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彭師華 趙亮亮 王小毛
(四川鑫和礦業有限責任公司)
阿加隆洼金礦礦位于華南板塊松潘—甘孜活動帶西緣的義敦火山島弧帶與巴顏喀拉弧后盆地之間的甘孜—理塘縫合帶中段[1]。屬于義敦—香格里拉Au-Ag-Pb-Zn-Cu-Sn-Hg-Sb-W-Ba成礦帶,甘孜—理塘Au-Cu-Ni成礦亞帶。區域內主要地層是由早期環境形成的卡爾蛇綠巖組、晚期洋脊—洋導過渡環境形成的瓦能蛇女鹽組和巖屑石英雜砂巖、大理巖、結晶灰巖、白云母石英巖等5類外來巖塊構成的晚三疊曲嘎寺組蛇綠混雜巖(T3q)。區域內斷裂構造十分發育,南北向、北西向、北西西向和北東向均有表現,其中,南北向構造形成較早,其它方向構造形成稍晚并切割南北向構造。甘孜—理塘縫合帶已發現一批金、銅、銀、汞、鉛、鋅、銻、鐵、錳等礦床(點);區域內典型金礦床還有嘎啦金礦、雄龍西金礦、日乃金礦、梭羅溝金礦。
阿加隆洼金礦區位于金廠溝向斜西翼的三疊系曲嘎寺組蛇綠巖混雜巖中[2],其礦體受南北向亞火—卓西斷裂的北東向次級斷裂帶(F9)控制(圖1)。曲嘎寺組地層為一套淺變質碎屑巖和火山沉積巖,主要巖性為基性火山巖、凝灰質粉砂巖、泥灰巖及巖屑砂板巖,炭質千枚巖等,該地層是區內重要的礦源層和含礦層位[3]。
礦區最主要控礦構造為F9斷裂帶,它是由一組斷層組成,其中F9-1、F9-2為該斷裂帶的上下盤斷層,斷裂帶內見F9-3、F9-4、F9-5斷層,近乎平行展布,已知礦體均分布都在該斷裂帶中。斷裂帶傾向為110°~135°、傾角為60~85°(平均70°),長度約為2.8 km,寬為100~460 m,北窄南寬,呈掃帚狀,具壓扭性特征;沿該斷裂帶發育有角礫巖、斷層泥、千糜巖、構造碎裂巖及構造擠壓透鏡體。F9斷裂帶嚴格控制著阿加隆洼金礦所有金礦體的形態,是礦區主要導礦和儲礦構造。
區內廣泛分布印支期基性巖漿巖。巖漿活動方式以噴溢為主,侵入次之。礦區主要巖性為玄武巖和輝綠巖等,印支期的火山熱液活動與本區金成礦直接相關;其中:輝綠巖脈體呈透鏡狀沿F9斷裂帶侵入,走向與斷裂帶一致,且多形成斷層泥或碎裂狀輝綠巖。輝綠巖脈為本區重要含礦巖石,也是重要找礦標志。

阿加隆洼礦區共圈定5個金礦體,編號為Ⅰ-1、Ⅰ-2、Ⅰ-3、Ⅰ-4、Ⅰ-5,其礦體均為15線以北,15線以南無礦體。其中Ⅰ-2礦體規模最大,Ⅰ-2礦體形態呈似層狀,局部見夾石,其分布于F9斷層破碎帶的F9-5~F9-3,礦體出露長約為930 m,控制最大延伸為125 m,礦體平均厚度為8.57 m、平均品位為3.04×10-6,礦體總體產狀為122°∠65°,含礦巖石為碎裂狀變質砂巖、板巖、蝕變輝綠巖、千枚巖、糜棱巖等,頂底板圍巖為變質砂巖、輝綠巖等。阿加隆洼金礦床從走向上看,從北東至南西埋藏逐步變深,7線以北在地表出露,在7線以南至15線為隱伏礦體,礦體側伏角為50°。
阿加隆洼金礦礦石結構為變余砂狀結構、泥膠結構、微晶—隱晶結構和黃鐵礦裙帶結構等。礦石構造為塊狀、角礫狀、浸染狀、網脈狀等。礦石中金礦物主要為自然金,金以微細浸染狀產出,粒度細小,一般粒徑小于0.005 mm(占84.1%),偶見明金,粒徑為0.01~0.2 mm[4]。金的賦存狀態以硫化物包裹為主,占總體的62.55%~86.11%,一般在80%以上。其中硫化物中金主要賦存于黃鐵礦、毒砂中,其中毒砂包裹金占13.2%,黃鐵礦包裹金占68.0%。
