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農
自2014年12月我國第一家民營銀行——微眾銀行落地開業至今,已經有19家民營銀行獲批成立。截至2020年末,19家民營銀行總資產規模超過7000億元。與傳統商業銀行相比,民營銀行目前多為“一行一店”模式,業務上無法參與同業拆借、難以發行金融債或大額存單等,存在諸多業務限制,但在股東資源、科技基因和體制機制方面卻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民營銀行主要業務類型包括三類:個人消費貸和小微企業貸業務、供應鏈金融業務、網貸資金存管業務??梢哉f,民營銀行的誕生初衷就是帶著開放互聯、科技創新和差異化經營的歷史使命的。
除微眾銀行等“頭部”民營銀行外,當前多家民營銀行整體利潤水平較低,仍處于微利經營的狀態。因此,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格局下,民營銀行借助自身科技和資源等優勢,通過推進開放銀行模式跨界互聯,與各業態進行融合,盡可能實現差異化經營,滿足長尾客戶需求幾乎成了民營銀行發展的必然。
開放銀行模式的興起
目前,開放銀行沒有明確的官方定義,英國競爭和市場管理局(CMA)和美國咨詢公司Gartner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開放銀行是一種平臺化商業模式,通過商業生態系統的數據、算法等共享,為商業生態系統的客戶、第三方開發者、供應商等合作伙伴提供金融服務,使銀行創造出新的價值和核心能力。在這一概念和業務引入中國后,國內行業參與者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與廣泛的實踐探索。主流觀點對中國銀行業探索開放銀行模式持肯定態度,認為開放銀行不僅是一種商業模式,更將成為商業銀行的新業態,是銀行在數字化社會深化演進過程中的發展方向,“走出去”和“引進來”將成為開放銀行的主流模式。但業界亦普遍持穩慎推進態度,認為銀行業在探索開放銀行模式時應該謹記開放邊界;開放的是金融服務,不是金融資質;開放的是數字能力,不是原始數據。
總體而言,開放銀行模式是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以用戶為中心,以API(應用程序接口)、SDK(軟件開發工具包)等技術實現方式為特點,通過雙向開放的形式深化銀行與第三方機構的業務聯接和合作,將金融服務能力與各類應用場景深度融合,提升金融資源優化配置和服務效率,實現多方合作共贏,以開放贏得未來。
在國內,建設開放銀行模式的想法最早由中國銀行于2012年提出。2013年,中國銀行正式上線了開放1600多個涉及移動支付、代收代付、跨國金融等接口的中銀開放平臺。中國銀行開放平臺通過開放接口為開發者打開了開發各類金融服務應用的大門,并將銀行、開發者、用戶聚合,形成互利共贏的生態。雖然起步較早,但中國銀行的開放銀行模式效果目前來看并不如體制機制較為靈活的民營銀行理想。該模式的真正升溫,除了民營銀行積極探索之外,還有賴于近年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
金融科技的支撐。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為把握互聯網時代涌現的新戰略契機和市場空間,著力布局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金融科技,積極探索利用互聯網和金融的深度融合轉變發展方式和戰略布局,在零售金融和公司金融等業務領域重點發力,實現了傳統業務和經營方式的升級改造。尤其是API及SDK等技術的發展日趨成熟,為開放銀行發展奠定了相應的技術基礎。
解決數據割裂和信息孤島的需求。隨著數據的資產屬性逐漸凸顯,各類機構越來越注重自身獲取數據的隱私性,但也導致目前市場中各類數據的割裂和分散,信息孤島林立。中國金融領域用戶數據的持有方或提供方主要包括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平臺和政府機構三類主體。對用戶而言,數據割裂使得用戶無法在保障隱私安全可控的情況下遷移存于一家機構的信息,阻礙用戶體驗的帕累托改進;對機構而言,不同機構間的數據分割導致機構在保障用戶隱私的前提下開展業務時,僅能基于內部數據對用戶勾畫割裂的圖譜,使得依托金融科技手段的人工智能難以實現深度研究。
長尾客戶藍海的挖掘。開放銀行模式能夠拓展商業銀行服務的客戶人群,進入“競爭藍?!?,為商業銀行服務長尾客群、助力普惠金融提供切實可行的支撐。傳統商業銀行將“二八定律”作為金融決策的重要依據,由于交易碎片化、信息不對稱、不確定性風險大、運營成本高等問題,包括小微企業在內的長尾客戶一直是傳統商業銀行不情愿也不敢觸碰的領域。在開放銀行模式下,商業銀行借助金融科技,可以有效降低風險和成本,使得服務長尾客戶具備可行性。商業銀行App普遍存在使用頻率低、客戶黏性差等問題,開放銀行采用API、SDK等方式將金融服務嵌入生態合作伙伴,較好地解決了獨立App使用時長短、低頻率等痛點。
