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杰
眾所周知,首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誕生于2019年6月的深圳,成立迄今不足兩年。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已有36家銀行公告設立理財子公司,為中國蓬勃發展的大資管時代注入了新的活力。作為一種新型的金融機構,銀行理財子公司是政策和市場雙重驅動的結果,肩負著原有以“剛兌、資金池、期限錯配”等為特征的銀行理財產品的轉型重任,并須于2021年底前達到資管新規的相關要求。
相比于美國居民財富結構中金融資產70%的占比,我國居民財富中金融資產比例明顯偏低,理財子公司的發展對完善國內財富管理市場至關重要。從長期發展視角看,當前過渡期內傳統資管部門與理財子公司并行,存量理財產品與新發理財產品并存。然而,在把目光聚焦于理財行業發展現狀后,不難看出部分理財子公司正處于一定的困境之中,信貸文化向投資文化轉變仍有不少障礙,理財業務的開展仍然存在諸多難題亟待解決。與其他資管機構相比,理財子公司固收類產品優勢明顯,適合深耕細作、精細發展,但權益類產品的投資能力相對較弱;機構業務存在重大發展機遇,養老基金、社保基金、實體企業等機構投資者產生的資管需求與日俱增;部分外資機構參與設立的理財子公司在外幣理財業務上存在天然優勢。以史為鑒,我們可從歷史數據中找到業態發展的端倪。
海內外經驗借鑒
經驗一:傳統機構分享行業發展紅利
從海外來看,美國居民直接權益投資比重從1980年至2000年提升了20多個百分點,催化了居民財富管理的熱情。在此過程中,美國傳統金融機構充分享受行業發展紅利,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非存款類AUM(資產管理規模)實現了快速增長,并推動了財富管理收入占比和盈利能力的提升。全球排名前十的財富管理機構仍以傳統金融機構為主導,平安證券的研究表明,UBS和美國四大行過去20年財富管理相關業務收入占比提升超過15個百分點。
經驗二:金融科技投入推動差異化發展戰略
2020年全球財富管理公司排名第七的嘉信理財的發展戰略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作為依賴傳統交易傭金的券商,其收入驅動已經主要源于AUM的提升。據嘉信理財2019年年報顯示,其營收中由AUM驅動的收入貢獻為61%,而交易傭金收入貢獻僅為6%,且這一占比在過去20多年中持續降低。產生這一結果的核心推動要素就是嘉信理財在科技上的持續投入,科技投入降低了獲客成本,提升了客戶使用的便利性和滿意度,同時提升了公司經營效率。無獨有偶,國內證券業目前也正在復制這一變化趨勢,具體表現為證券業對金融科技保持較高投入,其中的佼佼者——東方財富證券,自2015年起市場份額持續提升,通過天天基金網銷售的金融產品規模穩步增長。
經驗三:主動管理能力、頭部化成為券商資管行業的主要特征
在資管新規的引導下,各大券商資管不斷壓降定向資管規模,自2017年資管規模達18.77萬億元的高峰后,整體規模持續萎縮,如今已降至8.55萬億元。一方面,券商資管回歸本源,證券公司、私募基金的資管業務分化,競爭加速,主動管理能力將成為核心競爭力,券商資管主動管理比例的持續提升將推升管理費率的增長。另一方面,頭部券商資管規模優勢明顯,TOP3占比接近20%。
無論是券商資管、公募基金還是銀行理財子公司,市場規模轉向頭部集中是一個必然趨勢。頭部趨勢既意味著理財規模的集中化,也意味著不同銀行理財子公司ROA水平的差異化。中金公司對銀行理財子公司有三大定位:獲取客戶、經營客戶、利潤中心,認為銀行競爭的核心將從表內能力轉向表外能力,零售業務和非息業務成為頭部銀行角逐的必爭之地,這也符合銀行中長期輕資本轉型的戰略布局。作為金融機構,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度過發展初期后,必然面臨戰略選擇和股東對公司ROA的利潤考量。
啟示
基于客戶需求的戰略才是最好的戰略。客戶需求是金融業務發展的本源。理財產品向凈值化方向轉型既是監管的要求,也是未來的大趨勢,但傳統客戶的接受度較低。既要建立全譜系的產品體系,又重視產品的差異化的戰略可謂放之四海而皆準,但銀行理財客戶的核心訴求是收益穩定、回撤小,因此銀行理財子公司應基于類固收產品,逐步實現FOF和MOM的產品形態演進。
不同銀行的理財子公司應該基于各自不同的資源稟賦制定發展戰略。銀行理財子公司擁有母行的天然稟賦,龐大的客戶和渠道資源、充裕的資本金、靈活的牌照優勢都十分有利于其做大做強。傳統銀行具有龐大的客戶資源,對于頭部銀行理財子公司而言,客戶優勢是其最大行業壁壘。
