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曉玲
在忙碌的都市里,不少人整日奔忙,為了生活打拼,甚至有可能被上司訓斥,被合作伙伴爽約,和朋友發生爭執……但學習、工作、家庭等壓力導致的焦慮情緒并不等同于焦慮癥。無明確客觀對象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恐懼,以及心悸、手抖、出汗、尿頻等,則是焦慮癥的癥狀。
重要的區分標準是:患者的焦慮嚴重程度與客觀事實或處境明顯不符,或焦慮持續時間過長,則可能為病理性的焦慮。目前,焦慮癥已經成為世界頭號精神障礙類疾病,衛生組織統計數據結果顯示,全球每13個人就有一個患有焦慮癥。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焦慮癥患者達到了5 000~8 000萬,而且這一數字還在呈現上升趨勢。
焦慮情緒在生活中十分常見,其中大部分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而且并非全然無益。比如,考試前焦慮緊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更加重視考試,認真地做準備。而焦慮癥則是一種疾病,焦慮癥患者的焦慮情緒過于嚴重,已經影響到了心理甚至是軀體健康。
引起焦慮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情緒控制能力差、性格原因、壓力的長期積累、思慮過度、敏感等。該病的發生也可能與遺傳因素、個性特點、認知過程、不良生活事件、軀體疾病等有關系。
焦慮癥作為一種疾病,可分為廣泛性焦慮障礙與恐慌障礙兩類,癥狀與表現也有所不同。恐慌障礙發病突然,發病時患者會感到驚慌與恐慌,產生不真實感,壓迫感、另外會有出汗、顫抖的表現,嚴重時會昏厥。廣泛性焦慮癥一般表現為緊張不安、煩躁、情緒不穩定、心悸與心慌等。
患者建筑企業員工小王是一位“90后”,公司發展狀況不好,面臨中年失業的風險,他與妻子也經常吵架,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兩年。2019年11月,患者晚上準備睡覺,突然感到心悸,眼前昏黑,心跳加快,恐懼襲來。他在母親與妻子的陪同下去了醫院,醫生對其檢查并用藥后,情況并未好轉。患者持續了一小時的瀕死感,心跳又重又快。過了幾個小時,心悸有所緩和,不久,同樣的癥狀再次發生。第二次檢查,醫生并未確診焦慮癥,只是對其進行了安撫。出院后,小王隔三差五會出現不適,如有不真實感、心悸、心跳過快,并經常失眠。最后,小王去精神病醫院就診,通過檢查與測試,醫生確診小王患有輕度焦慮癥。小王通過服用治療焦慮癥的藥物,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控制管理情緒,做運動等,經過一年的努力,病情有所好轉,慢慢趨于穩定。
小劉于2016年年底被確診為原發性焦慮癥。她在研究生入學后感受到了很大的學業壓力,令病情加重并爆發。其實,小劉最早發病是幾年前,當時學業繁重,長期處于焦慮情緒狀態下的她,沒有進行很好的情緒處理與控制,也沒有與父母溝通,再加上之后參加實習生選拔、保研等事件造成的緊張情緒,導致病情慢慢加重。據描述,她的焦慮癥癥狀主要表現為心臟持續跳得很快很沉重,感到驚恐,這樣的情況每天會持續很長時間,同時還伴有失眠。小劉在接受長期的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后,病情逐漸穩定。
在上文的兩個例子中,工作與婚姻壓力給第一位患者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第二位患者則是因為受制于學業壓力,情緒得不到調節,壓力得不到釋放,進而患病。因此,當在生活中遇到難以避免的重壓時,我們要及時和親人、朋友溝通,做些適度的運動,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必要時向心理醫生問診,幫自己舒壓,避免疾病的發生。焦慮癥康復治療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患者遵醫囑服藥,多與他人溝通,調節自己的情緒,合理釋放自己的壓力。

焦慮情緒與抑郁、憤怒、恐懼等情緒一樣,是人的一種基本情緒反應,是人在遇見不確定因素時出現的一種心理自我保護機制。這種情緒反應有一定的防護作用,并不會有太大的危害。焦慮癥與普通焦慮情緒不能劃上等號,焦慮癥影響的不僅僅是心理健康,也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
焦慮癥患者除了會出現緊張、焦慮過度的情況,還會伴隨各種身體不適,如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腹脹、便秘、腹痛、出汗、手抖、臉紅等癥狀。同時,患者還會出現動作、行為的增多,比如總是坐立不安、來回走來走去。焦慮癥還會有較明顯的疼痛癥狀,疼痛最主要的部位是頭部,包括太陽穴、頭頂、面部,以及頸部。患者的軀體疼痛往往與其情緒聯系密切。比如今天心情好一些,軀體的不適就會減輕一些,如果今天焦慮明顯或者昨夜沒有睡好,癥狀則會明顯加重。
如果出現以上情況,就需要引起重視,早做治療與心理疏導。患者要學會接受與正確看待焦慮癥,打消對該病的錯誤認知,多去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況,用正確的方法舒解壓力,遵醫囑治療,迎接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