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隨著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力發展,大量的中小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為市場注入了活力,推動著國民經濟的增長。傳媒企業作為文化傳媒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得到了長足發展,但由于融資成本高、風險大等因素,我國的中小微傳媒企業仍然在“艱難中行走”,因此,本文將對中小微傳媒企業融資現狀進行分析,剖析其面臨的融資問題,并相應的提出建議。
一、引言
在我國,中小微企業占市場主體的絕對多數,其在促進就業、繁榮市場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小微企業在提供就業崗位方面有著強大的能力,能夠解決很大一部分就業問題,在繁榮市場方面因其有著獨特的靈活性,能夠使得國民經濟蓬勃發展。
伴隨著我國精神文明的進一步發展,文化產業也迸發出強有力的發展勢頭,而作為文化產業的代表性組成部分的傳媒產業也在不斷進步,由此催生出了大批的傳媒企業,雖然這些傳媒企業通過提供豐富的文化產品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但還是有大量的中小微企業因其本身規模較小、抵御風險能力較差等內外部原因而無法獲得融資,進而導致發展不起來甚至遭遇被市場淘汰的危險。
因此,本文從中小微傳媒企業獨特的發展特點入手,分析其主要的融資渠道與方式,進一步剖析中小微傳媒企業的融資現狀,包括其面臨的融資阻礙與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應對的建議,以期能夠為中小微傳媒企業的發展有參考性的幫助。
二、中小微傳媒企業的概念界定與特點
傳媒產業是指傳播各類信息、知識的傳媒實體部分構成的產業集群。我國的傳媒產業一直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文化環境中不斷前進發展,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改革,傳媒產業不在是傳統意義上的以圖書、電影、廣播、電視等為主的傳統媒體產業,更多的是依托網絡和移動為主的新媒體產業,如游戲、社交、視頻、移動電視等,因此,現代傳媒企業也是以這些為主要經營內容。
根據《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中的劃分標準,文化傳媒被列為其他未列明行業,從業人員300人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其中,從業人員100人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10人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10人以下的為微型企業。
傳媒企業投資主體和所有制結構多樣,但成立門檻較低,規模較小。與制造業不同,新興傳媒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更多地倚靠公司與員工的創新想法來獲取提升的機會,然后被市場所接受,進而盈利;同時,傳媒企業提供的文化產品或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對精神文明產生影響,具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因此,其兼具著經濟與文化的屬性,對我國社會發展有著不可比擬的作用。
三、中小微傳媒企業的融資渠道與方式
(一)內部融資
中小微企業在初創期主要是通過自身的原始積累資本進行注冊成立,此后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其以獲利后的資本持續投入企業,形成一個固定的融資渠道;然而,內部融資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融資的金額在一定程度上有限,不能很好的滿足企業擴大的資金需求。
(二)金融機構融資
對于未上市的中小微傳媒企業來說,更多的是通過借款籌資的方式進行融資,銀行就是融資的不二選擇,但由于受到中小微傳媒企業的規模限制,銀行很不情愿為中小微傳媒企業提供貸款,或者就算銀行愿意提供貸款,中小微傳媒企業也要付出高額的利息成本,使其在經營過程中承擔了較重的壓力,利潤微薄,不利于企業的發展。
(三)民間資本融資
中小微傳媒企業在融資時,更多地會選擇非金融機構、企業及個人等民間資本,利用民間資本進行融資,相對來說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本,且互相約定的還款條件與時間靈活,操作余地很大,但是其透明度相對較低,因此,國家也對此有限額控制。
(四)政策扶持資金
為了緩解中小微傳媒企業的融資困難,激發中小微傳媒企業的活力,政府出臺相關的政策,成立政府性融資擔保基金,并完善資金補充機制,推動實現風險補償,為中小微傳媒企業的發展壯大保駕護航。
四、中小微傳媒企業融資現狀與原因分析
近年來,在文化生活繁榮豐富的背景下,許多企業進入傳媒文化領域試圖分取更多的利益,而原有的傳媒企業也開啟了多元化業務的進程,他們利用互聯網傳媒的優勢,盡力地讓自己公司的文化內容獲得市場與大眾的認可。然而,以文化娛樂界為例,能夠被觀眾熟知買單的文化產品大多數還是一些名氣大、實力雄厚的文化傳媒公司,這就使得文化競爭更加激烈,中小微傳媒企業仍然處于發展困難之中,融資也更加艱巨,具體表現如下:
(一)融資進程緩慢。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理想的融資方式就是通過上市融資,利用發行股票募集資金效率高且金額大,但中小微傳媒企業在融資過程中進展較緩慢,以經紀娛樂公司為例,通過分析今年較火的《青春有你2》節目各選手背后的46家公司,大多數的經紀公司規模較小,成立時間在3年以上,但融資輪次普遍停留在天使輪,較為滯后。