不同類型的客戶群有不同的理財產品需求,由于證券公司、公募基金、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客戶不同,它們過去發行產品的種類也有較大差異。短中期內,理財子公司產品布局以“固收+”為主,產品相似度高,難以形成差異化競爭。一旦理財收入轉向以管理費類為主,規模效應將更加顯著,那些缺少投研能力的區域機構的核心產品也將是“固收+”,其市場份額未來會受到侵蝕,如何選擇戰略方向就成為重要課題。
展望
根據業內對銀行理財子公司未來發展方向的一致性評價標準,可以細分為如下指標:渠道及客戶資源、特色化、區域化發展水平、投研一體化能力、金融科技投入、協同能力等。據此,筆者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未來發展首先是要加快轉型。目前銀行理財正處于行業分化時期,轉型慢的機構會面臨人才、產品的約束;相反,轉型速度快的機構能夠在頭部效應中獲利。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重視以下四點內容。
重視外部合作,創造雙贏。外部合作主要分為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基于股權層面的合作,因為理財子公司在固定收益類產品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但權益類投資能力較弱。短期來看,投研能力的提升無法一蹴而就,理財子公司可以加大與外部機構的合作,通過委外、指數化投資、FOF、MOM等方式豐富理財種類,并通過與外部的合作加強學習,重塑框架和積累經驗。例如:中銀理財與東方匯理資管合資成立匯華理財;招商銀行引入外部戰投合作方——摩根資產,對招銀理財增資。此類合作對行業發展起到明顯的“鯰魚效應”,并能從多個角度賦能。另外一個維度是基于業務層面的合作,銀行理財子公司過去以固收資產為主,資產類別比較單一,與權益投資相匹配的投研能力建設處于起步階段。通過FOF和MOM的合作方式加大與市場上優秀管理人的合作,是理財子公司進入權益市場的一條捷徑。
充分調動母行資源的能力,適時發展非母代銷渠道。母行有三大資源稟賦:渠道資源、客戶資源、產業鏈項目資源。理財子公司未來在做好與母行充分風險隔離的前提下,要充分依托銀行的信用優勢,借助母行的客戶及渠道資源,擴大客戶群體,提升投資理財能力。機構理財業務必定是理財未來的藍海領域。養老基金、社保基金、實體企業等機構對資管的需求與日俱增,理財子公司可以依托母行資源的遷移,設計符合機構客戶偏好的理財產品。另外,適當開拓非母行代銷渠道也是理財子公司獲客的有效補充,近六成理財子公司都設有非母行代銷渠道。
搭建有效的投研一體化團隊。投研一體化需要建立人數眾多,涵蓋宏觀、策略、不同行業領域的研究員團隊,并能為投資部門提供有效的買方決策。但團隊建設必須符合公司戰略,不能為建設而建設。銀行理財子公司應該優先關注絕對收益策略,包括固收、量化對沖、CTA等穩健產品研究投入,在此基礎上逐步開發指數增強型產品,優化銀行型理財客戶的投資體驗。另外,通過委外業務與募集渠道相對薄弱的券商資管合作,利用其相對成熟的權益投研體系,也不失為一種互補的方式。
高度重視金融科技的賦能。農銀理財董事長馬曙光認為,“通過金融科技賦能,建立數字化、自動化運營能力和低成本優勢,努力成為Beta規模經營者”。招商銀行也一直重視金融科技投入,2020年科技投入金額為119.21億元,營收占比為4.45%。
小結
對于傳統金融機構而言,財富管理將是長期優質賽道,將會成為傳統金融機構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支點。招行貝恩發布的私人財富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個人可投資資產為190萬億元,2008~2018年CAGR為17%,預計2019年將超過200萬億元,與歐美等國仍有不小差距,行業集中度也偏低。如招商銀行2020年上半年私人銀行資產規模為2.4萬億元,僅占1.2%;中信證券資管規模為1萬億元,僅占0.5%。
監管機構將銀行理財子公司視為新型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認為其機構類型、產品屬性、品牌聲譽等處于起步培育階段,區分辨識度需要逐步提升。這一表態也說明了監管層對于初創期的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拳拳呵護之心。銀行理財子公司站在財富管理這個最優質賽道上,將迎來一個最好的歷史發展階段。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所在單位無關)
(作者單位:國家開發銀行總行人力資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