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東
在教學中給學生足夠大的舞臺,他們就可以演繹出足夠多的精彩,創造出足夠炫目的輝煌。初中的學生有強烈好奇心、求知欲,喜歡獵奇,對美術、文學等都有著濃厚的興趣。
在鑒賞南宋山水大師馬遠的《寒江獨釣圖》時,有位學生聯想到了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這首詩不正是對《寒江獨釣圖》的形象寫照嗎?”我肯定了他的聯想,同時指出按年代是先有詩后有畫。所以應該說馬遠這幅畫正是依柳宗元的詩而作的。這時,又有一位同學站起來:“如果說先有詩后有畫,那么這幅畫豈不就是對詩所作的圖解了嗎?那它的藝術價值又是什么呢?僅僅是詮釋詩歌的內容嗎?”
應同學們的要求,我打開幻燈片讓同學們再一次觀賞這幅畫。經過仔細地鑒賞和熱烈地討論后,同學們達成了共識——原來畫家并不是簡單的機械的重復詩人的詩句以作圖解,而是借助于筆墨給人們創造了一個視覺形象的藝術天地:
《寒江獨釣圖》將一個孤傲的漁父形象鮮活的展現于我們眼前,甚至在圖畫中更豐富了這一文學形象。因為在詩中我們無法看到釣叟的神情,而畫中的釣叟卻是如此生動,我們甚至通過畫面可以走近他的內心世界。江天一色,空曠而又蕭瑟,放眼望去,天地之間惟余莽莽,水天之間的那一葉孤舟,看起來寂寞而又凄清。但是這莽莽寒江之上卻能夠看出無限豐富的內容,作者的心正如釣叟的內心,現實中的曲高和寡,知音難覓,無論是因為壯志未酬,還是因為潔身自好……總之,他內心的情感無所寄托,只能付之于垂釣。如同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姜尚的那次垂釣一樣,他同樣只是為釣而釣,而不在意是否能夠釣得到魚,所以畫面上只見孤舟、蓑笠而卻不見魚簍;他為釣而釣,所以他全身心投入,即使寒風中僵硬了肢體,也沒有改變火熱的內心。天地之間,釣叟、孤舟、與那漫天的飛雪好像在進行無言的交流。在欣賞這幅畫的時候,我們可以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課堂上的這次討論,起初我并沒有放在心上,對于孩子們所表現出來的空前的熱情,以及要給自己喜歡的古詩配上一副畫的要求我也只是微笑著答應了。幾天后語文老師找到我說孩子們對這首經典誦讀的古詩的理解超出了她的想象,我這才恍然醒悟,這不就是實現我所追求的讓學生既掌握美術知識受到藝術的教育,又提高他們的文學素質,不必涉足遠行就能感受到美麗的大自然的魅力的最好的契機嗎?這次課堂中偶發的事件,使我豁然開朗,把美術課的課堂變成詩情畫意的課堂,那將是多么奇妙啊!
于是,我趁熱打鐵給學生們介紹了齊白石老人著名的《蛙聲十里出山泉》,以及《深山藏古寺》、《踏花歸來馬蹄香》、《野渡無人舟自橫》等詩配畫的故事。學生們興致盎然個,意識到繪畫不僅有規范的一面,還有率性的一面,不僅只有繪畫,還有文學的理解和感悟。
這種形式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也調整了部分學生繪畫時膽小、拘謹的不良心態,開拓了學生的創作思維,使學生逐步形成了愛繪畫的內部動力,于是孩子們們的畫筆不再拘束,而顯現出了自由,孩子們的心靈不再拘謹,而開始了飛翔。當一幅幅生動、形象、有趣、幽默、極富想象力的畫呈現在我面前時,我發現我還是小覷了孩子們的能力。原來,美術課的課堂真的可以變成這樣充滿詩情畫意的課堂。
當然,要想真正做到使學生們既掌握美術知識受到藝術的教育,又提高他們的文學素質,不必涉足遠行就能感受到美麗的大自然的魅力,僅僅憑借這樣的一兩節課是遠遠不夠的,但我能做到的就是,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向學生傳播藝術,給孩子們注入一種信念——那些過于強調技能的美術并不是現代教育所倡導的真正意義上的美術。因為廣義上的美術在更多的意義上,是人類表達思想情感的一種方式。 作為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的一名美術教師,我所能做的,就是使蘊藏在學生心靈深處的潛能充分地釋放出來,讓學生在興趣中、自信中不斷地追求美,欣賞美,表現美。能夠美美地詩意地棲居在這大地上。