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強
(湖南省職業病防治院)
非煤礦山是指除煤礦外,其他礦產資源開采的礦山,主要包含金屬、非金屬礦的開采。我國金屬礦山中有色金屬礦山最多,非金屬礦山包含建筑材料、石油、鹽等多種類型,其種類繁多。隨著經濟建設的需要,我國非煤礦山的采礦規模逐漸擴大,導致開采過程中的職業病危害日漸突出[1]。
2019年全國共報告職業病19 428例,其中職業性塵肺病共報告15 898例[2],各行業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是除煤炭采選業之外職業病危害最嚴重的行業。目前,普遍關注非煤礦山職業安全事故、職業病危害事故[3-7],但對非煤礦山及相應的采選企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缺乏全面分析,尤其對金屬礦山的開采與其他非金屬礦物開采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對比研究更少。本文通過對典型金屬礦山、非金屬礦山的職業病防護措施進行分析調查,對各類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水平進行檢測,在調查與檢測的基礎上分析其關鍵控制點,探討針對非煤礦山可行、有效的職業病危害防控措施[8-10]。
金屬礦山與非金屬礦山各選取1家為研究對象。金屬礦山為典型的某鉛鋅礦采選企業,年產鉛鋅礦石40~45萬t,選礦年處理量40~50萬t;非金屬礦山為某螢石礦采選企業,日處理原礦200 t,年產螢石精礦約2萬t。
為了便于分析,首先對分析對象進行職業衛生學調查。職業衛生調查的主要內容為生產工藝、使用的主要原輔材料、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及運行情況、職業衛生管理制度等。
工作場所粉塵與化學毒物的采樣方法依據GBZ/T192進行,化學毒物的檢測依據GBZ/T 160系列和GBZ/T300系列標準進行;物理因素的檢測方法依據GBZ/T189系列標準進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強度與現在國家職業衛生標準(GBZ2)相對比,若超出相應職業衛生標準則判定為超標(以下簡稱“超標”)。粉塵和噪聲個體防護用品的選擇和防護效果分別依據GB/T 18664—2002和GB/T 7584.2—1999評價。
選取的企業均為井下采礦,工藝流程為鑿巖→爆破→破碎→運輸出礦,浮選藥劑為丁基黃藥、硫化鈉、松醇油等,其生產過程中存在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見表1。

?
(1)粉塵。兩家企業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水平為20.8%~51.2%,屬于矽塵。對兩家企業的鑿巖工、出渣工、破碎工、球磨工、浮選工等崗位工作場所空氣中的呼吸性粉塵時間加權平均濃度進行檢測,兩家企業均有2個崗位超標,鉛鋅礦與螢石礦的合格率分別為71%與83%,超標的崗位均為選礦車間的碎碎工。鉛鋅礦中選礦車間破碎工崗位的粉塵CTWA最高,為2.80 mg/m3,其次為破碎機區域的皮帶崗位(2.10 mg/m3);熒石礦山中選礦車間破碎工崗位的粉塵CTWA最高,為1.5 mg/m3。
(2)噪聲。對兩家企業的鑿巖工、出渣工、破碎工等主要崗位工作場所噪聲強度進行檢測,合格率為18%~30%,見表2。兩家企業中噪聲同時超標的崗位為鑿巖工、出渣工、破碎工、球磨工,超標崗位中,兩家企業均是鑿巖工崗位最嚴重,其8 h等效聲級分別為108.1,106.2 dB(A)。
(3)化學毒物。兩家企業工作場所空氣中存在的各化學有害因素的檢測結果均符合我國有關職業接觸限值的要求。

?
2.3.1 工作場所防護措施
兩家企業采取了相似的防護措施,在井下掘進巷道設局部通風機,采礦、掘進面均采取濕式鑿巖、裝運,運礦過程種采取灑水降塵;地面選礦區域均采取自然通風與機械通風相結合的通風方式,對于噪聲和振動大的設備均設置了減振措施。
2.3.2 個體防護措施
兩家企業均為一線作業人員配發了防塵口罩,依據GB/T 18664—2002考慮現場檢測粉塵的濃度水平,企業為一線人員配發的個體防護用品滿足要求,作業人員在正確佩戴防塵口罩后,其實際接觸的粉塵濃度可控制在國家職業接觸限值以下。調查發現,部分作業場所人員(特別是井下作業人員)未正確佩戴防塵口罩。
兩家企業均為噪聲作業人員配發了3M1110型防噪聲耳塞,井下作業人員佩戴良好,但選礦車間部分作業人員未按要求佩戴。企業應繼續加強職業衛生防護知識的培訓和宣傳教育,監督作業人員嚴格佩戴相應的個體防護用品,提高公司員工的職業衛生防護意識。
根據兩家企業的原輔材料、生產工藝、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及濃度水平可以確定,非煤礦山采選企業關鍵控制點及關鍵控制崗位見表3。

?
(1)兩家企業破碎工的粉塵CTWA均存在不同情況的超標。螢石礦山選礦車間顎式破碎機、圓錐破碎機等設備老化,且密閉不嚴,并未設置除塵設施,造成粉塵大量逸散。鉛鋅礦山選礦車間雖設置了除塵設施,但由于缺乏維護與保養,風量不足。因此,建議兩家公司及時加強破碎機等設備的密閉,并設置、維護、保養局部通風除塵設施,保證其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
(2)鑒于兩家企業工作場所呼吸性粉塵CTWA均超標,工作場所部分作業人員未正確佩戴防塵面罩。企業應嚴格按照GBZ188要求進行職業健康檢查,如工人出現肺功能改變的情況,需進一步加強職業健康監護,并及時調離接觸粉塵的崗位。
(3)兩家企業噪聲超標的崗位有鑿巖工、破碎工、球磨工和浮選工,且其中以鑿巖工接觸的噪聲強度最大,超標最為嚴重。非煤礦山企業已為這些噪聲超標的崗位人員配備了防噪聲耳塞,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護員工的聽力,但對于噪聲強度較強(如超過100dB(A))的崗位,建議要求作業人員同時佩戴耳塞與耳罩。
(4)通過調查發現,兩家企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防護措施、關鍵控制點等均有較大的相似性,因此兩類企業在職業病防控方面可以相互借鑒。
(5)此次調查僅對有關企業的粉塵、噪聲和化學因素進行調查、檢測與分析,但在金屬礦山中,工作場所普遍存在氡的放射性危害。放射性物質與粉塵對塵肺病、肺癌可能存在疊加作用。今后尚需進一步對金屬礦山的放射性危害與粉塵等職業病危害共同研究,提出相關防治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