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潔 張 婷
廊下鎮黨史學習教育工作啟動以來,堅持深學細悟、抓好學習宣講,堅持實事實辦、抓好專題實踐,通過將文物史料編寫成好教材,將先進模范培訓成好教師,將紅色陣地打造成好教室,精心組織、狠抓落實,“月月有活動、周周有宣講、時時在實踐”,著力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高質量、有特色、見實效。
老黨員張友珍是廣陳鎮的“五老”團隊先進代表(即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而者舍文創工作室位于南山塘老街上,緊挨著百年山塘橋和毗鄰黨建展示館。這條老街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在這舊址上又修建了老物件展示館,館內琳瑯滿目的老物件和舊史書籍吸引了不少人的駐足。黨史學習活動以舊址遺跡作為黨史“教室”,以文物史料作為黨史“教材”,讓模范成為黨史“教師”,真正做到“沉浸式”學習體驗,凝心聚力營造黨史學習教育濃厚氛圍。
廊下鎮在開展宣講時,內容上注重挖掘、用好身邊的紅色資源和身邊的先進典型,如廊下小學的方正之、張鮮軍的故事,英雄的山塘系列故事,以及身邊的樂善好人等故事,同時注重融入版畫、剪紙、土布、鈸子書、音樂快板等特有的文化載體和文藝樣式。開展長三角“田園五鎮”青年演講大賽和田園五鎮紅色黨史學習教育紅色景點主題尋訪實踐活動,講好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故事。
組建“耕讀講堂”“祖輩課堂”等6支鎮級宣講團和14個村級宣講團,邀請優秀青年、退休阿姨、退伍軍人等身邊的“小人物”,形成200余人分層分類講好黨史故事的大隊伍。截至5月中旬,鎮級宣講團共宣講24場次、覆蓋人群3500余人,村級宣講團共宣講109場次、覆蓋人群3300余人。
陳保良、孫麗娟、楊立平、朱俊華等一批優秀宣講員通過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學習心得把黨史故事講給群眾聽。南山塘退休老書記張在明和北山塘第一書記楊立平一起“在老街上講黨課”,從“金山、平湖歷史上第一位共產黨員的故事”講起,聆聽老街村民對老街發展的意見建議,與兩地村民抱團學黨史、抱團悟思想、抱團謀發展。
整合各類資源,充分運用好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站、點)以及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站、點)和社區內學校、群團組織等陣地資源、抖音及微信等全媒體資源的“小平臺”,深入群眾“最后一公里”,將宣講送到宅基頭、企業里、學校里。
在“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確定上,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導向,以整改為導向,將鎮2021年重大工程及實事項目納入“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項目清單,借力群團組織、“兩新”組織、區域化結對單位資源,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推出重點民生項目,以服務、項目、需求“三張清單”為抓手,推動形成村居重點民生項目,最終共梳理形成“我為群眾辦實事”重點項目清單43個。
在推動落實上初見成效。緊緊圍繞“我與群眾面對面”等7個方面開展活動。在“我是黨員志愿者”活動中,各基層黨組織黨員積極參與疫苗接種志愿服務累計107人次;“我為群眾解難題”活動中,廊下居委會通過調研走訪,了解到廊下大街多個弄堂缺少晾衣架及路燈,于是第一時間聯系施工隊予以安裝,切實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數。積極聯動各方資源抓整改,發揮駐村指導員力量,認領“參與環境整治,改善人居環境”“技能培訓促就業,技能提升促增效”“修建村內四好公路,改善村民出行條件”等黨群微實事,通過走訪慰問、點亮微心愿等,以實際行動呼應群眾的“急難愁盼”,切實將組織優勢轉化為資源優勢。山塘村邀請鎮市場監管和食安辦等相關部門聯合協調山塘小集鎮流動攤位食品安全辦證事宜,持續提升明月山塘景區品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