客戶多樣化需求的倒逼。利用開放銀行技術,商業銀行可以更好地滿足零售客戶需求?;诳蛻魵v史金融交易數據以及獲得授權情況的日常行為數據的分析和解讀,可以實現客戶千人千面的個性化體驗。因此,在客戶多樣化、差異化需求的倒逼下,開放銀行模式逐漸產生。開放銀行模式能夠通過增加客戶觸達入口、擴展交易時間,提升客戶的交易便捷性,符合移動化趨勢。
綜上所述,開放銀行模式的興起是金融科技、數據資產、市場需求變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于傳統商業銀行而言,依托大量線下網點所積累的存貸業務依然是主要業務收入來源;而對于民營銀行特別是互聯網銀行而言,由于其傳統商業銀行業務存在諸多限制,依托金融科技,通過“走出去”“引進來”雙向開放的形式深化銀行與第三方機構業務聯接與合作,幾乎成為了必然。
民營銀行發展開放銀行模式的優勢
股東資源豐富,開放融合優勢明顯。民營銀行的股東大多是實力強勁的互聯網企業或行業領先的產業主體,擁有大量豐富的長尾客戶資源。借助股東的優勢資源,民營銀行在經營中普遍選擇了線上與線下融合發力的開放銀行模式,這在與傳統商業銀行的差異化競爭中,優勢顯而易見。通過開放平臺將服務與各種應用場景融合,銀行不僅可以拓寬獲客渠道,突破線下網點的約束,還可以提供更細化的服務,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提升用戶體驗,保持客戶黏性。
民營銀行機制靈活,運營輕量。作為新型銀行,相比傳統商業銀行而言民營銀行資產具有明顯的輕型化特征,也基本不存在歷史遺留問題,因此在業務創新上非常靈活。由于政策規定,民營銀行缺乏實體網點和客戶經理,通過線下渠道拓展業務較為困難,核心業務主要依靠互聯網開放平臺開展,這對民營銀行推進開放銀行業務發展既是倒逼,也是機遇。
技術驅動,科技實力強勁。扎實的金融科技實力是民營銀行的重要優勢,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金融科技的使用,使得民營銀行發展開放銀行業務具有明顯優勢,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金融科技可以助力民營銀行以更加便捷、智能、低成本的方式通過開放銀行業務為體量巨大的長尾客戶提供服務;其次,金融科技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民營銀行的風控能力,保證民營銀行在服務長尾客戶的同時有效控制不良資產水平;最后,通過金融科技的使用可以讓民營銀行發掘和創建更多應用場景,拓展了民營銀行開放銀行的業務邊界。
依托互聯網基因,產品創新多樣。結合2015年6月原銀監會發布的《關于民營銀行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民營銀行在創立之初就承擔著開放創新的使命。依托得天獨厚的互聯網基因,民營銀行積極推進開放互聯和模式創新,利用新一代技術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目前,19家民營銀行的定位和側重點雖然各不相同,但是業務創新均非常注重平臺合作和開放互聯,推動與其他行業的深度融合與共享。
民營銀行發展開放銀行模式的挑戰
API接口標準不一,行業標準缺失
民營銀行的核心業務中有大量內容是依托開放銀行模式進行的,因此創建一套可供所有人使用的API,對于民營銀行而言至關重要。目前,行業內API標準蕪雜,接口標準的混亂不僅會增加商業銀行、第三方合作伙伴等參與機構的對接等額外成本,還會產生數據安全性等風險。由于金融業務涉及安全性、隱私性與合規性,API標準的制定不僅要考慮技術功能,同時還須兼顧法律、管理等因素。此外,由誰牽頭制定標準、采納何種API標準,存在著較多的利益分歧,這直接影響各方承擔成本的大小,并且間接決定了哪一方可以在開放銀行業務中占據優勢地位,因此,API標準的制定如何滿足各方訴求將是長期的博弈過程。
除與API標準相關的技術標準外,開放平臺建設和管理、合作商戶準入、用戶隱私保護等均需要標準的約束來治理目前行業亂象。因此,完善的標準體系對于業務高度依賴開放銀行模式的民營銀行而言尤為重要。
開放會暴露新的網絡安全隱患
傳統模式下的商業銀行是一個閉環系統,商業銀行僅須保障自身的信息安全, 具備相應的風險防控能力。然而,開放銀行促使商業銀行與諸多合作伙伴建立聯接,風險易在信息安全技術及風險防控能力較弱的節點暴露,安全挑戰隨之而來。
由于民營銀行沒有線下網點,業務幾乎全完依托信息技術實現,因此網絡安全對民營銀行尤為重要。民營銀行應對合作伙伴進行端到端的嚴格監測,并幫助實力薄弱的企業提升風險防控能力,確保合作聯盟能夠抵御網絡攻擊,保障數據安全, 同時也能使合作聯盟中各機構免受資產資金、商業機密、聲譽口碑、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損失。
