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娜
曾經在杭州實驗小學聽過一節課——?游大草原?。老師以導游的身份帶領孩子們去領略蒙古大草原的美好風光。從?擠奶的小姑娘?到草原的“那答姆”大會,所到的每個景點,都讓人覺得蒙古人民特別熱情好客之外,老師還以她自己優美的舞姿,帶領孩子與“蒙古人們”共聚歌舞,孩子們都仿佛沉浸在與蒙古人民共同歌舞的歡樂之中。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們領會蒙古音樂的風格,領略蒙古舞姿的豪放,更是增添了一份對大草原的向往。聽完課后,我的感受和孩子們一樣,老師在這堂課里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導游。這讓我茅塞頓開,音樂課的形式是可以如此多種多樣的。現在這個發達的社會,通過電視媒體、豐富多彩的藝術節目都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們學習一點表演基礎。所以,在平時的音樂學習中,教師通過正確引導,一定能使那些活潑好動的孩子們如魚得水。如?鐵牛?的歌表演創作中,讓學生自己模仿牛如何奔跑,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抓住不同的關鍵字進行不同創新,讓學生知道可以用不同動作表達相同的內容,充分激發學生的舞蹈創作思維,為學生能編出豐富的律動打下了基礎,使學生的創作熱情“水漲船高”,嘗到了創作帶來的無窮樂趣。
?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到:一些發達國家的音樂教育方式就充分體現了鼓勵學生去創新的思路。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堂音樂欣賞課,老師邊放音樂邊在講臺前作著提示,而全班同學并不是坐得井然有序,而是有的敲擊樂器,有的在彎著腰走,似在模仿什么動作,也有的在做著奇怪的舞蹈動作,似在表達他對音樂的不同理解。他們演奏的音樂是自由雜亂的,雖然不是很好,但卻很投入,也很認真。無論他們做得好或者不好,音樂老師都對其進行不斷的表揚,鼓勵他們。半節課過去了,大家都停下來,老師做了小節,同學互相交換了角色又開始了奇怪的音樂之路。一節課下來學生興趣濃厚。因此,這使我了解到,教師應充分把握學生表現欲望強的特點,通過學生的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唱中感知,在動中展示自己的無限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