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明
摘 要:如何提升傳播力建設,一直是地方媒體著力探索的方向。本文以桂林廣播電視臺為樣本,通過提升主題內涵、倡導時代風尚、引發情感共鳴、突出地域特點、展示文化底蘊、融入聯動報道、借助新興媒體、立足本土本職、加強國際傳播等方面的案例解析,提出在全媒體時代注重講好本地故事,是地方臺提升傳播力建設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本地故事;地方臺;傳播力建設
中圖分類號:G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1)04-0007-03
一、引 言
地方臺作為基層主流傳統媒體,是傳播黨的理論和政策、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重要陣地,是溝通傳遞信息、關注服務民生的有效載體,是塑造本土形象、促進對外交流的優勢平臺。當下,地方臺共同面臨著傳播效果不佳、經營創收不振的困境[1]。敢問突圍之路在何方?其實路就在腳下!盡管沖擊壓力前所未有,但地方臺依然保持著密切把握時代變化和人民需求的獨特優勢。地方臺要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增強創新能力,在全媒體時代注重講好本地故事,全面提升傳播力建設。本文以桂林廣播電視臺近年來的典型案例為樣本,解析如何強化本土意識,創新方法手段,從講好本地故事入手,探索提升傳播力建設的有效路徑。
二、地方臺提升傳播力建設的路徑
(一)提升主題內涵
本地故事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地方臺作為基層一線媒體最具優勢的新聞資源。地方臺不僅要詮釋好本地故事“平凡中的偉大”,傳遞真善美,匯聚正能量,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還要密切關注新聞的延續遞進,注意根據社會反饋信息,發掘深度、拓展廣度,做好跟蹤報道,利用疊加效應增強報道的感染力,著重提升新聞故事的主題內涵,爭取擴大傳播力和影響力,推動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
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全國道德模范”何玥事跡為例,桂林廣播電視臺注重講好本地故事,從何玥開始,多年來持續報道無償捐獻器官的感人故事,從何玥一個人的無私奉獻,到多位后繼者生命大愛的傳遞,再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學習仿效,促使人們深入了解并思考器官捐獻的生命意義和時代價值。“這不僅是完整人生的最終取舍,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價值標尺。”隨著器官捐獻理念的深入人心,器官捐獻數量持續增長。
(二)倡導時代風尚
把握時代特征,傳達時代精神,地方臺的新聞輿論工作要緊密注意現實社會的發展變化,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要著力講好本地故事,充分發揮典型人物先進榜樣的激勵示范效應,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倡導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的時代風尚,讓更多的義舉善行綻放新時代的無限光華。
2019年初夏,“擋刀女孩”崔譯文見義勇為的故事被桂林廣播電視臺報道后,不僅在桂林市傳為佳話,而且不斷被國家級媒體聚焦關注。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大一女生崔譯文和同學小梁在結束晚自習返回宿舍途中,突然遭遇一男子持刀對小梁行兇。在危急時刻,崔譯文為救同學挺身擋刀,身受多處嚴重刀傷。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頻道《面對面》欄目,面對主持人的采訪,崔譯文這樣詮釋自己英勇救人的行為:因為我是軍人的孩子。《人民日報》為崔譯文的故事發表題為《好家風,柔且剛》的評論,指出只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每個家庭都能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一分子。
(三)引發情感共鳴
地方臺與人民群眾休戚與共、息息相關,要堅持“走轉改”精神,加強對當地基層一線先進典型的宣傳報道,用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好故事,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新聞采編人員要胸懷對人民群眾的真摯熱愛,把鏡頭和話筒對準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制作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優秀作品,反映人民群眾的情感、心聲和訴求。
2012年重陽節期間,桂林文氏四兄弟尋找走失母親的故事感人至深,引發了全國“孝心總動員”。年逾七旬的老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癥(俗稱老年癡呆癥),走失的第二天,桂林廣播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身邊》及時報道并發布尋人啟事,隨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聯播》播出長約3分鐘的報道,公布走失老人的照片和四兄弟的聯系電話,引起全國廣大觀眾尊老孝親的強烈共鳴。據統計,有5 400萬網民參與了這場幫助尋找老人的愛心行動。
(四)突出地域特點
好故事離不開典型環境的塑造,突出的地域特點可以使故事更加親切生動、引人入勝。地域特點與當地的歷史沿革、文化傳統、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地理氣候等密切相關。從傳播力角度分析,本地故事在發生地因新聞接近性原則,地域特點越鮮明,就越容易被當地受眾喜聞樂見、口耳相傳;而在向外部區域傳播時,地域特點的新穎性或差異性,則會很大程度上增加受眾的興趣度和關注度。
近年來,隨著國內旅游市場蓬勃興起,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多地發生的“黑心導游”宰客行為被新聞媒體不斷曝光,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桂林作為“山水甲天下”的國際旅游名城,導游理所應當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職業代表。桂林廣播電視臺在報道“全國道德模范”“最美導游”劉萌剛的先進事跡時,突出其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的精神追求,在亟待強化自律規范的國內旅游業樹立了典型示范。國家旅游局號召全行業向劉萌剛學習,對桂林市鍛造城市精神、重塑文明形象起到了成風化人的推動作用。
(五)展示文化底蘊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地方臺在講述本地故事、傳播本地聲音時,要堅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努力挖掘、傳承豐厚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當下,歷史文化資源已然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充分展示本地文化底蘊也就成為地方臺提升傳播力建設的重要一環,是新時代賦予新聞媒體的歷史使命和文化擔當。
