬陸”葡萄的研發與種植,也是金山區第一批將葡萄種植技術推上規模化和品牌化道路的研發人員。他和他的太太張學英同在農科院工作30余載,兩人曾多次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等多項農業方面的獎項。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對農科院研究員夫婦在廊下中華村的果蔬實驗基地里種植了十多年的葡萄。這個果蔬實驗基地還有10多位駱軍夫婦的同事,一同“用心”照顧這里每一寸土地上的果實。每年全國各地的果農都會慕名來此討教種植技術,基地堅持分文不取且傾囊相授,還會定期做回訪,手把手教果農。
廊下除了農業方面頂尖的科學家,還有一批“土專家”。他們雖然沒有科學家的偉大學術成就,但是他們卻在幾十年的人生閱歷中積累經驗,成就農業夢想。全國勞模陳林根就是典型人物代表之一,他是上海聯中食用菌合作社負責人,聯中合作社是本地最大的食用菌企業先后實現了規模擴張、產業升級、文化注入“三級跳”,創造財富惠及百姓。同時,聯中蘑菇也是上海市農科院的實驗基地,2019年還被評為全國百強農民合作社。陳林根2010年開始在廊下種植傳統菇棚蘑菇,隨著市場需求量加大,合作社負責人陳林根著魔似得四處求學,最終在農業大國荷蘭找到了“解藥”。在廊下鎮領導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聯中蘑菇斥資2億元人民幣,打造雙孢蘑菇工廠化種植,2018年聯中蘑菇又投資1.6億開發二期項目,自此聯中蘑菇成為名副其實的“一條龍”生產的“蘑菇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