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斌
摘 要: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我國的城市經濟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入城市工作和生活,由此,以城市為核心的人文題材紀錄片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以城市為記錄載體,以人物為主要的記錄對象,以人民生活為主要記錄的形式,通過故事化的講述方式,展現城市的開放與包容。本文主要從城市人文紀錄片的發展歷程入手,分析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的創作理念,以故事化的方式,從敘事角度、敘事結構、敘事方式三個方面對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的敘事特點進行分析,并對其未來的發展與創新策略提出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城市題材紀錄片;故事化;敘事特點;發展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1)04-0104-03
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立足于城市人民生活,突出城市的人文性特點,以故事化的方式,講述城市生活的特點。本文主要分析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的敘事特點,并對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的未來發展與創新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的發展
(一)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的概念
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主要是以記錄城市外在風貌和內在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影片[1]。城市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外在的城市地標以及其內在所蘊含的獨特精神文化價值。一座優秀城市外在形象的展現,得益于該城市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來源于生活在這座城市中各行各業的人們辛勤的工作。而城市內在精神的塑造,得益于該城市幾千年來所具有的厚重的文化積淀、人們道德素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的發展軌跡
我國城市題材紀錄片雖然起步于新中國成立之后,但是,由于當時我國城鎮化水平不高,城市規模較小,因此,城市題材紀錄片真正開始于1978年改革開放的初期,涉及城市題材的紀錄片基本上傾向于介紹城市居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以及城市建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2]。拍攝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電視紀錄片《上海新風》,通過樸素的解說詞和真實的鏡頭語言,講述了改革開放后上海市魯美玲一家人的生活狀態,生動展示了四十年前上海的城市生活和歷史變遷。
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的電視紀錄片開始關注城市人民的生活,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些像《遠在北京的家》《龍脊》《八廓南街16號》等以記錄平民百姓生活為題材的紀錄片。《八廓南街16號》通過講述拉薩市八廓居委會與人民之間發生的感人故事,展現了我國居委會在基層發揮的重要作用。
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我國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交通、旅游、通信等各方面基礎設施建設也更加成熟,在我國的城市中形成了“京津冀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等覆蓋人口面積龐大的城市群體。這一時期的紀錄片主要有:《遠方的家》系列之《邊疆行》《沿海行》《北緯30度中國行》等。電視紀錄片《遠方的家》以旅游的方式介紹了我國不同地區的文化風俗、宗教信仰以及地區特點等,呈現出不同城市的人們獨具特色的文化風貌。
(三)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的創作理念
智利紀錄片導演顧茲曼曾說:“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2]。這說明紀錄片對刻畫國家形象、展現時代精神風貌有著重要作用。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是展示城市魅力的一個重要窗口,因此,只有充分凸顯我國城市發展的亮點,發揮城市建設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展示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例如,紀錄片《巴適·度 廣度》以成都這座城市為核心,圍繞城市人民最關注的衣食住行進行記錄,通過故事化的形式進行敘述,深度挖掘城市中所蘊含的人文和精神價值。
首先,在內容上,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立足于本地區,通過講述城市中發生的故事來更好地展示城市的文化魅力。在成都,像寬窄巷子、杜甫草堂、錦里等著名文化景點,國家珍稀保護動物——國寶大熊貓,特色小吃成都火鍋、擔擔面、龍抄手等都是成都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其次,在創作上,在前期策劃的過程中,城市題材紀錄片的呈現方式更加符合觀眾的欣賞品味。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以人為核心,通過舉辦豐富多樣并具有成都地方文化特色的文藝活動來提升成都這座城市的文化內涵。可以說,正是通過城市人文紀錄片的宣傳和記錄才使得更多的人了解了成都、想來到成都,從而愛上成都。
最后,在制作上,城市題材紀錄片更加注重蒙太奇手法的運用,通過全景、航拍、特寫等多角度的拍攝,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將不同的鏡頭畫面重疊和交叉使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成都這座現代化都市的文明與繁華。
二、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故事化的敘事特點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以城市為敘述的核心內容,在敘事上更加注重貼近城市人民群眾的生活,講述老百姓最關注的社會話題。所謂故事化,主要是指通過重新組織故事中所包含的元素與特點,從而達到主動改造目標時間的目的[3]。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注重以多元化的視角進行敘事,從主題表達、情節結構、人物故事等方面分析影片的故事內容,使人文題材紀錄片講述方式更加故事化、真實化、具體化。
(一)敘事視角的故事化