桂林是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積淀深厚,形成了門類齊全、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價值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多元文化的沖擊,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甚至瀕臨消失。桂林廣播電視臺運用廣播電視手段,深入報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尤其利用先進影音技術,對一些瀕臨消失的項目及年事已高的傳承人進行搶救性記錄工作,通過講好桂劇、彩調、廣西文場、桂林漁鼓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故事,利用“劇院演出+電視屏幕+互聯網”,進行多時段、多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展示,凸顯了本地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
(六)融入聯動報道
在全媒體傳播時代,中央臺、省(區)臺越來越注重加強與地方臺的聯動合作,通過組織策劃重大主題采訪活動,彰顯主流媒體的傳播影響和責任擔當。作為地方臺來說,融入備受全國矚目的大型主題聯動報道,不僅有利于提升自身的傳播力建設,更是獲得講述本地精彩故事的絕佳機會。那些氣勢磅礴、風云激蕩的行進式宏大敘事,往往因為挖掘出了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本土故事,達到了宏觀主題與微觀細節的緊密結合,讓受眾感同身受、記憶深刻,從而印證了地方臺在聯動報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019年7月6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直播間》欄目以《廣西灌陽:八十年的生死交情》為題,講述了紅軍長征期間發生在當地的一段軍民魚水情深的故事,播出后立即廣為傳播、反響強烈。欄目組通過直播采訪村民王少林,向全國觀眾講述80多年前,他的父親王桂清冒著生命危險救護紅軍傷員曾廣貴的故事。解放后,王桂清經常收到曾廣貴的信件,在曾廣貴和王桂清相繼去世后,兩家的后人也一直保持著聯系,讓這份彌足珍貴的人間真情延續了下去。這個最早由桂林廣播電視臺采編播出的“好故事”,曾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時被廣西廣播電視臺報道過,而今又在“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活動中再次播出,歷久彌新,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七)借助新興媒體
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地方臺要順應傳播趨勢的變化,加快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堅持移動優先策略,充分利用網站、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搶占傳播制高點[2];豐富新聞傳播的方式和手段,以講好本地故事為切入點,放大地方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慈善公益活動,帶動社會各界有志之士凝心聚力、團結友愛,形成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命運共同體。
2016年11月,桂林一名家境貧困的聽障女童丟失了助聽發聲的耳蝸,焦急的家人和老師遍尋不獲。女童所在的幼兒園隨即通過微信向社會求助,桂林廣播電視臺等當地新聞媒體及時介入,借助各自所屬新興媒體發布尋物啟事,迅速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引發了一場全城尋找耳蝸的愛心大接力。經過93小時的接力找尋,聽障女童的耳蝸最終失而復得。此事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東方時空》、@人民日報等媒體報道后,升級為一個正能量輻射全國的網絡熱點事件。
(八)立足本土本職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方臺講好故事的生命力來源于本土深厚的生活積淀和緊密相連的本職崗位。立足本土,故事才能接地氣,讓新聞報道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立足本職,故事才能有溫度,用真情實感去豐富充實人物形象。
2017年4月,桂林廣播電視臺選派到荔浦縣榕洞村擔任第一書記的張毅同志積勞成疾,因公殉職。在宣傳報道這個特殊先進典型時,新聞采編人員從本土本職角度切入,突出廣西精準扶貧工作的大背景,濃墨重彩地講述了他作為駐村扶貧黨員干部,全心全意為民解憂、助民致富的感人事跡,詮釋了黨中央“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深遠意義;同時生動細致地展現了他身為優秀新聞工作者,具有的愛崗敬業等寶貴品質,使得張毅同志的先進事跡可敬、可親、可學,入選了中國記協發布的2017年中國新聞工作者援助項目名單。
(九)加強國際傳播
進入新時代,地方臺也應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因地制宜做好外宣工作,發揮新聞媒體獨具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地方臺要學會運用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在讓更多國外受眾樂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客觀、準確地報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更要創新方法和手段,對外主動講好本地故事,促使世界能夠從各個方面真實、生動地了解中國[3]。
1991年,桂林市退休教師劉毓鯤創辦了英語角,20多年來,桂林市英語愛好者、全國各地旅游者和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50多個國家的外國友人,共約14萬人次參與其中,成為世界各國與中國人民進行文化友好交往的民間社會公益團體。2012年,桂林英語角被評為“全國基層文化志愿服務優秀項目”。2013年,劉毓鯤被評為“全國優秀文化志愿者”。桂林廣播電視臺通過講述英語角里桂林人與外國人之間的感人故事,并利用國際傳播渠道進行有效的對外宣傳,形象生動地展示了桂林英語角不僅是一個學習英語的交流平臺,更是一座“文化外交”“民間外交”的友誼橋梁。
三、結 語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地方臺提升傳播力的有效路徑,關鍵在于強化本土意識,創新方法手段,講好本地故事。具體來說,地方臺應當通過不斷增強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著重從提升主題內涵、倡導時代風尚、引發情感共鳴、突出地域特點、展示文化底蘊、融入聯動報道、借助新興媒體、立足本土本職、加強國際傳播等方面進行探索總結,挖掘報道出更多更好的本地故事,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全面提升地方臺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參考文獻:
[1] 楊瓊.新媒體背景下城市電視臺發展轉型探究[J].新聞傳播,2017(12):97-99.
[2] 朱麾.城市電視臺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路徑[J].西部廣播電視,2019(24):189-190.
[3] 程云燕.講好故事:小人物做到大傳播——城市電視臺提升傳播力的創新思路[J].視聽,2017(11):27-28.
[責任編輯:楊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