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含
2021年海南展,我的參展作品以山水、人物為線索,涵蓋釉上青花、釉下彩、顏色釉、窯變、柴窯陶藝……這樣的全面性和多樣化,其實是景德鎮陶瓷面貌的小小縮影,也是獨屬于陶瓷的特殊現象。景德鎮陶瓷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經典、注重創造,在復興中創新。清代《景德鎮陶錄》就記載:“陶至今日,工則良巧,色則精全,器則美備,仿古法先,花樣品式,咸月異歲不同矣”,歷久彌新的是精致造物、自然情愫、生活哲學,做陶瓷我們景德鎮絕對是認真精心的,不然陶瓷手工業態也不會持續屹立上千年。
為了在陶瓷上師古開新,從工藝、人文、藝術角度承前啟后,全景式對接城市精神、文化脈絡,兩年前我曾發起名為“一窯九色”的主題創作并展覽:“九色”者,極致美,琳瑯滿目,國色無雙;“一窯”者,形態美,柴窯創新,器度不凡,彰顯造化之工、巧奪天工、厚德載物,有色至無色、有形至無形,探索無窮盡。
“一窯九色”涵蓋生活點滴、萬物生發,一篇以蓋陶瓷之豐富、多樣與包容。
“一窯九色”是活態的藝術交流圈,倡導全生命周期的藝術創作模式,從作品孕育、工藝燒造到品牌建設、展覽展示、活動策劃、藝術衍生,貫穿生活美學、原創精神與文化藝術的融合。
我認為,“一窯九色”追求的不僅是個人的陶瓷嬗變,更是對中國精神與陶瓷精神的傳承。從古典意義上看,“一窯九色”是一種概括: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于是九九歸一,周而復始。一、九之數,是逐夢起點,也是終極理想。
“一窯九色”亦是一種具象:一曰青、二曰赤、三曰黃、四曰白、五曰黑、六曰綠、七曰紫、八曰紅、九曰紺,由中國傳統色彩奠基,出于五行四季,氣象萬千、大千世界,原本就是自然。
那次倡議,是希望以陶瓷器物為載體,述說骨子里的美學追求和文化基因。我們這些現代陶瓷從業者被召集、被喚醒,更加收放自如,從活學活用到出手無招再到心中無意,最終臻至化境。
從景德鎮和陶瓷意義上看,“景德產佳瓷,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景德鎮陶瓷,是中國的文化地標、文化符號,“一窯九色”倡議全方位挖掘陶瓷造型、工藝和技藝,精選陶瓷手藝人和藝術家,展現當代陶瓷藝術的多樣、包容、溫度和情懷。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是為人處事的道理,也是藝術的態度與格局,所以陶瓷的世界是變化萬千的,大到宇宙洪荒,小到掌中珍玩,都是有趣的世界。
“一窯九色”寄情綜合性、全景式的陶瓷藝術面貌,展現景德鎮的當代陶瓷藝術與文化自信。經過兩年的醞釀,“一窯九色”成為一個自發的、時代的藝術群體,是正在進行時的文化現象,也是一個活性的、動態的陶瓷沙龍、藝術雅集、美術展會,我們組成“一窯九色”的核心團隊,復燒“松納柴器”小鎮窯,讓“九”成為這個群體的基數,也是穩定結構,團隊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完滿的微型世界,就是一支小型樂隊,擅長調配各種陶瓷語言,獨奏美的符號;每個人又在成群結隊,通過各種陶瓷語言,協奏美的樂章。團隊成員或獨立,或組合,或編隊,或混搭,或聚合,更多地融入個人技巧、感情和思維模式,守護陶瓷文明,引領陶瓷文化,令陶瓷之美呈幾何級遞增。
我始終相信,這些獨立的靈魂、思想的流動,獨辟著陶瓷原創的凈土,輻射著承上啟下的陶瓷藝術圈,形成永不閉合、無限蔓延的環形波,影響著陶瓷藝術的格局與發展。
這次精選的海南展作品,就是“一窯九色”的吉光片羽。六件作品有經典的賞瓶瓷板,也有變形陶瓷瓶;有青花寫意和分水,也有顏色釉窯變、釉上彩;有現代梭式窯燒造,也有“松納柴器”柴窯燒成。通過不同的陶瓷裝飾、器型和燒成方法,實現自己對山水、動勢和意象的理解。
以作品為例,同樣是對青花山水和人物的表現;同樣是將唐詩融入陶瓷繪畫;同樣是對青花分水、線條和寫意的運用,《松風吹解帶》瓷板和《松童趣》陶藝瓶運用不同燒成方法,二者都達到分水濃淡相宜的效果,但前者用梭式窯燒成,風格偏凝練、放達,有古著感;后者用柴窯窯變,釉色更加溫潤、有玉質感,隨器賦形,陶藝造型和肌理成為山水構成,有晴明感。
通過不一樣的嘗試和探索,我希望陶瓷經典和現代陶藝能互相交融,展現“一窯九色”的無窮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