(二)融資成本較高。在我國的金融政策體制之下,企業在融資時首選的方式還是債務性融資,在向銀行借款的過程中,企業需要做出相應的抵押與擔保,這對于中小微傳媒企業來說,需要付出較為沉重的融資成本來換取一定限額的資本,而且因其自身的特點,其很少有較多的大型資產用來抵押與擔保,因此很難獲得相對充足的貸款。
(三)融資環境薄弱。中小微傳媒企業在獲取融資時,主要是以其創新的成果如知識產權、版權等無形資產獲取金融支持,但由于缺乏專業的評估機構,無形資產價值的評估與核定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對于一些企業提出的創新內容無法評判其未來發展前景,也使得中小微傳媒企業的融資存在不確定性;同時,在財稅政策方面,雖然政府引導成立了文化產業基金以及優惠的稅收政策,但相對較大規模的企業,中小微傳媒企業享受的機會較少,效果甚微。
受疫情影響,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面臨著特殊困難,融資難是中小微企業發展中所遇到的瓶頸,而文化傳媒公司因其本身的特點在融資方面更容易遇到阻礙,在分析導致其融資困難的主要內外原因時,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融資企業自身問題。隨著人民文化生活展現出來的多樣化需求,為迎合不同的文化口味,中小微傳媒企業也在不停地創造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但由于這些企業整體發展不夠成熟,在受到暴利的驅使時,往往會失去初衷,選擇創作一些低俗、劣質的文化產品,這不僅使得文化市場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還會使市場投資者對其發展產生懷疑,更加不利于其融資。
(二)中小微傳媒企業償債能力弱。通過上面對融資現狀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小微傳媒企業融資難的原因之一就是其規模較小,資金缺乏,有很多小微傳媒企業在發展初期主要靠創始人自己的資金投入而成立且一些小規模的傳媒企業沒有固定、完善的辦公地點,缺少可以用來償貸的大型固定資產,僅有的流動資金只能用來維系日常經營活動,若企業向銀行貸款后卻無力償還,銀行將承擔所有的風險,因此銀行在向中小微傳媒企業提供貸款時條件更為嚴格,這也使中小微傳媒企業融資更加困難。
(三)現有的融資渠道對于中小微傳媒企業的實用性較差。在分析企業融資渠道時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我國金融體系機制逐漸完善,企業可以融資的渠道越來越多,在互聯網的輔助之下,出現了許多新型的融資方式,如眾籌融資、P2P網絡貸款、電商小額貸款等,都為企業融資提供了更多的融資選擇,然而,由于剛興起的新型融資渠道缺乏明確的規范要求與操作指導,以及其可能存在實行風險,這些都可能使中小微傳媒企業對新型融資方式望而卻步,而傳統的融資方式如上市融資、債券融資、銀行借款等對中小微傳媒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有限制,因此真正能為中小微傳媒企業所用的融資渠道并不多。
(四)缺乏穩定、針對性的融資平臺與資源。由以上分析我們可知,傳統與新型的融資方式均對中小微傳媒企業的融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小微傳媒企業有時則需要利用社會民間資本進行融資,而同時又會因為對于民營資本進入傳媒企業的要求較高、民間資本的利用效率較低等原因,使中小微傳媒企業可以穩定融資且具有針對性的平臺又有所減少。
五、改善中小微傳媒企業融資現狀的建議
(一)提高對中小微傳媒企業的重視,充分認識到傳媒產業的重要性。目前,現有的融資機構更加重視對傳統制造業企業提供資金,而傳媒企業因其特殊的行業特點,使得金融機構對其融資核查嚴格,且重視程度不夠,但隨著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的增加,傳媒產業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貢獻越來越大,因此,金融機構也應轉變其固有的思想,更多地考慮為中小微傳媒企業提供融資機會,使其得到長久發展。
(二)完善現有融資機制,為中小微傳媒企業搭建針對性的融資渠道。由上文分析可知,當前我國市場上普遍存在的融資機構主要還是從事對經常性的、傳統的各種制造業或貿易類提供融資的業務,而沒有為傳媒產業這個特殊產業制定完備的具有針對性的融資渠道和方式,所以,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對傳媒企業的特性進行分析以及對其價值進行評估,并充分考慮其風險建立完善的風險應對機制后,提出適合傳媒產業的融資道路。
(三)加大社會資本的利用程度,提升中小微傳媒企業的融資空間。近年來,民間資本與外資資本大量涌入我國市場,許多外資金融機構在我國成立用以投資優秀、有創意的項目,傳媒企業也需要抓住這樣的融資機會,嘗試與良好的國內外投資機構合作,充分利用社會資本,擴展融資空間,為其自身發展謀求更多的優勢資源。
(四)貫徹實行金融支持政策,幫助中小微傳媒企業度過難關。在疫情的影響下,中小微傳媒企業遇到了更嚴峻的挑戰,金融機構貫徹執行延續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和信貸支持政策能夠使中小微傳媒企業更好地應對融資難以及市場環境的變化,穩定中小微傳媒企業的經營。
六、結語
通過上述對中小微傳媒企業融資現狀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因其自身特點還是外部因素,其在融資方面仍然處于舉步維艱的處境中,未來在改善中小微傳媒企業融資境況方面仍需做出進一步努力。
(作者單位:沈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