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洋 羅志偉
(1.北京國信安科技術有限公司;2.濉溪縣安全生產監察大隊)
在礦業的發展過程中,礦山安全是關鍵的組成部分,礦山作業是否安全,對社會穩定以及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1]。國際上各國政府對礦山企業的安全管理也給予了高度重視[2-5]。隨著我國經濟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各行業迅猛發展,對各類非煤礦產資源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加,同時,礦山安全的壓力也在不斷加大[6]。近年來,隨著各類礦石價格的逐步上漲,礦業公司不斷擴張,導致礦山事故頻發,給礦山企業造成重大損失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礦山企業的發展[7]。對礦山安全現狀進行分析,有利于政府監管部門及企業管理者有針對性的對礦山企業的安全生產進行管理,以降低事故發生率,提高礦山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安全管理水平[8-10]。
為此,本文以近幾年某省組織的一次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專家會診統計數據為依據,分析非煤礦山可能發生的安全隱患及原因,并討論應重點關注的方面,為企業及政府監管部門的安全管理及監管工作提供參考。
某省以改進省內非煤礦山生產安全條件,以及提升企業管理人員和作業人員的安全意識為目的,組織專家對省內非煤地下礦山進行了安全生產專家會診工作。此次會診工作共涉及該省內12個地級市,共計63家非煤地下礦山,其中包括1座基建礦山,16座停產礦山及46座正常生產礦山。
此次安全會診設置了詳細的檢查表,專家以檢查表為基礎,結合安全設施設計的符合性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規程》、《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通風技術規范》、《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于印發<金屬非金屬礦山重大生產安全事故隱患判定標準(試行)>的通知》等實行的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為各礦山企業會診檢查。
此次會診共計檢查出安全生產事故隱患1 381項,其中超過30項的礦山共有18家(隱患最多的為39項),超過20項的共有22家,超過10項的有15家,不足10項的有6家。隱患數量分布見圖1,重大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數量分布見圖2。

通過對該省非煤地下礦山的大量會診,總結專家組發現的生產安全隱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存在的隱患主要有以下幾類。

(1)未嚴格落實“三同時”,大多數礦山存在井下提升運輸、通風、排水、供配電等主要系統與設計不符的情況。
(2)主巷道使用木支護、井下使用非阻燃電纜等淘汰的設備和材料。
(3)未按照設計要求對生產形成的采空區進行處理。
(4)一級負荷沒有采用雙電源、雙回路供電。
(5)地面向井下供電的變壓器或安裝在井下的普通變壓器采用中性點接地。
讀取天線端與LC諧振敏感器件互感耦合時相對于無耦合狀態,讀取天線端電壓信號幅值將會減小。為了直觀方便地檢測讀取天線端電壓信號幅值的變化規律,制作無線無源轉速信號拾取單元即包絡檢波器。本單元可以實現信號幅度包絡特征提取即將電壓信號的幅值的絕對值提取出來,既可以在示波器上直觀顯示出來也可以通過采集系統采集獲得,進而通過測量相鄰電壓最低值間的時間間隔,實現常溫環境下轉速的測試。
(6)沒有及時填繪圖,現狀圖與實際嚴重不符,技術圖紙嚴重缺失。
排水系統照片見圖3,平硐開拓照片見圖4,中央配電室照片見圖5,采場安全通道照片見圖6。


通過對專家組發現的生產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得出造成隱患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礦山企業普遍存在法治意識缺乏、安全意識淡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不落實、安全管理混亂等問題。


(2)礦山企業普遍安全投入不足。地下開采礦山屬于高投入、高風險行業,許多礦山企業受到礦產品價格回落或自身資源儲量不足、品位較低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礦山企業多數效益不佳,難以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安全管理中。因安全投入不足,導致礦山安全管理水平下降、事故頻發、礦山停產整改,又進一步影響了企業的效益,造成惡性循環。
(3)礦山從業人員普遍存在文化素質較低,安全意識和知識技能不足的現象。地下礦山開采屬于高危行業,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差、安全風險高,員工總體文化素質偏低,“零基礎”安全技能的務工人員占比較高,特別是一些小型地下礦山缺乏教育培訓的意識和能力,教育培訓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等問題比較突出。另外,還存在企業教育培訓的安全職責落實不到位,導致眾多一線作業人員缺乏安全意識,對自身安全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同時不具備相應的從業資格,缺乏與安全生產相關的知識和能力,從而造成較多違章,甚至事故。
(4)中小型礦山企業普遍存在缺少采礦、通風、地質、機電等專業人才的問題,錯誤解讀基本的礦山行業國家標準或未辨識收集礦山行業法律法規清單,管理人員僅憑個人工作經驗進行管理,技術管理能力及安全管理能力欠缺,日常安全設施維護、安全隱患排查工作不到位。
針對非煤地下礦山管理混亂、投入不足、缺少專業人員等問題,建議國內非煤礦山可從以下幾方面提升自身安全管理水平。同時,相關管理部門也可根據以下建議措施對所管轄范圍內的非煤礦山進行有針對性的重點檢查和管理。
(1)嚴格依法履行“三同時”手續,加大安全生產專項費用的投入力度;大力查處安全設施設計與實際生產現場不符的礦山;重點整改地下礦山提升運輸系統和通風監測系統不健全、排水能力不足、使用淘汰落后設備、一級負荷沒有采用雙電源及雙回路供電等問題,確保企業不帶病運行。
(2)大力加強從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企業應重點關注新入職員工的安全生產教育培訓情況,保證新員工經過培訓全部考試合格后上崗;政府相關部門可依據《應急管理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關于高危行業領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動計劃的實施意見》(應急〔2019〕107號)對企業開展地下礦山從業人員相關培訓提出具體要求,列出地下礦山從業人員應知應會的崗位安全知識、安全操作規程、作業現場存在的安全隱患以及事故初期需要采取的應急救援措施等,要將安全生產知識貫穿礦山全部從業人員職業培訓的全過程,補齊從業人員的安全知識及技能短板。
(3)非煤地下礦山企業應依法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大安全生產措施費用投入力度,改善一線工人作業現場的安全環境,引進專業人才,對外包單位嚴禁以包代管,加強對外包單位安全生產協議地落實,從而提升礦山的整體安全管理水平。
(4)對存在重大隱患的非煤地下礦山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完成的,或整改后仍達不到安全生產條件的,依法予以關閉。
近年來,礦山安全事故不斷發生,安全形勢更加嚴峻。一個良好運行的安全生產管理體系是保障礦山企業安全生產的前提條件,因此貫徹落實安全管理工作是一切礦山活動的基礎,礦山企業應積極主動提高自身防災、抗災能力,預防和減少重特大事故的發生,保證礦山行業安全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