數據的隱私保護
商業銀行業務與用戶資金高度相關,數據安全問題更為敏感重要,因此,數據安全是開放銀行合規發展的底線,面臨的相關挑戰也更多樣化,如潛在的第三方欺詐、數字入侵及客戶隱私泄露等問題,開放銀行在隱私保護方面有著更嚴格的要求。事前如果缺少健全的授權機制,資質不佳的合作方有可能非法盜用銀行的數據;事中外部合作方可能超范圍使用銀行提供的接口;事后如果欠缺完善健全的糾紛投訴機制,容易出現跨行業糾紛,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對此,民營銀行應合理運用新興技術有效保護數據隱私,在用戶授權認可的前提下,探索開放銀行業務的良性發展。
業務連續性難以充分保障
商業銀行在與合作伙伴聯合開展業務時,各環節的推進及最終的成果都依賴于共同協作。當合作伙伴經營出現問題或因故終止業務合作時,容易引發業務連續性風險,不僅影響商業銀行整體的業務發展,還可能因業務終止損害消費者利益。對此,商業銀行應嚴格控制合作伙伴的準入,確保其滿足業務相關合作標準,同時執行業務連續性管理,制訂應對業務連續性風險的恢復計劃,提高商業銀行的危機管理與風險防范能力。
民營銀行發展開放銀行模式的展望
積極參與行業標準編制,發揮標準的規范引領作用。行業或業務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標準和規范的引領和約束,目前在開放銀行領域依然缺少統一的開放銀行標準和政策指導文件。為了更好地發揮標準的規范引領作用,民營銀行應該在標準建設方面相互合作,積極配合監管機構和自律組織,參與開放銀行技術、開放平臺建設、合作商戶準入要求、用戶數據隱私保護規范等方面的標準制定。完善的標準和規范約束不僅可以規范開放銀行市場發展,還能讓監管機構放松開放銀行業務發展約束,為中國開放銀行模式的發展爭取更多空間。
保護用戶數據安全,牢記開放底線。良好的企業形象和企業信譽是民營銀行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的重中之重,未來隨著開放銀行模式的深入發展,商業銀行將依托開放銀行模式與更多業態進行互通和融合,并與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金融科技結合,對用戶進行深度刻畫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商業銀行很容易出于利益驅使,產生誘導和壓榨用戶資源的行為,不僅會嚴重損害用戶利益,而且容易導致金融風險的積累,最終反噬銀行形象。因此,在未來民營銀行發展過程中,民營銀行在經營開放銀行模式時一定要時刻秉持底線思維:一是防止通過精細的用戶畫像過度誘導和壓榨用戶資源,過度加杠桿,超過用戶可以承載的上限;二是在業務拓展過程中要堅守開放的金融普惠定位,不能用準確的用戶評分和風險篩選進一步惡化對低質量群體的排斥和碾壓,使得原本就在普惠金融中受到排擠的小微企業或客戶雪上加霜。
依托股東資源,發揮機制優勢。作為民營企業主導的銀行機構,相比于傳統商業銀行而言,民營銀行在業務創新性和靈活性方面有較強優勢。同時,目前民營銀行的主要股東往往是大型互聯網企業或頭部產業機構,有較為強勁的資源。因此,在開展開放銀行業務時須注重發揮機制優勢。依托大型互聯網企業成立的民營銀行可以在確保依法合規的前提下依托互聯網平臺流量推動開放銀行業務發展;依托具有產業優勢的股東成立的民營銀行,可聚焦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的融資需求進行開放銀行業務拓展。
善用科技基因,注重提升經營效率。隨著數字化轉型逐漸深入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金融科技也正深刻變革著金融行業的發展模式。借助得天獨厚的科技優勢,民營銀行在未來的發展中應牢牢把握金融科技的前沿發展趨勢,不斷挖掘科技對金融的賦能潛力。這主要表現在重視金融科技的投入和應用、金融科技人才培養以及用科技手段構建風控體系等方面,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與第三方機構的業務互聯和合作,提高開放銀行業務的服務質量和效率。民營銀行中科技實力較為強勁的互聯網銀行,發展定位上可以進一步明確為“金融科技銀行”。
堅持差異化經營,注重開放銀行業務在普惠金融領域的應用。探索差異化經營是國家設立民營銀行的重要初衷之一,民營銀行應始終秉持這一使命,將差異化經營始終作為自身的長遠戰略,不斷探索開放銀行業務在差異化經營中的應用與創新。目前,19家民營銀行依托各自的股東背景,雖然差異化經營發展思路各有側重,但與傳統商業銀行在各業務領域進行錯位競爭的核心思路整體一致。未來民營銀行差異化經營的落腳點應該進一步聚焦于普惠金融領域,依托開放銀行業務觸達各類應用場景,滿足包括小微企業、創新創業、消費金融等大量長尾客的需求,形成有別于傳統商業銀行的特色化客群。
(作者系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