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勇

小寶寶的各項身體機能發育還不完全,極易生病,小兒腹瀉就是最常見的一種。發病后寶寶難受,媽媽擔心。若處理不當,隨疾病進展可導致寶寶營養不良,影響其發育、成長。因此,掌握一些小兒腹瀉的防治方法極為重要。
小兒腹瀉病是指由多病因、多因素誘發的以大便頻率提高、大便性狀改變為特征的一組疾病,屬小兒常見病,6個月到2歲嬰幼兒尤其容易發病。小兒腹瀉病因主要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種,感染性因素有病毒、寄生蟲及真菌感染等;非感染性因素包括癥狀性與過敏性因素,如牛奶蛋白過敏、食物結構突然變化及氣候變化等。小兒腹瀉,特別是病毒性腹瀉,易引發脫水、水電解質紊亂,情況嚴重的還會累及嬰幼兒生命。據統計,國內5歲以下兒童腹瀉每年的患病率為20%,病死率達0.52%。
消化道表現:腹瀉后患兒大便頻率明顯提高,量增加,性狀發生變化。大便頻率達到3次/天,有些甚至10次/天。大便為稀便、糊狀便,也有可能是膿血便。判定是否發生了腹瀉,相比于次數,糞便性狀更為重要。嘔吐、惡心也是該病患兒的重要表現,重癥腹瀉患兒的嘔吐物呈咖啡樣物。
全身表現:病情較重的患兒有顯著的全身表現,比如發熱——體溫在38℃以上,偶有高于40℃的情況。患兒還會出現面色蒼白、神情不安、嗜睡。驚厥等情況。伴隨時間推移,患兒全身癥狀會加劇,并誘發神經系統等多個系統障礙。比如,水電解質紊亂:多表現為代謝性酸中毒、脫水,偶有低血鉀癥;脫水:因腹瀉和嘔吐使機體失去大量水分,體內水分留存能力較弱,此外,重癥嘔吐、食欲低下、拒絕進食也會致使水分攝入量減少。出現發熱、酸中毒的患兒因呼吸加劇,會令不顯性失水量增加。依據水電解質受損程度與性狀不同,患者的脫水情況可劃分為等滲性脫水、低滲性脫水及高滲性脫水。大部分急性腹瀉嬰幼兒通常為等滲性脫水,有體重下降、口渴難耐、皮膚灰白及尿量減少等表現,情況嚴重者可致循環障礙形成。
可適當給寶寶喂食糖鹽水或者大米湯,也可以服用醫生開具的補液鹽,最好能在稀便后補充1次水分。此外,飲食上一定要多加注意,不給寶寶吃油膩、難以消化的食物,可以讓寶寶喝發酵型酸奶,注意堅持自少到多、自稀到稠的原則。低齡患病嬰兒應注意補充除奶以外的水分。
腹瀉后,應遵醫囑給孩子喂適當的蒙脫石散劑,實際用量需依患兒體重確定。該藥通常采取開水沖服,早中晚各1次。同時應添加乳酸桿菌類微生態制劑,以便糾正腸道微生態環境。通常而言,患兒還需在兒科醫生建議下服用多酶片與嗎丁啉等藥,重癥者應采取酚妥拉明注射。
如果孩子存在體液不足的表現,需以靜脈輸液方式進行體液補充,如輸注葡萄糖溶液和堿性溶液,以促進身心狀態恢復。
嬰幼兒所食用的食品必須新鮮、清潔,嚴禁喂寶寶吃變質食物,日常應注意餐具、玩具的消毒滅菌工作,并單獨放置寶寶生活用品,從源頭上減少感染的可能性。
嬰兒6個月內采取母乳喂養對于防治腹瀉的效果極佳。母乳中含有豐富的免疫球蛋白A(IgA),攝入后能夠與大腸桿菌腸毒素有機結合,防止大腸桿菌感染機體。
堅持漸進式添加原則,讓寶寶逐漸適應除奶以外的食物:從稀到稠,比如從米湯慢慢轉變為稀飯、軟食;從細到粗,如剛開始給寶寶喝果汁,后期過渡為吃果泥。寶寶5個月后可嘗試增加蛋黃、嫩豆腐和魚泥,7個月后可添加有營養且易消化的魚、青菜、肉末等食物。需要注意的是,逐漸增加食物時,要先等寶寶慢慢適應一種后再添加另一種,不能同時添加多種食物。寶寶不舒服時,嚴禁添加輔食。
帶寶寶適度參加日常戶外活動,可鍛煉其體格,增強其免疫力,提高其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力,從而減少寶寶感染疾病的風險。
讓寶寶遠離不良刺激,如過度疲勞、精神高度緊張或是突然遭受驚嚇等。
對于患佝僂病或是病后虛弱的寶寶,家人應格外注意其飲食衛生,以防感染。輕型腹瀉者應及時采取救治措施,以免進展至重型腹瀉。
蘋果紅糖泥:新鮮蘋果、紅糖適量。將蘋果皮去除、切片,置于碗中,隔水蒸爛,加入適量紅糖,攪拌成糊狀食用,適用于6個月大的腹瀉患兒。
淮山藥粥:大米50克、淮山藥粉20克,大米淘洗干凈后浸泡于清水中30分鐘,同淮山藥粉一起煮成粥。此粥能夠健脾,對小兒慢性腹瀉的輔助治療效果甚佳。
胡蘿卜湯:胡蘿卜500克,洗凈后搗成碎泥狀,上鍋蒸10分鐘,過細篩去渣,加水稀釋至1 000毫升。飲用時可加入適量白糖,分次按需喝下。胡蘿卜內含果膠糖,可吸附細菌與毒素,使大便成形。
小兒腹瀉后不可過早進食米糊等食物,以防止發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剛出生至3個月大的嬰幼兒發生腹瀉,如果母乳不足,優先考慮用配方奶粉補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