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云
摘 要:這是個“互聯網+萬眾創新”的時代。這個時代讓“創客”這一發軔于互聯網時代的概念,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度。緊跟著這樣的時代步履,廣信區第二小學校將“創客”精神植入校本教研的實踐探索中,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歷經幾年的積淀,我們已然尋得了一種特色鮮明、活力四射的創客教研模式。
關鍵詞:興趣導向;倡導創新;基于需求
什么是“創客教研”?
文章提取的關鍵詞是:興趣導向、倡導創新、基于需求、共同分享。簡而言之,每一位教師都是參與教研創新教研的主人。
它操作的基本范式如下。
一、 創新形式,“趣”在先
任何一種有效、較完善的教研活動形式,如果長時間不進行創新、改革,在時間的侵蝕下都會讓教師由于熟知、毫無新鮮感而漸漸失去參與的興趣。曾為教師的專業成長發揮了極大作用的聽評課,現在也漸漸失去了對教師的吸引力。多少次到評課環節,在幾個積極分子評完后,冷場,這時主持人救場了:還有哪位老師想說說?再沒人就直接點名:“劉老師,請你談談你對本節課的看法。”如此三番后,教研活動草草收場。老師成了人到筆到卻缺失思維的機械人。這一局面不止我校遇到過,全國也是普遍存在的。如何破解?我們嘗試借助創客理念創新教研形式,激活教師主動參與校本教研的興趣與動力,提升教師參與的廣度。
于是在探索的過程中研的形式有了:
辯課——你方唱罷我登場,臺上正方反方你來我往,唇槍舌戰。臺下的老師聽得熱血沸騰,躍躍欲試。
沙龍——氛圍輕松、暢所欲言各自在教學中的點滴收獲及存在的問題、困惑。
命題片段設計與點評——現場一較高下,不同設計理念大碰撞。
論壇——百家爭鳴,群芳爭春。
電影教研——我心訴我得。
……
在活動的過程中還隨時有:現場抽簽、擊鼓傳花、現場采訪這些極具不確定性、所有教師必須做好準備的被動發言;也有像有獎競答這樣競爭性極強的主動發言。
形式上的變化,帶來的是教研氛圍的改變,教師參與廣度的提升。請一起走進二小的一次教研活動:
現場命題片段教學設計:開始之前教研組長就宣布了活動形式——三十分鐘現場設計同一片段:探究1/2;展示采用現場抽簽形式。展示出結果是:抽到的老師是激動又開心,沒抽到的老師也萬分期待下次花落誰家。
樂于參與、氛圍融洽熱烈的場景在二小的教研活動中已是一種常態。老師們的抱怨也從“每次都是聽課、評課”,變為了“我都好幾次沒輪到(抽到)發言了”“每次我都好好準備了,都沒我機會”,甚至和教研組長悄悄打招呼:“下次擊鼓傳花時,到我這你就停”“有獎競答,你要點我回答”。形式的改變激發了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興趣,教師主動參與教研的廣度也由原來的寥寥無幾變成了全員主動參與,這些變化使我們的教研充滿生機和活力。
二、 智取內需,“效”為本
“飲水而思源”,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升課堂效率。教學研究只有基于學校真實的教學問題才有直接的意義,而真實的教學問題是來源于教師,來源于課堂,來源于教學實際。為了使二小的校本教研研的是真實的教學問題,挖掘教研實效性,我們改變了原來有教務處根據潮流定內容的形式,即什么熱門研究什么,而改為“五步一體”的方式確定每次的教研活動內容。
歸納梳理——匯總提煉——提升定向——初擬內容——反饋交流
教師——備課組長——教務處——教研組長——教師
教師歸納梳理一學期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備課組長匯總提煉共性問題;教務處匯總后進行提升,確定下學期的教研方向;教研組長初擬本學科每次教研活動的內容與形式;最后與教師交流,根據反饋意見進行修改。
2019年度第一學期在課改持續推進下,四年級語文組很多老師就提到了“小組合作學習”這個老大難的問題。雖然小組合作這一教學模式的應用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促進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但大多老師提到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經常會陷入流于形式的尷尬。要么表面熱熱鬧鬧,實則毫無內涵;要么看似濃妝粉墨,實則兩極分化。對此,四年級組語文備課組就提煉出“怎樣才能讓‘小組合作學習落到實處,發揮實效?”教務處經過匯總篩選,覺得這是一個共性問題,確實值得探究,于是初步將此定為下學期教研活動的一個方向,并通知教研組長根據這一重點,思考如何開展相關的教研活動。各教研組長經過商量,將這一活動擬定為:如何在教學中有效訓練學生的團隊合作學習能力的經驗分享。最后,在與老師們交流時,老師們反映,經驗交流雖然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其理論性太強,如果能結合一堂優質示范課,通過實踐與理論的指導,能更有效地引領大家,可操作性更強。根據反饋意見,教務處將活動形式修改為:有效構建學習團隊示范課研討。
通過這樣從下至上,往復循環“五步一體”的教研內容采集模式,我們的教研真正從需求中來,到實踐中去。上學期我校的教研內容:快樂教學、改變態度、如何以問導學、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學習方式以及將要開展的走進微課程等等都通過這一采集模式得到。這使二小的教研內容來源于教學實際,滿足教師的需求,也讓二小的教研更接地氣,挖掘了校本教研的實效性。
三、 架設空間,“動”為源
教研的本質還是教師對課堂的研究,但只局限在二小這一空間,一是限制了二小老師的眼界,不能及時接觸先進的理念與方法;二是沒有對比就沒有進步,容易自滿。因此二小的教研始終不斷嘗試架構不同的空間,利用多個層面的互動進行深度對話,來突破以往的單方作戰,形成多方合力的局面,從而更有效地引導教師深度思考。
(一)用好團隊,搭建對話空間
近幾年二小建立的團隊主要有兩種:一是以同年級、同學科老師組建的備課組團隊;一是以學科骨干教師組建的學科專家團隊。他們確立了二小教研的兩個基本對話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