阿加隆洼礦區位于1/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編號As65(元素組合Au、As、Hg)中,異常走向北北西,面積為2.5 km2,Au豐值為47×10-9,異常強度高,具有明顯濃集中心和濃度梯度,成礦條件有利;經1/2.5萬土壤測量在已知礦帶展布地段勾勒出1條長大于1 500 m(南段未封閉),寬為200~400 m的Au異常圈。Au異常面積為0.4 km2,元素異常組合為Au、As、Sb、Hg,各元素異常套合較好,異常面積相對大小As>Hg>Au>Sb,異常峰值Au為926×10-9,As為4385×10-6,Sb為為58.25×10-6,Hg為2 895×10-9;平均值:Au為145.6×10-9,As為207×10-6,Sb為21.06×10-6,Hg為273×10-9[5]。通過平面對比,已發現礦體均位于以上2種異常的北段,2種異常南段地表還未發現礦體,因此推測該異常南段存在盲礦體的可能。
其中,1/2.5萬土壤測量中的吸附汞異常在7線以北,與已發現的礦體套和性很好,根據前期成礦規律總結,該汞異常能夠很好地反應構造破碎帶或構造破碎帶控制的礦帶、礦(化)體。由于汞異常從7線向南延伸至67線,并在15~27線深部新發現一系列的金礦體(盲礦),礦體與異常在平面套和較好,因此推測該7~67線區域存在盲礦體的可能。
阿加隆洼金礦南段位于激電D5激電異常中,6%等值線覆蓋面積約0.06 km2,異常走向北西和北東向,異常形態不規則,為長條帶狀,長為260~530 m,寬為70~120 m。異常區內有5個高值異常區,異常最高值為44.8%,一般值為6%~12%。異常區為低阻異常區,視電阻率值為7~318Ω.m。視極化率異常北西側陡傾,南東側變緩,推測異常區內有5條極化體,長度為260~530 m,極化體頂部埋藏深度為30~60 m,向下延深為100~600 m,極化體為延深較淺的厚板狀體,推測極化體走向北東和北西,傾向南東和北東,傾角為60°~75°。異常區出露有輝綠巖、變質砂巖、玄武巖、板巖、炭質千枚巖、破碎帶和氧化礦體。物性測定輝綠巖、變質砂巖、玄武巖、板巖為低極化高阻體,炭質千枚巖為高極化低阻體,推測北西走向的高極化低阻異常為炭質千枚巖所產生。
經在阿加隆洼金礦南部的7線、23線、43線、55線附近進行激電中梯度測深,每一條激電測深剖面的低阻高極化異常特征明顯。激電測深剖面上的激電異常主要為高視極化率低視電阻率的多金屬硫化物和炭質千枚巖所產生,局部地段為礦(化)體所產生,推測礦體埋深100~600 m不等。
通過在15~27線的深部鉆孔驗證,在4 300 m標高附近新發現一系列的金礦體,該系列金礦體標高比北段礦體標高均低150~200 m,礦體連續較好、厚度較大、品位較高。因此,在7~55線間深部具有較大的找礦潛力。
阿加隆洼金礦床南段的化探異常、激電異常的面積較大、異常值較高,且套和性較好,同時2種異常均處F9斷裂帶中的曲嘎寺組蛇綠巖中,與北段已發現礦體的地質、構造、物化探異常極為相似,且前期在15~27線深部開展深部異常驗證探礦工作,已新發現一系列盲礦體,且礦體在走向和傾向上延伸(深)較穩定,品位變化小。因此阿加隆洼金礦床南段的深部找礦潛力巨大,遠景預測金金屬量在20 t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