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青 張丹丹 余 璨 王文麗 何冬梅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昆明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南某錫銅礦是以坑下礦脈開采為主的大型采選聯合礦山,開拓系統為平硐、盲斜井聯合開拓為主。礦區內礦體主要賦存于巖體接觸帶及斷裂構造旁側,礦體及圍巖穩固性較差,故礦山采場穩定性問題突出[1-3]。礦山原采礦方法為淺孔留礦法,具有采準工程量小、回采工藝簡單的優勢,但地壓問題突出且采礦損失率大[4-8]。此外,礦區深部賦存部分傾斜—急傾斜厚礦體,在采礦過程中,急傾斜厚礦體的鑿巖、爆破、支護、礦石搬運等工作多是在大面積暴露的頂板環境下實施,采場內工作環境差,作業人員安全保障較低。此外,傾斜—急傾斜厚礦體的頂底柱高度、采場寬度等參數難以控制,兼之礦體厚度較大,會造成頂板暴露面積過大,同樣無法保障中段、采場等地下構筑物的安全,并造成礦石的不必要損失。因此,為保障云南某錫銅礦礦山持續穩定生產,亟需對原采礦方法進行改進。本項目根據礦體賦存條件,結合開采技術條件,進行采礦方法優化研究,以期提高礦山生產效率。
云南個舊某錫銅礦位于個舊馬拉格礦田北緣,礦化與巖漿活動、斷裂活動及巖漿期后熱液活動的赤鐵礦化、褐鐵礦化、鐵錳礦化關系密切,發育多種礦(化)體:層間氧化礦主要賦存于中三疊統個舊組馬拉格段三段~四段(T2g24~T2g23)層位接觸的剝離帶內;氧化錫鉛礦賦存于斷裂構造及旁側的灰巖與白云巖互層部位;硫化錫銅礦主要賦存于花崗巖與碳酸鹽巖接觸帶附近。礦體多呈似層狀、透鏡狀及豆莢狀產出,厚度變化較大(0.1~19.7 m),厚度大于15 m的厚礦體占礦區35%以上(表1)。礦體產狀變化較大,走向呈近SN向、NE向、NW向,傾角多集中于45~68°。礦區內礦石為含錫氧化礦和含銅硫化礦2類,主要礦物為褐鐵礦、錫石、方鉛礦、水錳礦、電氣石等。

?
礦區內礦體均位于當地最低侵蝕基準面(1 320 m)之上,大氣降雨為地下水主要補給,水文地質條件屬基巖裂隙水直接充水的簡單偏中等類型,隨著礦山開拓系統范圍的擴大,地表溝水下滲補給面積增大,導致地表水滲補補給量增大,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性隨之變化。此外,礦區開采工程地質條件較好,礦體頂底板及井巷圍巖以堅硬巖組為主,較為穩定,但礦區內不良結構面較為發育,兼之礦(化)體多賦存于斷裂破碎帶之上,工程條件隨之變差。隨著礦山開采面積的不斷擴大,地下采空區不斷增多,礦山開采活動可能誘發采空區變形塌陷、地表滑坡、地裂縫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在暴露面積較大的斷裂地段可能誘發冒頂、側壁塌陷等工程地質問題。
采礦方法選取受礦體空間形態、厚度變化、傾角及圍巖等條件的限制。由表2可知,淺孔留礦法多適用于薄礦體開采活動,且要求圍巖穩固性好。前已述及,云南某錫銅礦礦體厚度、傾角相對較大,當礦山利用該方法進行開采時,將面臨采礦損失率高、安全性差的問題,故單一的淺孔留礦法無法滿足礦山開采實際。結合類似礦山開采技術條件及采礦方法實踐,在沿用礦山已有淺孔留礦法的基礎上,同時采用有底柱分段崩落法[9-10]、全面采礦法[11-14]進行開采,3種方法的適用條件及優劣勢詳見表2。

