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輝
在一次與柯和根教授的聊天中,柯教授說:“越是平面的,越具當代性。”
在我早期藝術學習的過程中,所受到繪畫的訓練大都是焦點透視,因為那時候受俄羅斯繪畫影響比較大。這種思考的慣性,貫穿著對繪畫的基礎認知。當然后續就慢慢打開視野,接觸了很多繪畫方面的理論,有平面的,有空間關系,也有多維關系的。
今天我們談到陶瓷繪畫形式美感的架構,其實更多地受中國畫的影響,中國畫是散點透視法。我個人理解,它是介于焦點透視與平面化之間的方式。中國畫里有“高遠”“平遠”的透視法則。在對自然物象收集的過程中,中國畫注重體驗式的感悟,然后進行比較主觀的描繪;而西方焦點透視,更提倡寫生過程中對客觀對象的描繪。
當然陶瓷豐富的表現力,在塑造方面,有它的特殊性。它既可以去模仿油畫的真實再現,又可以去模仿水墨的自然韻味。但是,畢竟是模仿,而無法代替,這都是陶瓷語言建構的初級形態,如果僅僅是停留在模仿嫁接,是遠遠不夠的。今天所談到的畫面“平面化”,我認為對當下陶瓷繪畫藝術發展,有它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一,打破我們過去架構方式的慣性思維。因為從歷史來看,陶瓷繪畫是從陶瓷裝飾演化而來,逐漸形成相對獨立的語言形態,由于歷史上陶瓷繪畫多具裝飾性,它可能會在畫面呈現時,平面感比較強。這可能是我們古代人對陶瓷透徹的認知,就是陶瓷語言屬性可能更具備平面感的裝飾性。這也是陶瓷材料表現力的突出傳遞形式。
第二,平面感的提出,會在陶瓷繪畫領域里面,展現新的思維方式和新的創作語境的表達。或許能開啟更廣闊的對陶瓷繪畫的認知。就像我們在顏色釉的創作過程中,由于它的偶然因素所帶來的對陶瓷繪畫的局限性,限制對焦點透視、三維空間表達語境的展現。可能對于平面傳達,更為直接。
第三,陶瓷平面感的提出,它是現代藝術走到今天的一個新方式,也即是塞尚提出關于“形式美架構”的一些探求,所演化而來的平面形式感塑造,更加強調了藝術的傳達性和表現性,而弱化了藝術的再現性。對于上一章節“自由狀態的行走”和陶瓷繪畫“純粹性”,我認為“平面化”體現了更為確切的形式傳達。
第四,由于當今陶瓷繪畫處于一個初級架構時期,平面化的提出或許可以讓從事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們,更注重審視自我對陶瓷繪畫多元化的理解。陶瓷繪畫如何在平面中凸顯張力,拉近藝術家與畫面感的距離,個人認為,平面化要強于焦點透視。我們可以在平面化的創作過程中,更加認知到藝術的形式法則,通過研究形式法則,來認知當下繪畫本身的意義和存在價值。因為今天的繪畫,不是對于事物簡單摹寫,也不是對自然物象的再現,而是更多地回歸到猶如韓子豐老師所說的“探討人的存在,和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思考”,從而有助于加強陶瓷繪畫本體特征的識別度,調動人的主觀意識,從而達到個人精神的釋放,開啟瓷畫藝術深度的本體認知。
平面感的認知,某種意義上是尋找突破,同時又是在尋找“存在”。
今天的“平面感”的提出,不是停留在裝飾畫的平面認知上。裝飾畫與繪畫本身具有差別,它的差別在于藝術家在突破與尋找自我的存在意義,而不是追求裝飾畫的形式設計感。當然它們之間存在形式的關聯性,但是其終極目的是不同的。
塞尚對于畫面結構的打破與重構,提到了對于繪畫本身意義在形式感架構上面的探求,更注重于藝術家主觀的傳達,改變了歷史上繪畫對物象摹寫的依賴,走向了繪畫“純粹”的開始。他在繪畫上憑借梯形、三角形、平行線,甚至對于物象描寫的偏移,來探求繪畫形式美感的方向。又比如馬蒂斯的繪畫作品中,看到了對中國剪紙藝術的借鑒,以平面造型和對線條的深切體悟,高度概括了物象,提高了畫面的節奏與韻律,把自我對精神的傳達,躍然于畫面,開啟了現代繪畫走向平面模式的先河。
平面化的意義,它舍去了焦點透視和三度空間的虛設,加強人視覺感應的“第四度”空間。在平面中,感知“時”“空”的延伸。由畫面感的純粹性中,觀賞者對畫面中“一秒觸及”后續的視覺延伸。繪畫的呈現是倒敘的,不像音樂或者文學,有時間段。繪畫是一觸及即結束,如何不讓它結束,就是通過“第四度”空間的延續,使其更具有觀賞性、可讀性。
在陶瓷繪畫過程中,如何達到視覺延伸?我曾提出“不守方寸之間,而立方圓之外”。每一幅畫的尺寸,是有限度的。而在藝術傳達方面,在立意上要有廣闊的思維延續,這是方圓,而不是方寸。這是對畫面感的“第四度”空間的理解和最好的闡述。如同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先有本我,再有自我,再追尋超我的狀態。藝術本身它是靈魂的載體,而不是對知識的解讀。在架構平面化的繪畫過程中,我們脫離了物象對藝術家意識形態的形體限制,走出了本我狀態,尋找自我意識形態的認知,從而達到“立方圓之外”的超我境界。
藝術家對“第四度”空間,是追尋“存在”的探索。
因為平面化再現方式,具有強大的自由度,在打破和重構的過程中,逐漸尋找形式法則與心靈的契合點。它更多在于靈魂的載入和意識形態的拓展延伸,是藝術家由本我達到自然狀態的超我方式。
平面化——形式法則的建構,對物象的打破與重構,甚至非物非象,更多是關注內心的感觸,和延展出的心率跳動,是作品賦予生命的思考。
平面化的東西,因為建立在打破與重構之上,其自由狀態更注重藝術的純粹性,不被物象所束縛,藝術家更能尋找自我的狀態,是存在與尋找存在的關系,是自我與本我、超我的轉換。
正如道學所說:無生有,有即一。打破“無”的狀態,重新架構,產生“有”的狀態。“一”即是法則,藝術形式美感根本在于“一”,由“一”派生出來萬物,讓人產生更廣闊的遐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