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以城市為主線,運用多元化的視角,全方位地展示人物活動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在拍攝方式上,多采用航拍、俯拍、仰拍等多角度的拍攝方式,全方位地展示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氣息;在事件安排上,通過片中人物的生活場景、旁白解說以及人物自身的講述等方式,多角度展現人物自身的感受和體驗;在拍攝內容的選擇上,將鏡頭對準城市中的普通大眾,以小人物講述大故事,通過展示大眾的生活來體現城市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在紀錄片《巴適·度 廣度》中,影片首先通過航拍的鏡頭展示出一個現代化城市——成都的精神面貌,同時,紀錄片的解說詞以一句詩開頭:“自古詩人皆入蜀”,鮮明地體現了人與城之間的關系,展現出成都這座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和城市影響力。該片以客觀敘事的方式,講述了一位名叫詹姆士的志愿者與大熊貓之間所發生的故事。在片中,不僅可以看到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場景,還能感受到大自然給人類生活帶來的樂趣。
(二)敘事結構的故事化
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結構復雜多樣,主要分為單線結構和復線結構兩種形式。單線結構要求敘事沿因果鏈條走向強化,通過蒙太奇的手法,實現時空的自由轉換,成為一種電視化的結構[4]。單線結構的紀錄片主題明確、故事線索清晰,能夠較好地凸顯紀錄片中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之間的聯系。在城市題材紀錄片中,故事的內容和中心大多圍繞同一主題和事件展開,以客觀的視角,講述人們在這座城市所發生的變化。
紀錄片《巴適·度 廣度》運用單線結構的敘述模式,通過講述居住在桐梓林社區的外籍人士參加中外文化禮儀沙龍的故事,展現了成都文化對于他們的獨特吸引力。該故事主要以美籍人士孟杰福對成都的生活感受為主線,通過禮儀文化、英語教育以及城市社區建設等一系列中外文化交流所帶來的變化,更加系統、全面地展示了城市社區的開放性和文化的包容性。
(三)敘事方式的故事化
羅蘭·巴特曾將敘事的功能體分為核心功能和催化功能。在紀錄片中,主人公的故事是核心功能事件,隨著記錄畫面和解說詞的推進,還會適當加入一些推動故事發展的事件,如人物細節、背景事件、情節內容等,使整個故事內容和情節的發展更加完整,主要人物在故事中更加鮮活、具體和生動,通過人物故事來講述人物活動給城市發展帶來的影響,揭示人物活動給城市發展帶來的新變化。
在紀錄片《巴適·度 廣度》中,講述了《平凡人演唱會》創始人馮偉的故事。紀錄片以主人公馮偉的創作經歷為起點,講述了馮偉從事音樂創作的心路歷程。在成都舉辦的演唱會中,馮偉和他的好友李暉用歌聲不僅實現了登臺演出的夢想,更向在場的觀眾展示了成都創業者不懈奮斗的勇氣和毅力,正是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未來的音樂創作之路才會走得更加堅實。
三、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的創新策略
(一)突出鮮明的時代特征
科技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整個城市經濟建設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使紀錄片的創作內容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由原來單一的城市宣傳逐漸演變為展示城市形象、記錄城市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紀錄片的表現內容和記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科技改變人的生活,也改變著紀錄片媒介拍攝、制作與傳播的方式。從傳統的各大電視臺拍攝與制作到現在各大媒體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各種新媒體的發布與快速傳播,紀錄片的放映與傳播方式更加多元化。
21世紀以來,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電視紀錄片的播出機構由單一的傳統電視播出演變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線多種播出方式。紀錄片《巴適·度 廣度》不僅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出,還在成都電視臺新媒體平臺“無限成都”播出,真正展現了新媒體時代多渠道、同步播出的特點。
(二)彰顯城市獨特的文化內涵
一座城市之所以能夠引發人們的關注,最重要的還在于它所體現的文化內涵。對于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來說,不僅要關注城市本身的價值,而且要看到城市背后顯示出的文化魅力。除此之外,還要在片中體現人文關懷,讓人們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暖,同時,還可以將鏡頭對準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好地體現人的價值和尊嚴,彰顯人性的光輝。
在紀錄片《巴適·度 廣度》中,通過開頭城市的航拍畫面,可以看到城市的整體面貌,領略到新一線城市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國際影響力。通過解說詞的敘述,受眾還能走進杜甫草堂,聆聽到唐代大詩人杜甫所寫的詩詞。紀錄片中既能讓人們感受到現代城市快節奏的生活,又能使大家在擁有百年歷史的鶴鳴茶莊中體會到成都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狀態。
(三)展現以人為核心的都市生活狀態
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通過客觀記錄的方式,真實地展現了以人為核心的都市生活。紀錄片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紀實,講究以非虛構的方式講述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真實的故事。城市紀錄片的核心內容是人物故事,通過不同類型的故事敘述,真實地再現了城市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面貌,體現城市的凝聚力和文化的包容性。城市題材紀錄片要以人物為記錄的核心,展現人物獨特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只有這樣,紀錄片的創作內容才會更加客觀、真實,更具吸引力和創造性。
紀錄片《巴適·度 廣度》正是選擇了以城市為主要的敘述載體,通過城市中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來展開故事內容,才凸顯出了城市的人文特色,更好地體現出成都這座現代化都市的喧囂與繁華。
四、小 結
綜上所述,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以城市為載體,從城市的發展歷程出發,講述了城市人文題材的創作理念。在敘述的內容上,以故事化的講述方式,從敘事角度、敘事結構、敘事方式三個方面體現城市人文題材紀錄片的主要特色。在創新策略上,堅持以時代為引領、以優秀文化為內涵、以人類為核心的理念,展示了現代化大都市的別樣風采。
參考文獻:
[1] 劉忠波.城市紀錄片與天津城市形象的塑造與傳播[A].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科學發展·協同創新·共筑夢想——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上)[C].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4:258-262.
[2] 劉慧.走向城市文化認同的城市題材紀錄片[J].當代電視,2017(5):27-28.
[3] 馮曉峰.淺談紀錄片中故事化的敘事手法[J].西部廣播電視,2016(22):96.
[4] 鐘大年.紀錄片創作論綱[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95-96.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