?
淺孔留礦法主要用于開采4號、12-3號厚度小于6 m的礦段,礦塊沿礦體走向連續布置,礦塊長度50 m,寬度為礦體水平厚度,4號、12-3號礦體中段高度分別為45、50 m,礦塊間柱6 m,頂底柱高6 m。中段運輸平巷沿礦體走向用沿脈裝車方式布置于下盤,在運輸大巷向礦體下盤開掘采場溜井,并在脈內回風天井豎直方向每間隔5 m布置聯絡巷道通向采場。在電耙道內向上開掘斗頸,斗間距6 m(圖1)。

回采則采用YT-26型鑿巖機淺孔落礦,爆破則選用起爆器+電磁淚光直接引爆導爆管的方式起爆,每一循環爆破結束后,局部均衡放出崩落礦石量的30%以確保采場內鑿巖高度2~2.5 m的空間,最后用2DPJ-30型電耙絞車耙至采場溜井,并下放至中段運輸平巷裝車外運。采用該方法進行開采的技術經濟指標詳見表3。

?
有底柱分段崩落法主要用于開采中等溫度以上的傾斜~急傾斜厚大礦體(>15 m),主要開采對象為礦山12-3號礦體。礦塊長度取50 m,寬為礦體水平厚度,斜長取50 m,布置方式根據厚度變化有所不一:在礦體厚度集中于15~20 m地段,沿走向布置;在礦體厚度大于20 m地段,垂直走向布置。沿礦體下盤掘進中段運輸巷道,在運輸大巷上開掘采掘溜井和人行材料井,垂直礦體走向隔12 m布置電耙道,每隔6 m開壁坎和漏斗口,于運輸巷道另一側布置電耙硐室,脈內布設鑿巖天井和鑿巖硐室(圖2)。
回采自切割上山開始布設鑿巖硐室,拉底工程切片后布置中深孔鑿巖。采用水平扇形深孔進行落礦,整個采場利用一次分段爆破,并用YQ-100型潛孔鉆機鑿巖,最小抵抗線2.2~2.5 m,孔深控制在25 m以內。采用有底柱崩落法進行開采的技術經濟指標 詳見表4。


?
礦山8-2號、8-5號及8-6號礦體均為賦存于個舊組馬拉格段三段~四段(T2g24~T2g23)的層間氧化礦,礦體形態極不規則,多呈扁豆狀、透鏡狀產出,傾角較緩(25°),平均厚度2 m,礦巖穩固性較好,總體屬緩傾斜—傾斜薄礦體,故本次研究采用全面采礦法進行開采。根據探采結合的原則,在礦山現有中段運輸平巷的基礎上,將井田劃分為寬度50 m的盤區,工作面沿盤區向其長軸方向推進,采用電耙搬運。盤區傾斜方向留頂柱,寬度為3 m,礦房內保留3 m×3 m不規則點柱,階段高度為20 m。中段運輸平巷沿礦體走向布置于下盤,并在階段中掘進上山作為開切自由面,底柱中每間隔6 m開漏口,于運輸巷道另一側每間隔12 m布置電耙絞車硐室。
回采自切割上山開始,沿礦體走向一側全厚一次回采,采用YTP26型鑿巖機鉆鑿淺孔,向切割上山側向崩礦。崩落礦石則采用2DPJ-30型電耙耙至采場溜井下方至中段運輸平巷,裝車外運。采用全面法進行開采的技術經濟指標詳見表5。

?
礦山總體屬小型礦山規模,本次研究主要對1 600~1 800 m范圍內錫、銅礦進行開采。由表6可看出,礦區馬拉格礦段、白泥硐礦段各中段生產能力均可達到礦山5萬t/a的生產規模,生產能力較大,可達到預期效果。根據出礦進度計劃,擬按照從上至下的開采順序進行開采,礦山服務年限為11 a,同樣滿足小型礦山的服務年限要求。
云南個舊某錫銅礦礦化類型多樣,礦體產狀多變,開采技術條件復雜,適宜針對不同類型礦(化)體采用相應的采礦方法開采,既保留了傳統采礦方法特點,充分運用了原有生產基礎,亦具有作業安全性高、生產效率高、勞動強度低的優勢。
經礦山現場工業實踐應用,淺孔留礦法、有底柱分段崩落法、全面采礦法耦合采礦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均達到預期,采礦回收率達83%,礦石貧化率控制于12%以內,礦山綜合生產能力滿足礦山生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